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形容一個人名氣大、受追捧,通常會說他“紅得發(fā)紫”。其實(shí),紫色最初本不能登大雅之堂。中國古代把顏色分為正色和間色兩種,正色是指青、赤、黃、白、黑五種純正的顏色,間色是指紺(紅青色)、紅(淺紅色)、縹(淡青色)、紫、流黃(褐黃色)等五種由正色混合而成的顏色。正色和間色成為明貴賤、辨等級的工具。
作為間色的紫色本來是卑賤之色,但是,春秋第一霸主齊桓公愛穿紫色衣服,以至于“五素不得一紫”——普通百姓用買五匹生絹的錢也買不到一匹紫色布。從此,紫色開始一步步“逆襲”為正色。南北朝時期創(chuàng)立了五等官服制度:朱、紫、緋、綠、青。到了唐代,三品以上官員才可穿紫色官服。
因?yàn)樽仙兩頌橘F族之色,“紅得發(fā)紫”也就成了一個褒義詞。(摘自《國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