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聞
退休之后,我很是花了一番腦筋,思考自己該選擇哪種運動方式,助我歡度退休生活。我認認真真想過去打網(wǎng)球,但自己腰不太好,有腰椎間盤突出癥,怕網(wǎng)球運動太劇烈;又想學臺球,不過臺球是室內(nèi)運動,無法接受陽光的撫慰;和老伴去跳廣場舞呢?她倒是舉雙手歡迎我,但想我一個大老爺們,和一群半老太婆混在一起,還是覺得不合適。
我和門球結(jié)緣,要感謝小侄女某天帶來的一份體育畫報,我撿起來一看,正好那篇文章是介紹門球的,其中有這么一段話:門球是在平地或草坪上,用木槌擊打球使其穿過鐵門的一種球類游戲,又稱槌球。這項運動起源于法國,20世紀30年代傳入中國,但當時只在燕京大學作為游戲課內(nèi)容教學。從1970年開始,這項運動作為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在我國推廣開來。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曾就讀于北京大學,而燕京大學跟北大淵源很深,這讓我感到了莫名的親切,當然我念書時,學校并未開辦門球課。正因為這樣,我才仿佛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那座“燈塔”——對,我要開始打門球啦。
對于門球運動,有人這樣評價:運動而有閑,用力而有節(jié),快樂而不激,用心而不苦。門球運動既有地上臺球運動之妙,又有高爾夫球之趣,還有地上棋類運動之精,盡管它沒有籃球足球那樣激烈緊張,但是也需要多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同樣也有著很強的趣味性。
一開始我去球場時,大家都不認識,在一起打球久了,便漸漸熟悉了,自然結(jié)為了很好的朋友,大家互相切磋,彼此幫助,精神狀態(tài)保持得好,生活也過得豐富多彩,門球如同我們退休生活的催化劑,帶來了老年人的活力,不但讓大家體質(zhì)更健康,而且還在相處時,帶來了無數(shù)的歡聲笑語。
談起打門球的規(guī)則和技巧,門球運動所需的場地其實不大,場地為長方形,長20~25米,寬15~20米。玩門球所需要的工具為球槌和球。球槌由槌頭和槌柄組成,呈T字型,重量及材質(zhì)不限。槌頭材質(zhì)堅硬,原則上為圓柱形,兩端面為擊球面。槌柄長50厘米以上,可以是彎曲的。球分紅、白兩色,每場比賽紅球、白球各5個,共有10個。紅球標白色奇數(shù)號碼,為1、3、5、7、9;白球標紅色偶數(shù)號碼,為2、4、6、8、10。號碼大小為5厘米×5厘米,標在球面對稱的兩側(cè)。
比賽時,兩隊各5個球,一方紅球,一方白球,從1號到10號交替擊紅、白球。隊員每人1球,稱為“自球”,球號和隊員號一致,也就是擊球員在開球區(qū)首次擊球過一門時的序號,其余的球為“他球”。如果擊球員成功將球擊過一門,稱為通過第一門,該球員可再次擊球,過二門、三門同樣如此。此外,如果球成功通過第三門后撞柱,與該球號對應(yīng)的隊員結(jié)束比賽。
在擊球時,如果自球觸及他球,稱為撞擊。如果自球和被撞他球停在比賽線內(nèi),擊球員需用腳踩住自球,并將他球與自球貼靠,然后用球槌擊打自球,利用沖擊力把他球震出,稱為閃擊。無論是成功擊球過門還是閃擊,擊球員都得到一次續(xù)擊權(quán)。
每球按順序每通過一個球門獲得1分,撞柱獲得2分,完成一場比賽該號隊員共得5分。以比賽結(jié)束時每隊隊員所得分值相加來判定勝負,總得分多者為勝。
門球比較講究技巧,還特別考驗隊長的組織能力及隊友之間的配合,因此,特別能培養(yǎng)隊友之間的感情。老年人在一起打球就是圖個樂,并不特別看重輸贏,更重在交流技術(shù),切磋球藝。
門球能否打好,現(xiàn)場發(fā)揮和臨門一桿是關(guān)鍵。場地上的球瞬息萬變,30分鐘內(nèi),球基本處于流動之中,因此,人要隨球走,依擊球、撿球、閃球等反復走動;但擊球時既不能浮躁圖快,又不能超時犯規(guī)。因此,動中求靜是關(guān)鍵,其要領(lǐng)是:培養(yǎng)“快中求靜”的習慣,快速走動接近球體(含本球、待撿拾的他球);忙而不亂地完成“一看、二站、三瞄準”的基本動作;起桿擊球瞬間要沉住氣,氣落丹田不憋氣,眼觀本球后部擊球點,提桿正擺、輕拉慢打,控制腕力穩(wěn)中動。氣順則心靜,心靜則手穩(wěn)。
當然,球場如戰(zhàn)場,既然是比賽,自然也要認真對待。比賽時,競技爭先、群情激昂;一聲指令發(fā)出,一桿球擊出,褒貶不一。這時,球場上各方的心情必然受到影響。除了觀眾不要高聲議論,指揮員能夠自我約束和穩(wěn)定、安撫擊球隊員的情緒外,隊員個人也要做到心胸豁達、處之泰然。在擊球過程中,大家應(yīng)以“鬧市看書意不移”的心態(tài),聚精會神地擊好球,這樣才能保證擊球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