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
馬丘比丘天文臺位于一座高山山脊之上,大約建于1460年,是南美印第安人印加文明的重要象征。天文臺是由曲線石墻圍著一塊精心雕刻的怪石而建。據說,在夏至這一天太陽升起后陽光會穿過石墻上的一個窗口進入石塔。同時,通過該窗口還可以觀測昴星團的形狀,根據觀測到的現象印加人會決定何時種植馬鈴薯。
中國河南告成觀星臺是中國現存最為古老的天文臺。該觀星臺大約始建于1276年,創(chuàng)建者為中國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觀星臺高12.6米,底部有一面帶有雕刻的矮墻可以幫助天文學家觀測日影的長度。告成觀星臺是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核心建筑,同時它也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jié)氣”的發(fā)源地。
韓國慶州瞻星臺被認為是亞洲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瞻星臺建于公元7世紀,高約9.4米,由365塊花崗巖分27層搭建而成。慶州瞻星臺主要用于觀測天空中的云和星座,考古學家認為,慶州瞻星臺的365塊巖石可能與一年的365天有關。
墨西哥卡斯蒂略金字塔雄居奇琴伊察的正中,是為羽蛇神而建的神廟。金字塔高30米,地基呈方形,四邊依階梯上升,直至頂端的廟宇。金字塔的臺階總數加上一個頂層正好是365,代表著一年的天數。在春季和秋季的晝夜平分點,日出日落時,建筑的拐角在金字塔北面的階梯上投下羽蛇狀的陰影,并隨著太陽的位置在北面滑行下降。
美國杯俄明州古天文臺又稱畢葛紅醫(yī)藥輪天文臺,位于美國懷俄明州醫(yī)藥山的頂峰。古天文臺由許多鞋盒大小的石塊排成圓形,直徑約為25米。由圓心向周圍輻射的線條恰好均勻對稱,且圓心指向外圍石堆的方向恰好是夏至時太陽升起的方向。夏季來臨時,醫(yī)藥山的積雪融化,山頂上的三個輪狀石頭堆分別指向三顆明亮恒星(天狼星、畢宿五和參宿七)升起的方向,這三顆恒星在夏安族神話里都有著奇特的傳說。
兀魯伯天文臺位于中亞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由帖木兒帝國的創(chuàng)建人帖木兒的孫子、著名天文學家、學者、詩人和哲學家、撒馬爾罕的統治者兀魯伯于1428年至1429年建造,是中世紀具有世界影響的天文臺之一。兀魯伯天文臺是一個三層圓形建筑物,在1449年被毀壞之前,被認為是中亞最大的天文臺。天文臺的巨型象限儀半徑達40米,兀魯伯在此測出的一年時間的長短與現代科學計算的結果相差甚微。這里的天文學家曾對1018顆恒星進行了長時間的位置觀測,據此編成《新古拉干歷數書》,概述了當時的天文學基礎理論和1018顆星辰的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