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子源
【摘 要】本文分析智能機器換人的動因、趨向、利弊及少數(shù)民族勞工人力資本再造的路徑,認為機器換人的根本動因是科技進步幻象下資本對利益最大化追逐,發(fā)展趨向將按照技術與成本逆向選擇的邏輯推進,利弊得失關鍵在于權力場的控制,而民族勞工人力資本再造應以變革慣習為核心和邏輯起點,多層面聯(lián)動協(xié)同。
【關鍵詞】智能機器;崗位替換;民族勞工;資本再造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9)01-0140-008
一、問題提出與理論工具
(一)問題提出
人工智能是近幾年來社會熱點話題,人們關注和擔心的焦點是智能機器替代人類勞動崗位的問題。自2012年底浙江、江蘇在傳統(tǒng)制造業(yè)中逐步興起機器換人,2014年廣東推行機器換人計劃,至今已有上海、深圳、湖北、黑龍江等多個省市出臺了機器換人計劃和財政補貼政策,這些計劃和政策的實施,推動機器換人熱潮從長三角、珠三角向全國漫延。機器換人的直接結果,是制造業(yè)大批工人下崗失業(yè)或轉崗換崗,如浙江省至2015年已累計減少普工近200萬人, [1 ]東莞市2015年機器換人項目881個,減少用工4萬多人。 [2 ]在這些被替換出來的勞工大軍中,有部分是少數(shù)民族勞工,雖然他們大多是80后、90后,但普遍接受學歷教育少,勞動技能不足,社會資本短缺,要轉崗換崗、重新就業(yè)困難重重。這不僅僅是一個經濟上的問題,還是一個涉及民族安定團結、共同奔小康、不讓一個民族掉隊的社會問題。因此,分析研究機器換人的動因、趨勢、利弊及民族勞工應變路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可以為政府出臺相應的政策制度、為民族勞工應對職業(yè)變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目前,國內涉及智能機器換人問題的言論,多見于媒體信息報道,專門的論文著述不多,相關方面的看法、觀點如:人工智能如果運用不當,可能引發(fā)大量技術性失業(yè),導致新的不平等,導致責任空白,可能失控,成為后人類的敵人。因此,應當對人工智能的開發(fā)者、銷售者與使用者進行適度有效的規(guī)制,明確人工智能致?lián)p的責任分擔機制,逐步建立完善的人工智能產品保險制度,創(chuàng)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在2016獨角獸峰會上表示,未來十年,世界上50%的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必然會使很多職業(yè)消失,可能導致就業(yè)停滯,給社會帶來不穩(wěn)定性因素。[3 ]云霞認為,機器換人的驅動因素,主觀上是勞動力成本持續(xù)上漲,客觀上是不可逆的人口結構變化,外部因素則是發(fā)達國家制造業(yè)回遷與產業(yè)升級。[4 ]周文斌指出,未來機器人對我國人力資源的影響會更大,質量需求在提升,數(shù)量需求在減少,就業(yè)壓力十分巨大。[5 ]趙延東、風笑天通過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資本僅對職工能否獲得再就業(yè)有顯著影響,而人力資本則不僅影響再就業(yè)機會的獲得,而且影響著再就業(yè)的職業(yè)聲望和收入水平。[6 ]有學者認為,處于人力資本低端的農民工最易被機器替代,急需進行持續(xù)的人力資本投資,形成一套技能組合以實現(xiàn)在城市建構可持續(xù)生計。[7 ]可見,學界分析研究機器人發(fā)展動因、影響、趨勢及工人失業(yè)換崗等問題還是比較碎片化的,專門研究機器換人與民族勞工換崗邏輯過程的幾乎沒有,因此本文嘗試進行探索性研究。
(二)理論工具
本文運用布迪厄的場域理論進行分析,主要概念工具是場域、資本和慣習。由于智能機器人的發(fā)展應用,相關傳統(tǒng)場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一是改變了場域的關系和結構,增加了機器人行動者及其與人、與機構的關系,顛覆了人機關系:過去的機器是人類勞動的助手、工具,現(xiàn)在人類是智能機器勞動的助手、協(xié)作者,人類只有學會協(xié)作性服務性技能,才能與機共存。二是產生新型資本。過去的機器屬于物質資本,現(xiàn)在機器人作為具體勞動者,具有人力資本的屬性和功能又不等同于人力資本,與物質資本也有質性區(qū)別,可稱為類人力資本或超人力資本。這種資本既有經濟資本屬性更具文化資本特質,能有效地鞏固和強化資方在場域中的話語權和得益權,但會造成勞工人力資本的貶損、閑置甚至報廢。三是形成新的慣習。慣習原本是外在的社會規(guī)則、價值在人類行動者身上的內化形式,機器人的識別、判斷、決策及行動的傾向、定勢也是對這些外在的社會規(guī)則、價值不斷學習訓練生成的結果,因此,機器人的慣習與人類慣習同源同質,但其外化發(fā)揮時的精確、快捷、穩(wěn)定、連續(xù)性則超越人類極限,可稱為類人慣習或超人慣習。
