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揚
[摘?????????? 要]? 青少年成長發(fā)展最重要的環(huán)境便是家庭,它對青少年的認知、情緒及行為會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在總結國內外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從家庭功能和情緒體驗的關系出發(fā),探討家庭功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并在結合前沿研究的同時,討論學校及社會如何對家庭功能嚴重受損的青少年實施有效干預。
[關??? 鍵?? 詞]? 家庭功能;情緒體驗;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B812.45??????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08-0108-02
家庭作為一個系統(tǒng),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位,它對個體乃至社會的發(fā)展都有重要影響。作為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重要場所,家庭在個體早期行為習得及身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教育的進步,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關注家庭各要素對青少年身心健康所起的作用。本文擬從家庭功能概念、理論及對青少年情緒體驗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
一、家庭功能概念及理論
(一)家庭功能概念
早期人們理解的家庭功能主要包含兩個方面:(1)照料孩子,使之成為社會的一員;(2)滿足夫妻情感等需要。20世紀中后期,人們開始從家庭的具體特征(以結果為導向的家庭功能理論)或家庭多重任務出發(fā)(以過程為導向的家庭功能理論)來定義家庭功能[1]。
(二)家庭功能理論
1.家庭系統(tǒng)模式理論:1977年,Beavers等人提出了家庭系統(tǒng)模式理論,他們認為家庭功能主要反映在家庭的關系結構、反應靈活性、家庭成員交往質量和家庭親密度、適應性等方面。其中,家庭功能發(fā)揮的效果與家庭關系結構、反應靈活性呈線性相關。
2.家庭環(huán)狀模式理論:Olson等人以家庭系統(tǒng)理論為基礎,采用聚類的方法對家庭系統(tǒng)論、家庭社會學、家庭心理治療理論和社會心理學中描述家庭的眾多概念進行分析,確立用家庭親密度、家庭適應性和家庭溝通三個維度來描繪家庭功能。其中,家庭親密度是衡量家庭成員情感依戀程度的主要指標;家庭適應性包含家庭系統(tǒng)為了應付外在環(huán)境壓力或婚姻、家庭的發(fā)展需要而改變其權力結構、角色分配或家庭規(guī)則的能力;家庭溝通指家庭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它對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其理論認為家庭功能的實現(xiàn)效果與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呈曲線關系,過高或過低的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均不利于家庭功能的發(fā)揮;而家庭溝通是家庭功能發(fā)揮的一個重要促進因素。
3.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論:Epstein等人創(chuàng)立了該理論,其核心理論認為家庭系統(tǒng)通過給予家庭成員物質支持,處理各種家庭事務,提供給成員身心發(fā)展及社會適應的環(huán)境條件,從而完成家庭基本任務,實現(xiàn)家庭基本功能。家庭功能發(fā)揮的狀況主要體現(xiàn)在6個方面:(1)解決問題的能力;(2)溝通;(3)家庭角色分工;(4)情感反應能力;(5)情感卷入程度;(6)行為控制。根據(jù)以上維度,Mc-Master家庭功能評價模式發(fā)展出家庭功能評價量表和McMaster臨床評定量表來評定家庭功能,前者為自評量表,后者為他評量表。
4.家庭過程模式理論:Skinner等人在家庭功能模式的基礎上提出該理論,他們表示家庭成員在一起完成各種日常家庭任務和家庭危機任務時,彼此間的親密度得以增進,家庭的整體性得以維持,家庭的各項功能得以發(fā)揮,家庭及其成員得到成長。所有家庭任務都需要家庭成員參與應對。該理論提出了評價家庭功能的7個維度,即任務完成、角色作用、溝通、情感表達、卷入、控制和價值觀。任務完成是核心維度,價值觀是家庭任務完成的背景,它與其他5個維度圍繞任務完成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共同影響家庭功能的發(fā)揮效果。不論是Epstein等人的McMaster家庭功能模式理論,還是Skinner的家庭過程模式理論,他們均認為家庭系統(tǒng)各項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直接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狀況。家庭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愈順暢,家庭成員的身心健康狀況愈良好;家庭功能實現(xiàn)的過程愈艱難,家庭成員則更易產生各類心理問題,家庭更易出現(xiàn)危機。
二、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情緒的影響
(一)家庭功能與消極情緒
家庭功能是個體正常生活與健康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眾多研究表明,家庭功能狀況對青少年情緒體驗的影響較大。
