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娜
(廣西梧州市第三人民醫(yī)院 廣西 梧州 543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具有氣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氣管炎和(或)肺氣腫,其發(fā)病原因與有害氣體及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可發(fā)展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等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1-2]。老年患者因機體免疫力低下,合并基礎性疾病,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常發(fā)生于老年患者身上[3],臨床表現為氣喘、氣促、胸悶、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癥狀。臨床及時有效治療和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質量。
選取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4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10例,平均年齡(68.2±3.5)歲。入組標準:①所有研究對象經肺功能檢查,結合臨床癥狀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研究內容;③排除合并其他心腦、肝腎功能疾??;④排除意識障礙或精神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54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包括行為、藥物指導以及病情觀察等。干預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優(yōu)質護理干預,具體如下。
1.2.1 環(huán)境護理 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時應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簡單的規(guī)章制度介紹,為患者指引醫(yī)院環(huán)境及科室布局,讓患者能盡快適應醫(yī)院環(huán)境。
1.2.2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發(fā)病誘因、臨床癥狀、病情轉歸、治療及護理方案、注意事項等,告知患者禁止吸煙,協助患者做好保暖工作,以避免發(fā)生呼吸道感染,加重病情影響治療效果。
1.2.3 心理護理 由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程較長,長期受到疾病的困擾,容易出現焦慮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該注意安撫患者的情緒,對于身心不適的患者,應該積極采取相關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改善呼吸情況,增加護理尋房次數,積極主動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溝通交流,保持友善、有耐心的態(tài)度,積極回答患者及其家屬的提問,盡可能為患者解決問題。
1.2.4 呼吸道護理 采用扣背排痰的方式為患者促進排痰,保證呼吸道通暢,注意手法,避免過分用力敲打造成患者肺部損傷,對于痰液粘稠的患者,可采取霧化吸入的方式,稀釋痰液亦便于排出。提醒家屬定時給患者飲水,以達到稀釋痰液的作用。
1.2.5 康復護理 根據患者的病情,制定有針對性的康復鍛煉方案,指導其進行坐位或站位的呼吸訓練,以膈肌、腹肌呼吸,用鼻吸氣,嘴呼氣,每次鍛煉10~15min,一天3次。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肺功能及生活質量,采用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肺容積(FEV1)來評估肺功能情況,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BREF)來評估患者生活質量,量表主要的觀察指標分為心理、生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每個指標為2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3]。
所有數據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FVC和FEV1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FVC和FEV1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肺功能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生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四個指標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現代護理的發(fā)展,優(yōu)質護理成為臨床護理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具有科學性和人文性,結合我科的特點,本研究主要從心理、生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等方面,通過多角度、全方位,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優(yōu)質護理,提高患者肺功能,促使病患的病情得到改善。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用優(yōu)質護理干預措施。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肺功能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護理后,觀察組的FVC和FEV1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優(yōu)質護理能有效提高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心理、生理、社會關系、環(huán)境等指標。
綜上所述,優(yōu)質護理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而言,可以提高肺功能,改善其生活質量,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