在具體運用場域理論進行分析研究時,筆者認為,首先,要運用關系思維,“關系思維就是要求對場域各種關系特別是主要關系的屬性、功能、調適、維持、轉化等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動態(tài)的分析研究,揭示這些關系對行動者的行動目標、過程及結果的影響” [8 ]。其次,必須掌握分析要領,具體要領有以下幾點:
第一,了解所研究場域即特定場域的屬性、功能及細化分類情況,以便確定分析方向、重點和框架。機器人研發(fā)場域自主性強,應用場域是主要作功場,故成為本文分析側重點。
第二,分析其他場域特別是元場域對所研究場域的影響制約作用。任何一個場域說到底都受到元場域——即權力場,政治經濟場——的制約,[9 ]其他相關場域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如本文提及的職業(yè)教育場域就影響到機器人應用場域的技術支撐力度。
第三,分析場域內行動者占據(jù)特定位置所依賴的資本的數(shù)量及結構狀況。馬克思和布迪厄都把資本看成是解開現(xiàn)代社會秘密的鑰匙,不同的是,后者把它應用到了非經濟領域,并特別關注文化資本,因為文化日益成為一種權力資源,資本投資者在市場中謀求利潤的傾向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10 ]
第四,分析場域內行動者的慣習狀況。因為慣習是“深刻地存在于性情傾向系統(tǒng)中的、作為一種技藝存在的生成性能力” [11 ]165 ,是實踐操持的技藝或創(chuàng)造性藝術,“慣習本身也是一種資本,它是轉化為存在的一種所有” [12 ]181。所以,本文在研究進路上以慣習的變革調整為核心和邏輯起點建構人力資本再造的框架。
第五,分析場域內外相關因素、關系對場域內行動者形塑的作用方式。由于“場域內部關系的形塑往往采取直接作用的方式” [8 ],而場域外在因素的形塑,一般不采取直接作用方式,“而是預先經過場域結構的一次形塑,才對場內行動者產生影響” [11 ]144,因此,關鍵是分析作用的內容、條件和效果。
二、資本邏輯與場域游戲
(一)機器換人動因:科技進步幻象下資本逐利最大化
按照布迪厄的場域理論,智能機器人場域可以細分為研發(fā)、生產、應用三個子場域,雖然各個子場域的性質和自主性不同,但“每一個場域都同時預設和產生著某種特定的利益形式” [11 ]159,“有多少個場域,就有多少種‘利益” [11 ]159,入場者都是為了這樣那樣的利益而來的。所以,場域里充滿了力量的角逐,行動者就是憑借各自擁有的資本,在特定慣習的指導下,為維護或提高自己在場域中的位置和利益而爭斗的。
機器人從研發(fā)到應用的過程所追求的目標都體現(xiàn)為最大化的各種“利益”,這就是資本運作的必然邏輯和最終目的,是機器換人的根本動因。資本對低本高利的追逐,從165KG 焊接機器人投資回收期測算資料看得更清楚: 2008年該種機器人售價每臺31萬元,制造業(yè)人均工資2.6萬元,人機成本比較,需要近8年才能收回機器人成本{1},而到了2017年底,這種機器人售價每臺已降到20萬元,制造業(yè)人均工資4.7萬元,人機成本比較,一年出頭就可以收回成本。[13 ] 可見,把機器換人的原因,歸結為勞動力緊缺,產品質量提升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成熟促進大規(guī)模推廣,等等,都只是一些直觀的認識,是種種表象或者說是幻象,但這也正是資本運作邏輯所必需的。“招工難”“用工貴”“科技進步結果”的言論,一旦形成社會氛圍和共識,就會促使權力場給予政策支持,也使人們尤其是那些被機器人替代的人員相信,失業(yè)下崗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特別是國家補貼機器換人,更使人們相信這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就掩蓋了機器換人背后資本的逐利本質,容易使人忘記資本運作的負面效應、危害性,不加防范或者疏于監(jiān)管甚至到了亡羊才去補牢。這些幻象及其效果,是由場域的游戲特性所渲染和派生出來的。按照布迪厄的觀點,“每一個場域都擁有各自特定的利益形式和特定的幻象,場域創(chuàng)造并維持著它們。” [11 ]159 “場域是一個充滿爭斗的競技場” [11 ]142,是“一個潛在開放的游戲空間”,[11 ]142游戲競爭的目標首先是占據(jù)有利位置然后據(jù)此爭取更大權益,而慣習和資本就是游戲中的王牌,誰手中擁有大牌好牌誰就能制勝,否則就要被淘汰出局,因此,爭權奪利性、策略性、排他性就成為場域游戲的基本特性。
