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復興晚期,莎士比亞開始思考理想與進步背后的隱患,《哈姆萊特》正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位快樂的王子,但是顛倒混亂的世界,自己的理想不能實現(xiàn)使他痛苦、憂慮,最后成了一個憂郁王子。
【關鍵詞】莎士比亞;《哈姆萊特》;悲劇價值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上,莎士比亞作品《暴風雨》中經(jīng)典對白“不要怕,不要怕,這島上充滿了各種聲音,使人聽了愉快,不會傷害人”把莎士比亞立在倫敦奧運會這個高峰上。體現(xiàn)英國人對莎士比亞的推崇,不但是英國人自己喜愛,這幾百年下來世界各個國家,幾乎沒有哪個國家沒有用自己的本國文字翻譯過他的作品。
一、生平與創(chuàng)作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出生于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zhèn)的一個市民家庭,父親是個小生意人,后來又當了地方的行政官員,莎士比亞小的時候和他的父親共同做買賣,長大后取了一位農(nóng)家的女兒,這位妻子比他大了八歲,兩年添三丁,無法支持生活,當然他也不甘心一輩子在這個小鎮(zhèn)子待著,他二十幾歲的時候,離開鎮(zhèn)子來到了當時的首都倫敦。在倫敦,做過戲院馬廄里的看馬人、劇場里的清潔工、舞臺臨時演員等,在人們眼中都是十分低賤的職業(yè),但這一段經(jīng)歷,使他對劇院熟悉,也開闊了眼界,對戲劇感興趣,開始改寫劇本、與別人合作、單獨編寫劇本。
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分期,主要分為三段,第一時期是歷史劇、喜劇和詩歌創(chuàng)作時期,主要基調(diào)是樂觀、激越、明朗的;第二時期是悲劇和悲喜劇創(chuàng)作時期,也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基調(diào)是沉郁、悲愴、憤激的;第三時期是傳奇劇創(chuàng)作時期,作品基調(diào)清麗、俊秀。17世紀開始,莎士比亞戲劇傳入德、法、意、俄、北歐諸國,然后漸及美國乃至全世界,對各國戲劇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同時借著大英帝國的影響力,開始了拓展海上的航海時代,英國進入最輝煌的時代,大英帝國的興旺蓬勃強盛也使莎士比亞借助帝國的影響力并已成為世界文化發(fā)展、交流的重要紐帶和靈感源泉。而且大英帝國當時也要通過莎士比亞的戲劇文化對世界范圍內(nèi)進行一種文化的征服。
二、悲劇作品
莎士比亞作品大力倡導人性悲劇根源的描述。精神來源是古希臘的悲劇,但是古希臘的悲劇描寫的是好人與壞人的沖突,比如宙斯是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因此,他通過各種手段不斷對普羅米修斯進行折磨,因為他曾經(jīng)給人類送過火種的,這就是人們認為的好人與壞人之間的斗爭,其間產(chǎn)生的是好人被破壞、排斥、壓抑的悲劇。另一種是英雄人物、偉大的戰(zhàn)士和命運之間的斗爭,《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就是典型的人與命運抗爭,所以這里悲劇的主要沖突是好人與壞人的對抗,人和命運的對抗,偉大的戲劇家莎士比亞在此基礎上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種,就是人與人的對抗,就是人自己跟自己的對抗,因為人性是有悲劇性格的,比較典型的就是哈姆雷特,他自身的軟弱與復仇的那顆種子這兩個軀體在他的身體里發(fā)生了激烈的沖擊,我們再看《李爾王》中李爾的陰謀,麥克白怎樣從一個英雄,最后成長為一個非常殘暴的君主,那么,這都是人性本身具有悲劇根源,就是人在與自己斗爭,或者通過努力戰(zhàn)勝了自己,或者不能戰(zhàn)勝自己的貪欲與野心??v觀莎士比亞的作品,他的悲劇的價值高于喜劇的價值?!豆啡R特》在世界舞臺成就最高,成為戲劇史上無法達到的高峰,故事的主人公本性是單純的、是善良的,但是父親離世的倉促,看到了世間的丑陋和黑暗的一面,他的皇叔卑鄙齷齪篡位娶嫂,而毒害了自己的父親,為了給父親報仇哈姆雷特請戲班進入皇宮出演了一幕與父親被殺經(jīng)過非常類似的戲劇,最后他原形畢露,結(jié)果哈姆雷特卻錯誤地殺害了戀人的父親,奧菲利婭因此發(fā)了瘋墜河而死,優(yōu)柔寡斷的他,在憤怒之下,殺死了自己叔叔,也將自己的命運與“復仇”一并了結(jié)?!