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怡
未來學校建設的形態(tài)是開放型的,所有的人身處其中,都能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結(jié)感。
因為,只給予孩子們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建設校區(qū)的潛在功能,是培養(yǎng)他們從知識轉(zhuǎn)化為行動的能力。
這是中國未來所有新型態(tài)學校都會面臨的設計方向。
老北京人有著這樣一句俗語去形容小孩子的淘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笨梢?,屋頂在孩子們眼里,有著與生俱來的無窮魔力——這所幼兒園不僅有個“漂浮的屋頂”,還包裹了一座百年四合院,由此開啟了一種原汁原味的童年生活。
對于從小在四九城里長大的建筑設計師馬巖松來說,在老北京兒時生活的記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靈感源泉。這份對人文風情的向往,對城市與自然相融的記憶場景,已成為他近些年來許多作品的意向雛形和設計上的精神語言。
在一座自1725年就有著歷史記載的老北京四合院里,馬巖松發(fā)揮了大膽的創(chuàng)想,以獨特的設計表達手法,圍著那高低不平的白墻灰瓦,把一座“漂浮”于空中的“屋頂幼兒園”在此化為現(xiàn)實,驚艷四座。
屋頂承包了所有好奇
擁有300年歷史的古老四合院是這所獨一無二的幼兒園的承載體之一。在旁邊,馬巖松還帶領團隊建起了幾座“未滿1歲”的現(xiàn)代建筑風格教室。通過融合的設計手法,讓老北京的歷史文化在此顯出新與舊的強烈反差。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要屬那片“漂浮”在幼兒園屋頂?shù)沫h(huán)形操場。那是設計團隊真切地把“童年那份無拘無束和自由奔跑的快樂”,還給了如今在摩登樓叢中長大的孩子們。
老北京人有著這樣一句俗語去形容孩子們的淘氣:“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可見,屋頂在小孩子眼里,有著與生俱來的無窮魔力。這所四合院幼兒園的屋頂,更作為一片新的廣闊天地,開啟了孩子們無拘無束和自由的大門一一“漂浮”的操場,以一種凌空建造的手法,為古老的四合院包覆上一層“現(xiàn)代設計”的美好概念;文物房屋被保護和利用的同時,與周邊的現(xiàn)代建筑重新建立起交流和互動,呈現(xiàn)出一種現(xiàn)代都市與歷史和諧對話的新場景。
操場以低矮、平緩的姿態(tài)水平延伸,以自由的流線跑道,把城市里建筑之間的有限空間,最大限度地轉(zhuǎn)變成一個戶外運動與活動的平臺。這里平日被陽光籠罩著,是孩子們室外運動、課余互動玩耍的主要領地。在設計時,設計團隊并沒有使用特別鮮艷的顏色或素材——自然的陽光和流動的風,才是不可或缺的主角元素。
此外,操場的西南側(cè),還有一個個高低起伏的“小山丘”,它們與“平地”之間相互交錯,在陽光普照下,煥發(fā)著童年的勃勃生機,讓在這里嬉笑追逐的孩子們,真正體會到自由的真諦和擁抱大自然的無窮樂趣。
內(nèi)外皆宜的歡樂之所
坐落于漂浮操場下方的,是百年四合院和一圈新的教學空間。那里有開放布局的教室、圖書館、劇場和室內(nèi)籃球館等,是400名孩子們系統(tǒng)化學習和娛樂的重要場所。此外,為了讓他們在學習時能擁有愉快的心情。設計師還根據(jù)兒童喜好特別設計了科學發(fā)現(xiàn)室、異形手工室和音樂室,通過場地風格的差異化,為孩子們發(fā)現(xiàn)新事物和提高動手能力提供了一種自由、共融的歡樂氛圍。
圍繞著院子里的三棵參天古樹,是盤旋而下的鋁制旋轉(zhuǎn)滑梯和樓梯,條條直通屋頂,為樂此不疲的孩子們創(chuàng)造了更多游戲空間。大家在這里走動、跳躍,就像生命的節(jié)奏。他們輕易就能上到屋頂去玩耍,充分鍛煉了運動的能力和解放天性。為了讓幼兒有安定感,滑梯之間還做了雙向采光,形成一個室內(nèi)的光感空間,孩子們在此可以仰望天空,或只是發(fā)發(fā)呆。
這處別有洞天的古樹滑梯間,與古四合院相互呼應。不僅便于孩子們捕捉到四季的鮮明變化,還為全新的教學場地提供戶外的延展以及通風和采光功能——新舊空間被滑梯隔組開來,但相鄰相望,讓孩子們能隨時近觀、接觸歷史的點滴痕跡,以此加深對時間維度和歷史的感知力。他們不再是關(guān)在籠中的“小鳥”,而是像“小魚群”一般在自由地游弋、穿梭。
在設計團隊的創(chuàng)新之下,幾棟看起來互為反差的建筑,就這樣在保持各自真實性的前提下和諧共存,還互為作用地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開放性和豐富性,塑造出“建筑與人”之間獨特的共識和價值的獨特體現(xiàn)。目前,這所幼兒園要到今天的秋天,才能迎接第一批體驗的可愛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