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峰
摘? ? 要: 運用新媒體,是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由之路。立足沉默螺旋、議程設置、涵化理論等傳播理論,分析高校新媒體輿情傳播的特點及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探尋運用新媒體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是發(fā)揮新媒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效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新媒體? ?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當前,網絡已經成為各種社會思潮傳播、交鋒的主途徑,亦是各種意識形態(tài)斗爭的重要陣地。以數字化技術、移動網絡信息技術等為依托的新媒體,通過QQ、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媒介,促發(fā)了“低頭族”“手機課堂”等新名詞和特定的社會現象,彰顯了對青少年的巨大影響力。網絡媒介應用率過低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積極運用新媒體是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由之路。
一、高校新媒體輿情傳播的特點及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新媒體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之一,是網絡輿情引導或價值引導。要發(fā)揮新媒體的輿情引導,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深入了解新媒體輿情傳播的特點。傳播學效果理論中的“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論”和“涵化理論”有助于我們把握高校新媒體輿情傳播的特點,增強新媒體運用效果。
1.沉默螺旋與高校新媒體輿情的生成。
就大學生而言,新媒體輿情傳播的過程可類比于德國社會學家諾利·紐曼的沉默螺旋理論。沉默螺旋理論指出,當人們面對一項公共議題或公共輿論時,通過自我判斷,如果覺得自己的意見屬于少數,由于“孤立的恐懼”即害怕被多數人孤立,他們就會傾向于對該議題保持沉默或依附于多數人的意見。雖然有人詬病這一理論夸大了“孤立的恐懼”的作用[1],但在大學生群體中,微信、微博輿論的形成卻是開始于個體,以“孤立的恐懼”(準確地說,應稱為“參與的沖動或不能融入某一群體的擔憂”)為動力而形成的。當一個同學通過微信或微博轉載了一個信息并表明自己的觀點,作為他的好友,就會從情感和道義出發(fā)作為一種責任而轉發(fā)并予以支持,從而形成一個小范圍內的趨同。由于大學生生活空間的相對狹小性及相互之間聯系的緊密型,當小范圍內開始討論某一問題時,其他學生出于“參與的沖動或不能融入某一群體的擔憂”會逐步參與進來,關注、轉發(fā)、參與討論,進而產生“雪球效應”形成較大范圍內觀點的趨同。
從上述過程可以看到,影響高校新媒體輿情產生的有兩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首發(fā)者或發(fā)起者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因為在新媒體輿論傳播中,響應是特別重要的傳播動力,關注與被關注、評論與被評論、轉發(fā)與被轉發(fā)是一種重要的傳播現象[2]。二是發(fā)起者發(fā)布的信息內容本身。如果信息內容本身背離主流價值或多數人的利益,即使發(fā)起者具有影響力也難以獲得呼應,就形不成“大多數人”的存在。這對思想政治教育啟示有二:一是要注重培育和利用“意見領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二是要注重輿論信息的內容,奉行“內容為王”的理念。
2.“類議程設置”與高校新媒體輿情影響的集聚。
議程設置理論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傳播學者麥克姆和肖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公眾對社會問題的關注與媒體的報道力度成正比,媒體強調的越多,公眾的關注度就越大。在高校新媒體輿情的傳播過程中,也存在這類似于議程設置的現象。以新媒體為媒介傳播的訊息,大學生相互轉發(fā)、轉載及相互評論的越多就越能引起媒體外的日常討論;日常對新媒體中轉載的訊息討論的越多、越熱烈,就越能促發(fā)更多的沒有參與進來的學生參與、關注與評論。簡言之,新媒體內訊息的傳播速度和日常的討論的程度呈正向互動作用。雖然議程設置考慮的是媒體中長期時間內大眾的影響,但需要指出的是,就某一高校這一特定的空間而言,這種“類議程設置”現象的周期是相對較短的,具有一定的“保鮮時效”。原因不僅在于當今訊息更新的速度,更在于大學生不斷追尋與時俱進的思想特點。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這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啟示有二:一是可以將主題網站上以網頁形式存在的問題轉化為新媒體內可傳播的形式,同時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討論的激勵促進學生對這一問題進一步的探討,進而形成上述的良性互動;二是對某些問題的設置和引導要注意“保鮮”,易采取快打快攻、速戰(zhàn)速決的方式。
3.涵化理論與新媒體輿情影響的潛移默化。
“涵化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格伯納等學者提出,旨在揭示大眾傳播在建構社會現實、影響受眾價值觀及使受眾形成主流價值認同方面的教化作用。隨著受眾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新興傳媒帶來的以受眾為主體的互動性傳播的迅速推廣,格伯納時代的以電視為主流媒介的涵化效果逐漸弱化。但是,就當前高校范疇而言,新媒體輿情作用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涵化理論的傳承與發(fā)展。首先,涵化理論潛移默化的方式與新媒體下大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一致的,產生時效依然是長期的。一條好的微信、觸動人心的微博,都能在大學生的心中滴下一滴純凈的露水,日積月累,那就是心靈的凈化。不管大學生群體如何在意自己的話語權,至今沒有改變的是,新媒體下轉發(fā)、轉載的信息大都依然是傳統(tǒng)媒體賦予的產物,只不過傳播的主體改變而已[3]。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應讓采取適合在大學生指尖流動的、內容短小精煉且形式多元的涵化模式。這對應用新媒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啟示有二:一是要重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更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輸變?yōu)闈撘颇降淖陨沓恋?二是要采取合適的涵化模式,避免新媒體傳播中學生主體抵觸情緒的生成。
