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的發(fā)生率占患者全身損傷患者的15%~20%,僅低于四肢的損傷發(fā)生率,常會存在一些身體上其他部位的復合傷,其致死率和致殘率均處于首位[1-2]?;颊唢B腦損傷后,會對其產(chǎn)生的后遺癥有一定恐懼感,會引發(fā)一定的焦慮和頭痛癥狀,甚至會影響正常的治療效果,而這將更大程度的影響醫(yī)患之間的關(guān)系,進而會有不信任感,使得患者的依從性較差而影響預后[3-4]。理性情緒療法(RET)為著名美國心理學家ALEX首創(chuàng)的一類心理上的治療方法和理論[5]。本文主要分析理性情緒療法在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進行如下報道。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顱腦損傷診斷。將上述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50例。研究組中,有25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0~70歲,平均年齡為(40.1±2.3)歲,體質(zhì)量為45~70 kg,平均體質(zhì)量為(50.0±1.4)kg,其中19例車禍患者,10例墜落傷患者,21例跌打傷患者;對照組中,有26例男性患者,有24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2~69歲,平均年齡為(39.6±1.6)歲,體質(zhì)量為45~70 kg,平均體質(zhì)量為(50.5±1.1)kg,其中20例車禍患者,11例墜落傷患者,19例跌打傷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入組患者知情同意。
納入標準:符合顱腦損傷標準,患者的GCS評分>12分,且經(jīng)焦慮自評量表(SAS)分析,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感;排除標準:患者有意識障礙或者精神病史。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心理及健康教育等療法。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患者基礎(chǔ)上,增加理性情緒療法(RET),1周進行2次,每為30 min。醫(yī)護人員護理患者時,護理人員要時刻通過自己的態(tài)度及相關(guān)言行來時刻影響患者感受和認識,要真誠友善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要使患者充分信任護士,進而提高患者依從性。通過深入交流的方式,了解患者焦慮原因,要幫助其正確認識自我,正確認識疾病,找出誘導患者產(chǎn)生焦慮的事件,幫助患者理性正視問題,發(fā)掘自身錯誤。
觀察干預前后患者的焦慮程度以及SAS評分。采用SAS評定焦慮程度。SAS中有20個充分反映焦慮患者主觀感受的條目,每條目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分成4級,其中正向評分15條、逆向評分5條,原始分數(shù)×1.25后取整數(shù)部分即為標準分。SAS標準分是50分,輕度焦慮是50~59分、中度焦慮是60~69分、重度焦慮大于70分。
采用SPSS 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SAS評分為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焦慮程度為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的焦慮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程度對比
RET主要觀點是強調(diào)焦慮由患者不良情緒或行為所引起的[7]。但認知性心理學派則認為干預關(guān)鍵是糾正錯誤認知,從而改善其情緒障礙[8]。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對比(分,±s)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SAS評分對比(分,±s)
研究組 50 67.23±3.29 48.09±3.20 20.852 0.000對照組 50 67.37±4.32 59.09±2.38 10.023 0.000 t值 - 0.129 13.791 - -P值 - 0.898 0.000 - -
RET認為顱腦損傷患者心理因素影響著患者的心理健康及生理健康,生理健康甚至是心理健康前提、基礎(chǔ),而心理健康則為生理健康的保證、動力[9-10]。對顱腦損傷患者及時使用RET治療,首先,對存在非理性認知患者,可以根據(jù)自身邏輯和認知來幫助其進行推導,使患者認識到之前非理性的認知,進而會用更加合理的客觀信念來面對現(xiàn)實生活,進而可以以消除患者由于錯誤認知而引起的懷疑、焦慮、恐懼、夸大等不良情緒,同時要用健康積極心態(tài)來配合相關(guān)治療,這可以有效促進身體康復[11-12]。研究發(fā)現(xiàn),運用RET對顱腦損傷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后,可以明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同時也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焦慮程度。
本研究發(fā)現(xiàn),(1)干預前,對照組與研究組患者的焦慮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焦慮程度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患者的SAS評分低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理性情緒療法(RET)可以明顯將顱腦損傷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