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思卉
在欠發(fā)達國家及地區(qū)、新興市場大多實行強制限售,而在發(fā)達國家的資本市場上,上市公司原股東會與證券承銷商簽訂包含限售時間或限售份額的合約,簡稱為約定限售。準確說在中國是沒有約定限售的??稍谥袊淖C券市場上,部分上市公司自發(fā)作出追加限售期或限售份額的承諾,類似于發(fā)達國家資本市場上的約定限售。筆者為便于表述,把中國現(xiàn)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承諾限售的行為稱之為約定限售。本文將從約定限售的性質、理論上的追責路徑及實踐中的追責路徑出發(fā),探討違反約定限售的民事責任承擔。
一、約定限售的性質界定
(一)契約說
當限售承諾作為合同成立的前提條件或組成部分時,限售應作為合同的一部分處理。比如在資產重組中,公司控股股東的公開限售承諾可以是重組協(xié)議的一部分,作為協(xié)議的重要內容。
(二)單獨行為說
對于無需特定相對人接受亦發(fā)生效力的承諾可采單獨行為說。第一,限售承諾是承諾人為自身設定民事義務,因此無需征得特定相對方的同意。第二,相比于契約說,單獨行為說更易維護資本市場交易安全,自承諾作出時,即發(fā)生法律效力,無需探求是否達成合意。第三,資本市場上的公開承諾大多是為股價上漲或穩(wěn)定,中小投資者據(jù)此形成合理信賴。同時,限售承諾屬于信息披露的范疇,信息公開義務人需對其公開的內容承擔法律責任的原因就在于投資者據(jù)此作出了特定投資行為。信息公開的可信賴性是限售承諾人對其承諾承擔民事責任的倫理基礎。
二、違反約定限售的追責路徑
三、違反限售的實踐路徑
(一)違反強制限售
對于違反強制限售的法律后果承擔,有規(guī)定法律后果的從其規(guī)定,例如所得收益歸公司所有,公司董事會應當收回所得收益。未規(guī)定法律后果的,實踐中有以下處理方式,一是要求上市公司及相關主體作出書面反??;二是由證券交易所給予通報批評或公開譴責;三是對單位(及直接責任人)警告并罰款。
(二)違反約定限售
對于違反約定限售的法律后果承擔,有責任條款的從其條款,例如減持股份的全部所得上繳公司。無責任條款的,從虛假陳述的追責路徑。對于虛假陳述的民事責任承擔,實踐中有以下處理方式:一是公開譴責;二是對單位(及直接責任人)警告并罰款;三是由投資者提起民事賠償之訴。(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