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振中
【摘要】對于母愛,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作者會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描寫。在本文中就一組“母親”系列群文進行評述,希望能夠?qū)Π盐者@組群文的核心提供支持。
【關(guān)鍵詞】母愛;群文;母親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本文簡述略評一組“母親”系列群文:子魚的《母親的直 覺》,張曉風的《尋人啟事》,阿雷詹德奧·迪茲的《每月第一個禮拜五》,劉國平的《媽媽,我把回家的鑰匙丟了》。
一、絕佳的母愛素材:評子魚《母親的直覺》
“母愛”是古今中外經(jīng)久不衰的文學母題,要想讓閱讀者耳目一新,絕非易事。而本文卻抓住“母親的直覺”來表現(xiàn)母愛,確有新意。孩子尚在襁褓之中(出生僅10天)便被偷走,6年后偶然相逢,母親看到孩子那一瞬居然能產(chǎn)生強烈的直覺做出準確判斷,這是母親獨有的天性使然。一如王菲《傳奇》中的首句,“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母親便確認過眼神,那是對的人——失散6年的女兒。這一起刑事案件本就驚心動魄,母女久別重逢時的直覺更是絕佳題材。作者也許是被這一起刑事案件中特殊的破案手段深深震撼,乃至于將這則案件寫成文章來表現(xiàn)“世間確有一種愛(母愛)能創(chuàng)造奇跡”的主題??梢娮髡呱朴诹粜膶λ夭姆e累,且善將絕佳素材為己所用表情達意。
二、絕妙的化詩成文:評張曉風《尋人啟事》
作家與常人無異,同過著“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日常生活,不同的是他們善于取材表現(xiàn)內(nèi)心細膩的情感。張曉風寫的那首敘事詩《尋人啟事》,真切感人,全然以母親口吻娓娓道來:對已逝孩子的那份純潔無瑕、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的追憶,對孩子已失的那份天真爛漫、活潑俏皮倍感惋惜,對如今成長中的孩子埋頭學業(yè)苦苦掙扎的憤慨,對自己身為人母愛莫能助的徒喚無奈。此詩本就感人至深,張曉風或許覺得小詩一首還不足道盡內(nèi)心翻江倒海式的復雜情緒,就索性以詩為底本,將詩作為內(nèi)核,串相關(guān)事情和感受成一篇美文,化詩為文以抒發(fā)內(nèi)心壓抑難以言表的情感。文學創(chuàng)作上化平常為奇崛,又錦上添花,情真意切。
三、絕望的懊悔自責:評阿雷詹德奧·迪茲《每月第一個禮拜五》
首段以“玻璃上的凝霜”“大作的狂風”“刺骨的雪花”等渲染寒冷冬夜的凄冷徹骨,為家庭生計,母親得冒險趕往工作點,別無選擇。10歲的弟弟卻頂喜歡跟隨媽媽出去做工,而作為年長的哥哥,“我”卻總找借口說“不”。后來,升上高中,在一次與弟弟的談話中得知:弟弟喜歡的并不是隨著母親去工作,而是在用陪伴的方式來表達對母親的愛。一席話,讓“我”羞愧萬分。正是因為弟弟從小知道母親的疲憊與悲傷,懂得回報母親的溫情,弟弟和母親間的感情越加深厚。當?shù)艿苓€是一個孩子的時候,他便知道怎樣向他的母親表達愛和感恩之情,弟弟打小所理解的東西夠“我”費很多年去學。當我恍然大悟,誠然已錯過了全心全意和母親待在一起的那些機會。再后來,母親過世了,幻想著陪她去打掃辦公室,已成妄想。作品收尾處流露出羞愧和自責之情,頗為感人:敬孝需趁早,莫待過時悔之晚。
四、絕倫的形象表意:評劉國平《媽媽,我把回家的鑰匙丟了》
