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②,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③。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④,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⑤,責其職事。慶歷中⑥,錢君始書其名于版⑦。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⑧,刻著于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回?!眴韬簦】刹粦衷?!
(《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卷六六)
①諫(jiàn)院:掌管向皇帝進諫的機構。題名:把諫官的名字題寫在木版上,立于諫院中,以警戒后人。
②工商:從事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人,代指市井百姓。
③漢興以來,始置官: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置諫大夫,無定員,掌議論,屬光祿勛。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自此,始有專職諫官。
④汲汲:急切地追求。
⑤真宗詔置諫官六員:據(jù)《宋史·真宗紀》記載,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二月,置諫官、御史各六員,每月一員奏事,有急務,可隨時上奏。
⑥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時間從1041年至1048年。
⑦錢君:即錢明逸(1015—1071),字子飛,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為右正言,供職諫院。六年,擢知諫院。
⑧嘉祐:宋仁宗趙禎的年號,時間從1056年至1063年。嘉祐八年為公元1063年。
古代沒有專門規(guī)勸君王的官職,從官居高位的公卿大夫,到市井百姓,都可以規(guī)勸君王。漢朝興盛以后,才有了諫官的稱號。將天下所有的政事,四海之內(nèi)的百姓,國家社稷的得與失、優(yōu)勢和弊病,都集中于諫官身上,讓他正確地將一切說出來。諫官的責任相當重啊!要當好一個諫官,應當關注重要的方面,舍棄細微的地方;把緊急的事放在前面,把不要緊的事放在后面;要為國家做貢獻,而不要將自己的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前。那些急于追求名聲的人,一定會在利益方面有所貪圖。如果以這樣一種心態(tài)來做諫官,與好的諫官相比,他們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
北宋天禧初年,真宗下詔設立諫官六名,規(guī)定了他們進諫的職責。慶歷年間,錢明逸開始將諫官的名字書寫在專門的木版上。我恐怕日子久了名字會磨滅掉。于是,嘉祐八年,將諫官的名字刻在石頭上。這樣,以后的人就可以逐一對著名字議論道:“這個人是忠臣,這個人是奸臣,這個人正直,這1個人偏邪。”哎,怎能不令人警戒??!
諫官所職,涉及“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可謂責任重大。歐陽修曾在《與高司諫書》中,痛斥高若訥雖身為諫官,卻因“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而不敢主持正義,簡直“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嘉祜八年(1063),司馬光知諫院時,寫下了這篇《諫院題名記》,也是有感而發(fā)。
本文闡述了諫官的重要職責、應該具有的能力與德行,以及諫院題名刻石的警示作用??v觀全文,第一段議論,第二段題記,看似游離,卻密切關聯(lián),強調諫官應具有“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的職業(yè)操守,要有汲汲于諫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對身后清正之名的顧惜。
中國自古對從政者就有“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以及“以茍活為羞,以避事為恥”的要求,諫官職責重大,更應該恪盡職守,上有利于國家,下對得起百姓,切不可貪圖私利而玩忽懈怠。司馬光在末段還提出,諫官要經(jīng)得住歷史的考驗,題名刻石就是為了“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這個舉措有著“本以示榮”“卻以示戒”般的威力,令諫官們不敢委曲詐偽。今天看來,為官從政,不僅僅是為了青史留名,更應在政績上以及百姓心中留個“好”字。(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