(二)機器換人趨向:技術與成本{2}逆向選擇的動態(tài)邏輯
機器換人是一個從技術含量低向技術含量高、用工成本高向用工成本低的行業(yè)逐步擴展的邏輯過程。從國外2016年底工業(yè)機器人應用密度最高的幾個國家看,韓國631臺/萬人,主要應用領域是電氣、電子、汽車和機械裝備等;新加坡488臺/萬人,90%安裝在電子行業(yè)中,並正在向醫(yī)療、建筑和各種服務領域擴展;德國309臺/萬人,主要應用在汽車及其零部件制造企業(yè);日本303臺/萬人,多半應用在汽車和電子領域,在食品、藥品、化妝品領域也有較快發(fā)展。[14 ]我國2016年底工業(yè)機器人應用密度68臺/萬人,[15 ]應用范圍涉及國民經濟37個行業(yè)大類,91個行業(yè)中類,[16 ]目前已從汽車、電子領域擴展到五金、化工、食品、制藥等行業(yè),并跟隨產業(yè)轉移從東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區(qū)發(fā)展。
總的說來,目前機器人在經濟領域的發(fā)展應用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yè)的焊接、搬運、裝配、噴涂、鑄造等崗位,第三產業(yè)的清潔、物流、保安、客服及第一產業(yè)的蔬果采摘、植物保護等工種,替代的都是勞動力密集、用工成本高、技術含量低的工作。因此,按照資本逐利最大化邏輯和技術線路圖,機器換人的發(fā)展趨向,首先會是節(jié)省人力成本最多、技術研發(fā)應用最易和社會需求量最大的行業(yè)、工種和崗位,如那些低技術、重復單調、可預測的體力勞動工作②;其次,應當是應用面廣闊、資源耗費多、技術相對復雜如要求勞動者能聽會說會辨認能理解的工種,比如客服、會計、教育、娛樂、護理、醫(yī)療、駕駛等工作;最后才是那些高尖精技術和行業(yè)的應用。
(三)機器換人利弊分析
1.使人類勞動輕松舒服,也加大了民族勞工及整個社會的不安全感
正如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所擔心的:人工智能一旦脫離束縛,以不斷加速狀態(tài)重新設計自身,而人類由于受到漫長的生物進化的限制,無法與之競爭,將會被代替,有可能招致人類的滅亡。[17 ]這些擔心或預言有待歷史去驗證,但造成民族勞工現(xiàn)實的不安全感,從以下訪談材料可見一斑:
個案1:2017年7月25日,筆者在東莞朋友家訪談土家族女工楊原秀和李梅紅,她倆是湖南湘西州老鄉(xiāng),同在東莞銀海紡織公司打工。
問:“你們來打工多長時間了?工廠生產線上使用機器人了嗎?”
“初中畢業(yè)就過來,有5年多了,廠里還未使用機器人。不過,大工廠如鑫沙紡織公司、超盈紡織公司都已用上機器人,我們有幾個老鄉(xiāng)都下崗了?!睏钤闼朴兴鶓n地回答。
問:“將來廠里使用機器人,你們怎么看,有什么打算?”
“聽說開機器人雖然輕松但不安全,去年這里有一間家具廠的機器人把一個工人的幾根手指切斷了,要是個姑娘少了手指,怎么嫁出去??!所以我們不敢學也學不會開機器人,將來下崗了只好另找工作,找不到就慘了,原秀姐要供她弟弟讀高中,我要掙錢給父親治病?!崩蠲芳t說這些話時神情充滿了不安和擔憂{1}。
2.催生新業(yè)態(tài)新崗位,同時造成技術性永久性失業(yè),而民族勞工首當其沖
著名經濟學家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帕斯卡爾·雷斯特雷珀(Pascual Restrepo)的最新研究則顯示,每配備一臺機器人將導致6名工人失業(yè)。[18 ]由于機器替換出的人員數(shù)量多且是低技能型,而新創(chuàng)造的崗位數(shù)量少且直接需要的主要是高技能人員,所以下崗失業(yè)勢所難免。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東莞市實施機器換人3年行動計劃,減少用工近20萬人,[19 ]這些被機器人替換出來的低技能普工,要培訓成高級技工不僅成本大而且周期長,不容易轉崗換崗,尤其是人力資本短缺的民族勞工,很難重新找到合適工作,大多打零工朝不保夕,被長期隔絕在就業(yè)市場之外,無異于永久性失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