若是初讀本詩,從第1、2兩小節(jié)看,像是寫實性作品。待讀到第3節(jié),便可感知作品由實入虛。讀至第4、5小節(jié)則更為明確,詩歌中“回家的鑰匙”顯然具有象征義。既如是,那么,詩歌中的“媽媽”肯定也便不再是“寫實性”的某一具體對象,也理應具有象征義。準確說,詩中雖反復出現(xiàn)“媽媽”這一字眼,然由于其中的象征義決定了本詩與“母親”基本毫無瓜葛。
先對第4、5兩節(jié)詩簡作揣摩:
古人說,“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春雨一下,萬物復蘇,大地回暖,編織起“草長鶯飛”的圖景。詩人寫到“雨把春天丟了”,那“春”將不“春”,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夏雷陣陣,像擊起的鼓點,激情澎湃,夏天是一個緊張、熱烈、躁動的季節(jié)。詩人寫到“雷把夏天丟了”,那“夏”的驕陽似火與瓢潑大雨,全然沒有了歸宿。人們常說,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秋天是收獲的季節(jié)。詩人寫到“風把秋天丟了”,那秋收的喜悅與天氣轉(zhuǎn)涼又將去何處尋找呢?白雪皚皚,銀裝素裹,是冬天特有的豐韻。詩人寫到“雪把冬天丟了”,那“雪”酷似無家可歸的棄兒流落街頭,四處飄零,找不回歸家的路。
引余光中先生的話:青蓮居士謫仙人,一身傲骨,酒入 豪腸,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李白把詩丟了,那不是亡了半個盛唐,痛失一位詩仙?那滿腔的愛怨與不羈,又將向誰人訴說?引周汝昌先生對曹雪芹的評價:他有老、莊的哲思,有屈原的《騷》憤,有司馬遷的史才,有顧愷之的畫藝和“癡絕”,有李義山、杜牧之的風流才調(diào),還有李龜年、黃幡綽的音樂、劇曲的天才功力。倘若曹雪芹把《紅樓夢》丟了,那他將何以吐露內(nèi)心對貴賤、榮辱、興衰、離合、悲歡的人世感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這樣評價貝多芬:在如此悲苦的深淵里,貝多芬從事于謳歌歡樂。如果貝多芬把《命運交響曲》丟了,那他何以扼住生命的咽喉,在黑暗之中朝無限廣闊的世界打開另一扇窗戶?達·芬奇就像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魔術(shù)師,有萬能天才的美譽,僅用十二幅完整的作品就奠定了最偉大的畫家的地位。假使達·芬奇把《蒙娜麗莎》丟了,那他神靈般的人文理想與試圖重塑世界美的量 度,將何以寄托與棲息?
本詩通過一組組具體生動的生活情景,抒發(fā)一言難盡的思想情感,含蓄蘊藉。整首詩最大的特點是以實寫虛。開頭寫丟了鑰匙,接著寫結(jié)果是無法走進家門,隨后寫雨、雷、風、雪等自然現(xiàn)象,李白、曹雪芹、貝多芬、達·芬奇等文化名人也都說將自己生命的依托丟失了,最后說丟了鑰匙等于失去了光明。整首詩雖沒有直說什么,但詩人要表達的內(nèi)容還是可以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感知得到。用生動形象的詞語與虛擬的具象場景來表達思想情感,這便是詩歌語言的最大特點。
既然如是,我們可以稍作思考:為啥是“媽媽,我把回家的鑰匙丟了”,而不是“爸爸,我把回家的鑰匙丟了”?為什么偏偏將對話的一方設置為“媽媽”,而不是其他身份、角色或人物?其實,這并不難。因為這是由“母親”這一形象決定的。不分種族、年齡、身份、地位等,“母親”這一形象總是讓人一想起,心頭最柔軟的部位就會撥動起琴弦。古人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母親溫婉可人,較之父親的威嚴剛強,也許很多時候更是迷失方向不能歸家者的第一訴求吧。這是由于人們心底深層的“潛意識”所決定的。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