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鎮(zhèn)宇
摘要:現(xiàn)階段教育改革背景下,學校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教學需要不斷弘揚中國優(yōu)秀民間傳統(tǒng)文化,使學生們成為民間藝術的傳承者與發(fā)揚者,基于此,本文以民間泥塑藝術作為研究對象,分析民間泥塑藝術的價值,分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三方面詳細闡述民間泥塑藝術融入美術教學的實踐與應用。
關鍵詞:民間傳統(tǒng)藝術;泥塑藝術;美術教學實踐
引言:
眾所眾知,民間泥塑藝術是構成中華文明進步的物質表現(xiàn),也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證明,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民間藝術受到了地域性與時代性的限制,正在走向消亡的邊緣。要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泥塑藝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與教育相結合,讓學校成為民間泥塑藝術與學生交流的場所,也讓新一代的青年認識這一項藝術。
1.民間泥塑藝術的價值分析
民間泥塑藝術具有深厚的民間美術文化價值。民間泥塑藝術集有形文化與無形文化于一體,其中有形文化指的是民間泥塑藝術有著豐富的物質形象,可以被制作為實體供人觀賞。無形文化指的是民間泥塑藝術深厚的文化環(huán)境,包括民俗風情與泥塑的制作工藝,它來源于勞動者的真實生活,隨著時代的流逝與歲月的積淀,組織紅彰顯了民間泥塑的美術文化價值。
民間泥塑藝術具有獨特的民間美術審美價值。具體表現(xiàn)如下:(1)民間泥塑藝術具有功能之美。泥塑集藝術與娛樂為一體,泥塑作品經(jīng)過特殊工藝制成,不僅可以給人們帶來觀賞價值,還能夠彰顯自身的娛樂性。(2)民間泥塑藝術具有造型之美。民間泥塑作品取材很廣泛,無論是動植物,還是人們的生活用品,都能夠將人們的想象力融合,通過抽象與夸張的表現(xiàn)手法,彰顯民間泥塑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1]。
2.民間泥塑藝術融入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
2.1教學目標的制定策略
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是教學實踐的重要依據(jù),也是教師與學生在教學中預期目標達到的重要標準。分析民間泥塑藝術進入課堂教學后,其目標應圍繞以下幾點制定:(1)以民間泥塑系列課程為主,引導學生們感悟泥塑作品的審美價值,了解作品背后的民間藝術。(2)教師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體會民間藝術的魅力,從而充滿對家鄉(xiāng)地域性文化的認同感和熱愛之情。(3)教師通過對民間泥塑藝術作品與操作手法的講解,提高學生們對人文社會的領悟能力,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意義,激發(fā)學生對遺產(chǎn)的保護欲望。
根據(jù)以上目標,教師可以將民間泥塑課程目標進一步細化。例如教師在進行作品欣賞或者評述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們觀看大量民間泥塑藝術作品,結合藝術作品背后的民間傳說,讓學生們感知各民族的文化故事。許多作品中帶有民族圖騰,這些神秘的圖案自身具有豐富的吸引力,教師加強對圖騰的講解,可以開拓學生的眼界,實現(xiàn)對民間泥塑藝術的審美藝術教育。上文提到過民間泥塑藝術的功能之美,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突出民間泥塑藝術的這項功能價值,以此作為教學目標。例如泥咕咕,在民間也被人們稱為“咕咕唧唧”,廟會來臨時,人們通過購買泥咕咕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與愿望的想法,反映內心對幸福的追求[2]。
2.2教學內容的選擇策略
在民間泥塑藝術的美術教學策略方面,建議教師遵循以下幾點:
(1)注重文化的傳承,實現(xiàn)欣賞與勞動的融合。根據(jù)美術教材中關于民間泥塑藝術制作內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作品的制作主題往往以生活中的人物或事物為主,導致藝術作品自身文化性不高。因此,建議教師在帶領學生們鑒賞民間泥塑藝術作品的同時,也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學著動手制作泥塑作品。
(2)突出作品的典型特征,探索與眾不同的內容。傳統(tǒng)的民間泥塑藝術作品是人們勞動經(jīng)驗所得,最終形成了作品的獨特風格。學生們鑒賞作品的同時,也要對藝術作品加以分類,從作品的文化性與趣味性角度出發(fā),了解不同作品的審美價值。例如淮陽地區(qū)的泥泥狗塑像中,人祖猴充滿神秘身材,代表著人們對生殖文化的崇拜之情,而且觀看泥塑中的母子猴形象,又帶給人憨態(tài)可掬的影響,使作品充滿了趣味性。某教師根據(jù)當?shù)氐拿耖g泥塑制作工藝,結合教材內容精心選擇制作手法,最終選擇手捏成型法作為本次教學的主題。學生們一邊用雙手捏泥土,并在一節(jié)課時間內捏出作品,從而了解民間泥塑文化的特性,實現(xiàn)對藝術的傳承與保留。
2.3教學方式的選擇策略
教師可以使用傳統(tǒng)的知識講授方式,對民間泥塑藝術加以闡述。例如教師在欣賞課程中,可以為學生們詳細介紹“泥泥狗”和“泥咕咕”的歷史淵源,可以使用故事的方式,在講解故事之前為學生設置懸念,吸引學生的興趣,隨后通過對有關內容的詳細講解,由淺入深的進行教學引導,將有效提高民間泥塑藝術的美術課堂教學效果。
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采用課堂演示的方法,利用多媒體設備與網(wǎng)絡技術,將民間泥塑藝術作品鑒賞課加以創(chuàng)新。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相關圖片與資料,并通過泥塑創(chuàng)作步驟圖例,在自己的親自示范下引導學生試著動手。與此同時,教師在動手環(huán)節(jié)中,需要加強對民間泥塑作品的揉、捏、搓、切、壓、刻等技巧注重講解,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為接下來學生的動手操作提供條件。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避免想象力的禁錮,防止自己的作品創(chuàng)造只是對原有案例的臨摹。
總結:
總而言之,現(xiàn)代化教育改革進程下,傳統(tǒng)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無法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發(fā)展需求,學校美術課堂教學實踐中開始引入民間泥塑作品資源,希望利用民間藝術豐富學生的視野。作為文化的傳承者與發(fā)揚者,學生在課堂中需要充分了解民間泥塑藝術背后的時代背景,感悟泥塑作品的魅力,并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對民間泥塑藝術賦予新的生命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張勇.陜北民間泥塑在中學課堂中的運用探究[D].延安大學,2017.
[2]范寓晴.民間泥塑在高中“繪畫·雕塑”課程的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6.
[3]陳潔.河南民間泥塑藝術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