Allan和Kashani等人研究家庭功能中家庭親密度和抑郁癥之間的關系時發(fā)現(xiàn):親密度越低的家庭,身處其中的孩子罹患抑郁癥的風險越大。Bernstein等人在探索抑郁癥家庭功能時對一些抑郁癥學生及其父母展開調查,結果顯示:在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方面,抑郁癥學生家庭明顯低于正常學生家庭。此外,父母任何一方或雙方均罹患抑郁癥,青少年日后抑郁癥的發(fā)病率更高。其中,母親罹患抑郁癥對青少年情緒影響更為顯著。國內的研究成果也支持這些結論。Hughes等人試圖從家庭系統(tǒng)角度闡述家庭關系與父母、青少年抑郁情緒之間相互影響的機制:一方面,個體的行為往往受家庭系統(tǒng)的結構、組織和交互作用模式影響,當個體屬于易感素質且處于沖突較多的家庭環(huán)境時,個體罹患抑郁癥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某一家庭成員的行為特點會對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家庭亞系統(tǒng)甚至整個家庭系統(tǒng)功能的發(fā)揮產生影響。比如,家庭中父親或(和)母親患有抑郁癥,其情緒狀態(tài)及生活方式會對夫妻互動、親子關系產生不利影響,促使家庭中的青少年產生不良情緒或行為,而孩子的情緒及行為問題又會反作用于父母,加重父母的抑郁癥狀,損害整個家庭的功能。因此,父母出現(xiàn)抑郁癥狀意味著整個家庭系統(tǒng)功能受損,同時也預示該家庭中的兒童或青少年可能出現(xiàn)抑郁癥狀[2]。
(二)家庭功能與積極情緒
在關注家庭功能與消極情緒直接的關系的同時,人們應重視家庭功能對個體體驗積極情緒的作用,國內的一些研究就試圖從多個角度來探明家庭功能與積極情緒的關系。如王娟[3]等人曾以家庭功能、同伴依戀和親社會行為分別作為家庭環(huán)境變量、同伴環(huán)境變量和個體變量,探討三者對青少年主觀幸福感所起作用,結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同伴依戀與親社會行為在其家庭功能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青少年的家庭功能通過先影響其同伴依戀和親社會行為進而影響他們的主觀幸福感。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認為青少年家庭功能對其主觀幸福感產生影響的過程中,心理一致感也起著中介作用,因此,要增進主觀幸福感,我們可以促進家庭功能的發(fā)揮,提升心理一致感。總的看來,無論是直接研究家庭功能對積極情緒體驗的影響,還是選用多種變量來考察家庭功能與積極情緒的相互關系,已有的研究都表明:家庭功能發(fā)揮的狀況與青少年積極情緒的體驗密切相關。在功能良好的家庭中,家庭成員能夠體驗到更多的親密感,感受到更多來自家庭的支持與暗示,產生更為積極的自我認知和評價,這些都有助于青少年提升主觀幸福感,增進其積極的情感體驗,影響其情緒體驗。
三、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情緒影響的教育啟示
情緒體驗作為個體一項重要的心理活動,在其認知和行為中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在深入分析家庭功能對青少年情緒影響的基礎上,一些研究成果可以直接應用于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實踐。
(一)開展家庭教育,改善家庭功能
總結已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不良的家庭功能會降低家庭親密度和家庭適應性,誘發(fā)家庭成員體驗更多的消極情緒,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和行為習慣。因此,家庭治療學派認為當一種不良的家庭模式形成并對家庭成員產生消極影響時,我們應將消除該模式作為目標,使家庭功能得以恢復。學校、社會與家庭一樣,同為青少年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支持環(huán)境,應在家庭功能失調時充分發(fā)揮其代償作用,通過在學?;蛏鐣h(huán)境中營造正確、科學的思想導向、營造健康、積極的互動氛圍,開展豐富、多元的家庭教育活動,促進家庭功能的改善。
(二)個性化支持,促進青少年的自我分化
Bowen在家庭系統(tǒng)理論里提出“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核心概念,并將自我分化定義為“個體逐漸將自己的感受、思考以及價值觀與原生家庭區(qū)分開來,更加獨立,更有自我主張的狀態(tài)”。它作為個體情緒成熟度的一項指標,反映了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對“作為獨立自我個體感”和“延續(xù)家庭聯(lián)結親密感”的整合程度,體現(xiàn)了個體在家庭中情緒依戀與獨立自主的程度,它是衡量個體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個性心理品質,也是家庭成員必經的成長過程和必要的成長目標[4]。根據(jù)多個案報告發(fā)現(xiàn):一些家庭的基本功能頗為殘缺,而身處于這些家庭的青少年卻處于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黃金期。因此,對家庭功能嚴重受損且已處于不可逆的、失代償狀態(tài)的家庭,學校及社會應對該家庭中具有高度可塑性的青少年開展個性化的支持指導,促進青少年的自我分化,使之社會適應性逐漸恢復,激發(fā)自我發(fā)展動力,拓寬其情緒體驗的通道,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方曉義,徐潔,孫莉,等.家庭功能:理論、影響因素及其與青少年社會適應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04,12(4):544-553.
[2]王繼堃,趙旭東.抑郁癥與家庭功能的關系研究[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12,39(1):21-23.
[3]王娟,鄒泓,侯珂,等.青少年家庭功能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同伴依戀和親社會行為的序列中介效應[J].心理科學,2016,39(6):1406-1412.
[4]王艷艷,安芹,方清.大學生家庭功能、心理彈性與自我分化的關系[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4,12(3):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