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迪 華北理工大學研究生學院公共管理專業(yè)
周昱彤 華北理工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統(tǒng)計專業(yè)
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重大影響使各國生產銷售環(huán)節(jié)和資本形態(tài)跨地區(qū)以更快的速度形成互通和動態(tài)的回路,從經濟學上來說,這使得有效資源和各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合理配置。
然而,2018年1月,美國商務部長正式提交的有關鋁工業(yè)的232調查報告中提到[1],美國過于依賴他國鋁產品的行徑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威脅本國利益,并認為美國鋁工業(yè)所面臨的困境應由中國負責。另一方面,盡管面臨鋼鐵行業(yè)產能過剩的困境,特朗普卻多次拒絕了中國友好提出的壓減鋼鐵產能提議,骨子里的貿易保護意識使得他義無反顧地走向另一種選擇——更傾向施加關稅。
2018年3月,特朗普宣布,對所有非本國來源的進口鋁加征10%,鋼鐵產品為25%的關稅。盡管這項決議并非唯獨針對中國,但卻成為新一輪的中美貿易摩擦的導火索,并在此后的博弈和爭端中不斷升級。那么從消費者角度來看,這種貿易摩擦是否會對消費者及消費市場帶來某種程度的影響?若有影響,以鋼鐵和鋁這類基礎原材料為例,這些影響會給消費者剩余會帶來哪些變化?
消費者剩余即消費者對某商品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扣除實際支付價格之后的部分。從微觀角度來說,由于不同消費者之間的教育背景、思維方式、消費能力等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他們對同一商品的主觀評判價值不同,在相同市場價格情況下的消費者剩余也不一樣。對于同一消費者來說,當有形之手——政府決策介入市場并使得價格發(fā)生變動時,消費者剩余也會隨之變化。后者是本文主要考慮的研究方向。
從宏觀角度來看,市場上的消費者眾多,消費者剩余的總量是影響社會總體福利水平的主要因素。較高的售價與較多的消費者剩余不能共存是一個明顯的悖論,當出售的數(shù)量足夠多時,與沒有成交量相比,一部分支付意愿價格較低的消費者則享有更多的消費者剩余。
一方面,消費者剩余可以將消費者內在感受到的額外收益更加具體化。我們知道,生產者將生產成本和收益兩者相比較以判斷在業(yè)務往來中獲得的收益,那么,消費者判斷在這次公平交易中的心理滿足感則可用消費者剩余來測度。本文主要考慮對外貿易政策對國內外市場的影響,因此選用消費者剩余概念。
另一方面,自2018年兩國貿易摩擦以來,有運用GTAP模型對中美加征關稅的經濟效應進行模擬研究中美兩國貿易爭端及其經濟效應[2],也有利用多區(qū)域CGE模型對由貿易摩擦引發(fā)的國際經濟影響進行量化評估[3]。大多數(shù)的文獻僅限于研究貿易爭端對國家經濟的影響,更缺少考慮以消費者剩余這一經濟工具衡量中美貿易爭端的影響。
1.對消費市場及消費者的影響
由此次美國加征關稅來看中國鋼材的市場反應,2017年的4-9月中國向美國出口鋼材的數(shù)量約為40.4萬噸, 2018年則同比下降了39%,除此之外由于加征關稅,2018年中美貿易中鋼材的成交額為4.01億美元,遠低于2017年同期產生的近5.16美元。
我們知道,鋼鐵和鋁產品屬于原材料,由這兩種原料制造出來的下游產品眾多,比如食品的包裝材料、建筑鋼筋及汽車的整體結構等。兩國的貿易摩擦在提高原材料關稅的同時,也會不可避免的造成其下游產業(yè)的成本增加,生產商會盡可能將損失轉嫁給消費者從而提高商品價格,所以這種成本的增加最終還是會由消費者買單。
不僅如此,為了減輕關稅的經濟壓力,下游生產商還會通過解雇一部分員工,強制在職員工變相延長工作時長、更改原有福利待遇等方式降低成本。由此會使得一部分消費者的收入水平降低,相應的,他們不得不減少對非必需品比如汽車和房屋的資金投入或嚴格限制資金在這兩個行業(yè)的流入。這會影響這兩個行業(yè)經濟的發(fā)展,嚴重時會成為全社會經濟蕭條的索引。
關稅的負面效應絕不止步于此,它還可能會制造國內真正的壟斷。關稅的增加會使得進口商品的競爭力弱于國內同類商品,消費者對相關商品的需求從國外轉向國內,如同鯰魚效應中鯰魚的減少,市場缺乏活力給國內企業(yè)提供抱成一團的機會,從而產生較高的壟斷價格和較低的產量。
2.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鋼鐵和鋁產品等原材料將關稅的損失轉嫁給下游產業(yè)后,提高的成本也會由消費者買單,其具體表現(xiàn)轉為消費者剩余的損失。在這里一個默認的假設是消費者對某物品實際愿意支付的價格不變,那么,實際支付的價格增加時消費者剩余必然減少。以鋼鐵為例,在征稅之后消費者剩余減少了如圖1所示的a+b。
圖1 消費者剩余變化示意圖
若加征關稅會帶來壟斷,國內廠商會制定高于競爭價格的壟斷價格,獲取的壟斷利潤使消費者的利益損耗,消費者剩余減少,社會也會產生福利凈損失,這部分的損失是完全浪費了的。
1.對消費者及消費市場的影響
我們從依賴進口量相對較低的鋼鐵談起,自2018年3月加征25%的關稅以來,對比去年同期4-9月,如圖2所示,美國鋼鐵進口量大多數(shù)月份受貿易摩擦影響而減少。經濟回暖、鋼鐵產業(yè)結構調整使得相較于2017年,2018年鋼鐵在美國乃至全球的需求量預計繼續(xù)增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解決美國鋼鐵廠商的經濟困境,但是短期內美國市場的鋼鐵進口量不足會使得市場價格上下波動。
圖2 2017年和2018年4-9月美國鋼鐵進口量
并且由于美國筑就不公正的貿易壁壘,我國及時調整針對美國的經濟貿易政策,對部分進口產品中止減稅甚至加征關稅,這會迫使美國相關行業(yè)壓減利潤空間,并在中國施加的貿易壓力中提升商品售價。
2.對消費者剩余的影響
美國對華的逆差2017年全年3752億美元,從2018年的中美貿易摩擦開始,逆差則達到4192億,原本提供的大量來自中國且低于國內售價的商品會使得美國居民的開支節(jié)約下來,支出其他消費品的選擇面更廣更寬,但是因貿易保護使得這類商品的數(shù)量大大減少,供不應求的條件下只能購買本國價格更高的同類品,這種情況下的消費者剩余減少。出于維護本國利益,中國也會提高自美進口產品的關稅,從而影響相應產品的售價,使國內互補品的價格同時向上浮動,價格的提高使得消費者剩余也會更少。
研究福利經濟有利于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在經濟全球化趨勢短期趨緩的背景下,提高民眾的福利水平的有效捷徑是走貿易自由化之路。但是,互相設置貿易壁壘也會大大減少社會福利,本文以中美貿易摩擦為例,探究并討論貿易問題對兩國消費者剩余的影響,其結果是會造成兩國的消費者剩余的減少,磋商消費者在購買中的積極性。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升溫中,一個國家的經濟影響會帶來不可避免地蝴蝶效應,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貿易聯(lián)系會越來越頻繁,兩國的貿易摩擦定不會只給一方帶來經濟收益而給另一方帶來經濟損失。也正是由于此,2018年12月,中美兩國元首達成共識,停止相互加征新的關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