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艷
近來我科接診了厄羅替尼導致的2例藥物性痤瘡患者,易誤診為尋常痤瘡,現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病例1,男,48歲。面部紅斑、丘疹、膿皰不伴癢痛20天就診?;颊卟±泶_診為肺癌,口服厄羅替尼3個月后面部出現皮疹,無自覺癥狀。肺癌病程3個月,分期為IIIB期。皮膚科查體:皮損分布于面部中央區(qū),紅斑基礎上分布毛囊性丘疹和膿皰(圖1)。
病例2,男,43歲。面部紅斑、丘疹、膿皰、結痂伴癢痛1個月就診?;颊卟±泶_診為肺癌,口服厄羅替尼2個半月后面部出現皮疹,伴癢痛。肺癌病程6個月,分期為IV期。皮膚科查體:皮損分布于整個顏面部,油膩性紅斑基礎上分布毛囊性丘疹、膿皰和結痂(圖2)。
圖1病例1面部紅斑、丘疹、膿皰圖2病例2 面部紅斑、丘疹、膿皰、結痂
討論引起痤瘡的誘因可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內源性因素包括大家所熟知的雄激素分泌過多、雄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失衡、胰島素抵抗、遺傳、神經心理因素。外源性因素包括藥物、吸煙、化妝品、環(huán)境污染物、職業(yè)接觸的化學物品、紫外線等。
本文報道的2例痤瘡患者均是厄羅替尼導致的藥物性痤瘡。2例均是40歲以上中年人,不屬于痤瘡好發(fā)人群。就診時患者未意識到皮疹和藥物有關,均未主動告知醫(yī)生正在服用厄羅替尼。究其原因考慮是患者未仔細閱讀藥物說明書;同時患者也否認接受過腫瘤科關于藥物皮疹相關知識的宣教。皮膚科醫(yī)生見到類似患者要仔細詢問病史、用藥史,結合發(fā)病年齡等來綜合判斷,以免誤診誤治。
厄羅替尼即特羅凱(Tarceva),系小分子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通過阻斷細胞內受體中的三磷腺苷(ATP)結合位點,阻止下游信號的傳遞而產生抑制腫瘤作用,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皮疹發(fā)生率高。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抑制劑(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inhibitor,EGFRI)所致皮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一般認為主要是藥物對EGF信號通路的抑制改變了角質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和黏附的能力。EGFRI可對毛囊周期產生影響,使毳毛毛囊停滯在痤瘡易感階段;并影響皮脂細胞生理功能,使痤瘡丙酸桿菌異常聚集于面部和軀干;同時清除痤瘡丙酸桿菌的免疫力缺陷而致痤瘡樣疹,還可致甲溝炎、甲裂及毛發(fā)改變[1]。
多數EGFRI所致皮膚不良反應是可逆的。輕度患者可繼續(xù)原藥物治療。重度患者如皮疹累及全身達50%以上,需要調整原藥物劑量,可予口服四環(huán)素類藥物、外用維A酸類、外用抗生素及過氧化苯甲酰等。Iimura Y[2]進行了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Cox比例風險分析顯示聯合服用非甾體抗炎藥(NSAID)對皮疹有保護作用;類固醇聯合用藥有減少皮疹的趨勢。本文2例患者經對癥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