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心
巍巍寶塔山,清清延河水,凜凜北國風,悠悠民歌聲。時間模糊了記憶,但抹不去戰(zhàn)爭的創(chuàng)痕,更抹不去人們對曾經苦難輝煌的追憶。在西北黃土地上,曾經有一群人以手中的紙筆為武器,揮斥方遒,激揚文字,在戰(zhàn)火與熱血的洗禮中創(chuàng)作出大量優(yōu)秀的文藝作品,用另一種方式為中華民族的抗戰(zhàn)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1938年4月10日,一所簡陋的學校在延安成立了,它有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有一個簡明的校訓“緊張、嚴肅、刻苦、虛心”,還有一個在之后大放光芒并傳承下來的名字——魯迅藝術學院。魯迅藝術學院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chuàng)辦的一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在整個抗戰(zhàn)期間,它宛如一顆耀眼的明珠垂懸于西北,照亮了中華民族多災多難的夜空。一篇篇激勵抗戰(zhàn)的雄文在魯迅藝術學院寫就,一首首喚醒民眾的壯歌從魯迅藝術學院傳出,那些文字和歌聲仿佛一條紅色飄帶飛揚四方,將億萬華夏兒女緊緊捆系在一起,眾志成城,共赴國難。
聽,奔騰咆哮的黃河水聲充塞天地、響徹云霄,不,那是《黃河大合唱》的雄壯旋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戰(zhàn)天斗地、生生不息的生動寫照。詩人光未然一次偶然的駐足,被黃河的獨特氣勢所折服并催生出詩情,他的感受讓音樂家冼星海聽后也難以自抑,冼星海抱病連續(xù)六天埋首創(chuàng)作,讓《黃河大合唱》迅速問世,甫一公演即引起轟動并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那個時代的最強音。從《黃河大合唱》中,人們能看到滔滔濁浪中船夫們劃擊鼓號的堅毅身影,聽見他們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聲聲入耳,震撼心靈;人們還能俯瞰到黃河蜿蜒千里、奔流不息的雄壯偉姿,它從昆侖山下奔流而出,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洪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huán),一直奔向渤海之濱;人們還能感受到黃河兩岸百姓不斷抗爭、英勇血戰(zhàn)、怒吼咆哮像黃河一般發(fā)出戰(zhàn)斗的警號、以勇往直前的氣概奔向勝利的場景?!饵S河大合唱》是抗戰(zhàn)的有力宣言,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的縮影,人們在歌聲中感受到了凝聚于血脈之中的民族魂魄,再一次驕傲地挺直脊梁直面怒視侵略者的殘暴和所遭受的深重災難,并告訴全世界——中華民族不會退縮,每一寸土地都不會出讓,民族尊嚴需要用鮮血捍衛(wèi),因為我們身后就是流淌著的母親河。中華民族必將巨人一般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延安魯迅藝術學院
看,柔和的月光下,水生嫂正靜靜地編著葦席,丈夫要去參軍了,從心里講她是不舍的,她不舍的是對愛人的依戀,她不舍的是家庭的溫暖,但她明白什么是民族大義、國恨家仇。水生嫂看向丈夫的目光是溫柔和贊許的,支持丈夫的話語是堅定和鼓勵的,水生嫂只是默默地將聽到消息后被葦片劃破的手指放到嘴里吮了一下,便再也沒有顯示出一絲不安。那一刻,中國女性的平凡和偉大凝固成了永恒的一幕……這是魯迅藝術學院走出來的作家孫犁作品《荷花淀》中的一個片斷,也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支持抗戰(zhàn)的真實寫照?!逗苫ǖ怼穾е还尚迈r的荷香吹入了人們的心田,作者筆下小小的白洋淀一隅,卻有著一群保衛(wèi)家園、矢志不渝的堅毅民眾。作者把視角放在了農村婦女身上,她們潑辣勇敢、堅定樂觀,既有生活中溫柔多情的一面,又有硝煙中不讓須眉的豪邁,她們純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開的荷花一般美麗燦爛。《荷花淀》是一首對中國女性無私奉獻的深情謳歌,也是一卷對中國民眾投身抗戰(zhàn)的多彩畫圖,是夫妻之情到家國之愛的升華,是個人氣節(jié)到民族精神的貫注。在殘酷的戰(zhàn)爭大環(huán)境下,《荷花淀》另辟蹊徑,以詩體小說寫法生動再現了廣大基層群眾的生活和戰(zhàn)斗情景,情真意切,細膩感人,并形成了以此為代表的文學流派——荷花淀派。他們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和樂觀精神的作品,讓后人永遠記住了那些平凡勞動人民為國家民族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
瞧,三五九旅的戰(zhàn)士們邁著整齊的步伐開進了南泥灣,嘹亮的軍歌響徹天地,給那片荊棘遍野、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和無盡希望。清晨的寒霧還未散去,山崗上已遍布勞作的身影,加油聲鼓號聲此起彼伏,戰(zhàn)士們擼起袖子弓起脊梁,用自制的簡陋鋤鏟與艱苦的環(huán)境展開了一場特殊戰(zhàn)斗。他們以驚人的毅力在荒山野嶺上種出莊稼,開墾出一道美麗風景。1941年春天的陜甘寧邊區(qū)地廣人稀、土地貧瘠,加上國民黨當局的經濟封鎖,形勢非常嚴峻,為了戰(zhàn)勝困難渡過難關,黨中央發(fā)起大生產運動,熱火朝天的生產大潮很快蔓延到邊區(qū)的每個角落,八路軍三五九旅便是在那樣的背景下進駐南泥灣的。他們實行屯墾、生產自救,短短三年之后,“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誕生了——山間谷地秧苗翠綠青蔥,一塊一塊平整的稻田泛起片片粼光,“翠帶千環(huán)束翠巒,青梯萬級搭青天”,曾經黃土朝天的陜北高原成了煙雨朦朧的秀麗江南。南泥灣的沃土、戰(zhàn)士們的汗水成就了美麗的南泥灣,挽救了危難時刻的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的革命事業(yè)。“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方;好地方來好風光,好地方來好風光,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那首膾炙人口的《南泥灣》正是為八路軍將士戰(zhàn)天斗地、敢教日月?lián)Q新顏的壯舉而作的,正是為陜甘寧邊區(qū)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而唱的,正是為艱苦時代一個堅強民族在危難之中艱難求存、一步步追求民族復興而流傳下來的。
魯迅藝術學院還有很多優(yōu)秀作品,一首首、一部部燦若星海,讓魯迅藝術學院的百花園桃李芬芳,并在時代洪峰中用文藝的力量立起了中流砥柱,為民族抗戰(zhàn)大業(yè)擂響了振奮人心的戰(zhàn)鼓,吹起了奔赴勝利的號角。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踏上陜北的黃土地,徜徉在魯迅藝術學院舊址前,我用手輕輕撫摸著窯洞墻壁上的斑痕,耳邊仿佛傳來了魯迅藝術學院的校歌:“我們是藝術工作者,我們是抗日的戰(zhàn)士,用藝術做我們的武器……”歌聲雄壯有力,深入靈魂深處,讓人沉醉讓人遐思,讓人難忘魯迅藝術學院的精神,讓人難忘延水河畔先輩們那一段血火與激情澆鑄的紅色記憶。
魯藝精神永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