二、運用新媒體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措施
立足于大學生實際和高校新媒體輿論傳播的特點,運用新媒體加強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可采取以下措施:
1.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話語權,充當高校新媒體中的意見領袖。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重要性已經被大家廣泛討論,這里不展開論述。但需要指出的是,在高校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握話語權,就必須充當或引領意見領袖。不僅要注重培育和發(fā)揮學生中的意見領袖,而且要積極努力使一線思想政治工作者充當意見領袖,如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等。一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理論水平較高、和學生接觸密切等一系列優(yōu)越條件,易于將學生團結于自己的周圍。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兩方面下功夫:一是走進學生生活,建立良性的師生關系。所謂的良性師生關系應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即教師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和引路人。這就必須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真切地從點滴做起,關心學生成長與發(fā)展,以行動換得真情。二是不斷提高應用新媒體的能力,打好基本功。新媒體技術應用能力已經不僅僅是個體交互的前提,而是新時代下的一種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直接決定了兩個人的思想是平行線還是交叉線,以及共同語言的多寡。
2.始終堅持思想引領,奉行“內容為王”的建設規(guī)律。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教育實踐的依托,也是取得效果的基礎。在運用新媒體中,必須奉行“內容為王”的建設規(guī)律,在宣傳內容的選擇上下功夫。具體而言,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要堅持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確的意識性和導向性。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育內容的選擇需要短小精煉,在這種情況下內容的組織中堅持問題意識和問題導向才能凸顯教育目的。二要立足學生情感需求與解惑需要。情感需求可稱之為心靈雞湯,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的傳承和延續(xù)。在經濟化的浪潮中,尚未深入社會現實的學生對文化的精神需求是剛性的,需求量較其他群體居多;解惑需求則來源于學生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思考。由于新媒體下社會的很多焦點問題,具有較快的傳播性,有較強的社會關注度。這些現實問題同學生的日常教育是有沖突的,學生的解惑需求不僅是剛需,而且具有階段性和時效性。三要開闊視野,接觸新知。了解外界是大學生群體的內在需求,所以可以精選一些名家講座等優(yōu)質資源供學生飽嘗。四要堅持與時俱進。即所選取的內容要體現當前時代特色、圍繞當前人民生活,簡言之,今天人與當前事。
3.堅持網上與網下、新媒體與課堂間的互動推進。
如上所述,新媒體輿論的傳播速度與媒體外討論的力度呈正向互動作用。所以,要積極發(fā)揮好新媒體對大學生的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不失時機的引導與討論是必要的,可使課堂和新媒體互為延展,進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遵循新媒體的傳播時效與傳播方式,發(fā)揮新媒體的特點。
利用好新媒體,必須遵循新媒體自在傳播規(guī)律。一,新媒體的信息特色在于簡潔、及時性和快速更新。在利用新媒體的過程中不能采用高壓強化式的反復灌輸,而要采用“滴灌法”,少量、間隔、持續(xù),追求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二,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及時性的交流特點,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擴展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利用新媒體不斷關注、關心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隨時回應、解決大學生日常存在的問題,是建立情感紐帶、產生信任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落細、落小、落實的必由之路。三,要積極利用新媒體距離性交流的特點,搭建與大學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多元文化時代,大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費萊雷在《被壓迫者教育學》中提倡的主體間的平等“對話”越來越成為當代大學生樂見的方式。QQ、微信、微博等空間隔絕的即時交流媒介為大學生敞開心扉提供了平臺,有助于通過主體間的“對話”真正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大學生的心里。
總之,立足大學生的思想特點,遵循新媒體傳播的規(guī)律及特點,積極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是當前加強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龍云靜,周凱.“沉默的螺旋”及其反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的啟示[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3-19.
[2]代玉梅.微博輿情傳播效果的時間維度考察[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94-99.
[3]向凱.涵化理論視角下傳媒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其教育引導策略研究[J].教育與職業(yè),2013(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