秺W賽羅》這部悲劇主人公是一名勇猛的戰(zhàn)將奧賽羅,他與大臣的女兒苔絲狄蒙娜相愛并結(jié)婚,他的部下有一個非常陰險毒辣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奧賽羅,伊阿古暗地挑撥他與妻子的感情,讓他在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得知真相后,奧賽羅悔恨不已,拔劍自刎,倒在了自己妻子的身邊。《麥克白》被稱為心理劇的圣經(jīng),以陰郁可怕的心理描寫蔓延全劇,被認為是莎士比亞悲劇中最為陰暗的作品,主要講述了主人公麥克白從屢建奇勛的英雄,變成一個殘忍的暴君的過程,批判了野心對良知的吞噬?!独顮柾酢肥撬淖詈笠徊勘瘎?,它的主人公是一位不列顛國李爾王,和莎士比亞劇中大多數(shù)主人公一樣,李爾王開始也是充滿斗志和理想的英雄人物,然而終究不能克服時代與自身的局限,在內(nèi)心世界的沖突斗爭中走向了失敗和毀滅。
三、悲劇價值
哈姆雷特的憂郁與延宕是有其歷史存在與現(xiàn)實原因,體現(xiàn)在理想與現(xiàn)實嚴重相悖,因為他的過度悲傷,所以哈姆萊特精神的痛苦帶來了外在的表現(xiàn)。他接受的人文主義教育,而這種教育告訴他,我們生存的天地原本是充滿陽光、美好、積極向上的世界,人人應該是具有歷史責任感、勇敢誠信、聰慧寬容、仁慈博愛。人與人的溝通是平等的、真誠的。友情應該是彼此尊重,讓人感覺溫暖。但在現(xiàn)實社會中,他所面對的是一個顛倒混亂世界,這與理想的人文主義是格格不入的,是脫節(jié)了的一個時代。父親死了,他的母親立刻就嫁了,自己的王位被叔父篡奪了,大臣、朋友都背叛了自己。情人也是理解不了他。現(xiàn)實的痛苦讓他精神崩潰,陷入到極度的低谷之中,顯現(xiàn)出的是憂郁、絕望。這是他憂郁的原因。
真正原因,他的憂郁是復雜的,抑或是對人文主義信念的懷疑,更確切說是否定。面對強大的王權,叔父是他最大的敵人,如果不顧一切反抗的話,毀滅是必然的。他“默然忍受命運的安排”這樣的選擇,可以生存下去??墒牵@種生存是怎樣的生存呢?是失去主體性的生存,是泯滅自由意志的生存。他不想泯滅自由意志,又無力抗拒命運的安排。怎么辦呢?他選擇了逃避——自殺,以死抗爭命運的不公平。在理想與信念不能實現(xiàn)的絕望之中,想通過自殺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立即憂郁了,對死亡產(chǎn)生了顧慮,想到死后“他”是否還存在,想到死去將要到達的地方,是否比這里更要痛苦,想到死后將不能再回來。這就是典型的哈姆雷特似的思維,對事物猶豫不前的慣性不僅存在于行動上,也存在于其思考當中。在理想幻滅后的哈姆萊特眼中,人的心靈是灰暗的、惡毒的,人的本我也是丑惡的。他認為人人都是有罪的,都是陰暗的,自己也是眾多丑惡的人之中的一個。怎么可能承擔得起重振乾坤的重任呢?于是他又想到了死?!八懒耍凰?;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chuàng)傷,以及其他無數(shù)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從此可以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jié)局?!边@是哈姆雷特又一次想到死,但這一次想到死與前一次想到死,不論是從原因上分析還是從結(jié)果上找答案,都有不同。
偉大的戲劇家沒有讓哈姆雷特選擇自殺,反而是讓他發(fā)瘋了,這進一步說明,他憂郁的實質(zhì)不僅僅只是理想的破滅,更重要的是無法實現(xiàn),并且意識到了人文主義者本身的局限性,缺乏信心又歸于宿命。既然這樣,就沒有必要為它去殉葬。莎士比亞的深刻,在于他的主人公既不能放棄負擔又不能放棄重擔下墮入虛無世界之中,走向探索,他探索人的存在價值意義。人生的荒誕和死亡都被超越,但并非通過走向虛無而超越,而是在抗拒中領悟永恒與無限。
參考文獻
[1] 鄭克魯.外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余成威.基于思潮視角的哈姆萊特形象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9).
[3][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五)[M].朱生豪,譯.吳興華,校.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王春鳳,女,1981年生,副教授,碩士,齊齊哈爾工程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中文教學與研究。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