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朵云
1997年夏,10歲的我第一次回老家,天水秦安縣云山鄉(xiāng)的一個小村子。那兒不是我出生的地方,我爺爺出生在那兒。
汽車沿著盤旋的山路不斷向上,荒草和野花時隱時現(xiàn)在繚繞的云霧間。終于到了村口,車子只能停在土崖邊,全家人便扶老攜幼地進村去。村子不大,枝葉繁茂的核桃樹下,瘦削的老人端著旱煙袋瞅著遠方,咂巴完了往地上磕磕煙管,起身拍拍屁股,兩手背后一搭,踱步去別處浪了。他那花白的長胡子,羊一樣溫順的眼睛,還有古銅色面龐上的溝壑,像極了我太爺。
太爺二十幾歲時,一副扁擔挑著兒女一路逃荒到了蘭州,余生奔波便再也沒回來過。
老屋苦守在村子深處,這次,他沒能等來太爺。外面的世界已天翻地覆,但老屋的樣子還和太爺離開時一樣,赤裸裸的貧窮。
土夯的前門頂上長著幾棵雜草,打滿補丁的門簾在堂屋門頭耷拉著,內(nèi)里一覽無遺。一張大炕,炕頭朱紅木漆大箱子上摞著一床床棉被,桃紅的、翠綠的,都快撐破房頂了。院子里最惹眼的,就是那株長了一百多年的牡丹?;m落了,葉倒是茂密得很,已亭亭長成了樹的模樣。
屋子的主人,是爺爺?shù)奶玫芤患遥恐乩锏柠溩?、土豆和蘋果樹為生,一雙兒女就在村里的小學讀書。城里親戚的到訪,讓小院和村子都熱鬧了起來。左鄰右舍的孩子都跑來拿糖了,被北風吹皴的一張張小臉上綻開了花。尕爺(爺爺?shù)奶玫?,“尕”在蘭州話里意為“小”)一家人忙前忙后,笑盈盈的臉上,寫滿了歡喜與榮光。
農(nóng)村在我眼里,就是“好玩”。看著灶膛邊的風箱,我忍不住上前拉幾下,麥草在火里噼里啪啦的聲音真好聽;后院那頭大黑驢能馱水,能推磨,我想騎卻又戰(zhàn)兢于它厚厚的嘴唇和那口整齊的大白牙;打下一地核桃,無奈怎包裹著翠綠的外皮,連摳帶咬,苦澀的汁水沾滿手指;黑乎乎的炕洞里還存著冬日的灰燼,聽說我爸小時候為了養(yǎng)活兩條熱帶魚,把它們送進了這個溫暖的地方;入夜后,昏黃的燈泡下,我和姑姑與滿床的跳蚤激烈對戰(zhàn),小家伙們憑借堅硬的外殼負隅頑抗……
晌午十分,就著漿水菜和涼拌蘿卜絲,吃一碗清冽爽口的漿水面,我便和尕爹(小叔)和孩子們一起下溝耍了。屋后的羊腸小道旁就是溝,榆樹、楊樹、核桃樹,自在地結(jié)著伴兒生長,知了一陣陣的聒噪聲穿過稠密的枝葉,傳向遠方,山溝更寂寞了。
聽說,那些樹一大半都是太爺爺年少時親手種下的,但彼時幼年的我還不能體味其中涵義。18歲時,讀到“庭有枇把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時,才懂得了樹的精神象征。
回憶這段往事時,太爺爺已離開我們25年了,但風起的時候,他種的那些樹卻常在我眼前閃著光。
如今,老屋已廢棄,尕爺?shù)膬号捕荚谑〕前擦思?。前兩年臘月回老家時,山溝里樹葉落盡,一片蒼黃,那株牡丹也在殘垣斷壁里沒了性命。待在異地新建的小二樓里,望著高高的貼滿琉璃瓦的門樓,我在留戀10歲記憶里的老屋。
兒子喔喔在歡喜中降生,看他一天天長大我也對生命領悟更多。我想等到喔喔大一些,帶他去老屋后的那條溝看看,讓他抱抱那些樹,當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時,就仿佛祖爺爺在給他講述那些遙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