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婷婷 陳忠業(yè) 王麗金 胡克壯
臨床資料患者,女,21歲。頸項、肩背部皮疹、棕紅色斑伴瘙癢2個月。2個月前無明顯誘因患者頸背部突發(fā)散在淡紅丘疹、斑丘疹,皮損逐漸增多并累及肩和鎖骨區(qū),未出現(xiàn)水皰、糜爛及滲出,伴瘙癢,未作處理。近1周,皮疹增多,向頸后發(fā)際上擴散,瘙癢劇烈,于2018年8月10日來我科就診。既往體健,否認藥物過敏史和慢性病史,亦無暴曬史,家族成員中無類似病史。患者訴2年前,同部位有過類似皮疹,稍癢,未予治療,2個月后自愈,遺留網狀淡褐色斑,約4個月后消退。體格檢查:一般情況好,系統(tǒng)查體無異常。皮膚科檢查:頸肩背部可見粟粒至黃豆大淡紅色丘疹、斑丘疹,累及頸后發(fā)際內、鎖骨區(qū)及上背部,周邊散在棕紅色斑,部分融合成網狀;皮疹對稱分布,無苔蘚樣變及表皮鱗屑,無萎縮及毛細血管擴張(圖1a)。
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無異常。皮損處真菌鏡檢陰性,就診當天切取頸部皮損活檢。同時,予氯雷他定片10 mg日1次(共服3天),外用丁苯羥酸乳膏,日2次(1周),瘙癢未見減輕,即自行停藥。1周后病理檢查示(圖2a、2b):表皮網籃狀角化,表皮輕度水腫,基底細胞層色素顆粒增多,真皮淺層血管周圍見中性粒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結合臨床診斷:色素性癢疹。患者拒絕任何處理, 2周后皮疹自然減輕變平,遺留網狀褐色沉著斑,癢自止。1個半月后隨訪無新發(fā)皮疹,原網狀色沉斑部分消退、變淡,上覆少量皮屑(圖1b)。目前隨訪中。
圖11a:頸后至發(fā)際淡紅丘疹、斑丘疹,周邊散在棕紅色斑片,部分融合呈網狀;1b:1個半月后皮疹基本消退,遺留部分網狀淡褐色沉斑
圖22a、2b:表皮輕度水腫,基底細胞層色素顆粒增多,真皮淺層血管周圍中性粒細胞及少量淋巴細胞浸潤(HE,×40;×100)
討論色素性癢疹(prurigo pigmentosa,PP)是一種少見的慢性復發(fā)性炎癥性皮膚病, 1971年由Nagashima等首次報道。本病病因不明,可能與遺傳、心理、環(huán)境、內分泌、感染、免疫、酮癥、機械刺激、妊娠等有關[1,2]。也可能與成人Still病、過敏性紫癜、干燥綜合征以及幽門螺桿菌感染等疾病相關[3]。以往認為本病罕見,國內僅有個別報道,但近十年來報道明顯增多,可見該病并非少見,應該是與臨床醫(yī)師對該病的認識普遍提升有關。PP好發(fā)于青年女性,春夏季多發(fā),易反復發(fā)作,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頸、背和胸部瘙癢性淡紅色蕁麻疹樣丘疹(偶見水皰),融合成風團樣或濕疹樣變,皮疹消退后遺留網狀或斑狀色素沉著。皮損復發(fā)多局限于原色素沉著區(qū),可遷延數(shù)年,一般-無特殊并發(fā)癥。組織病理學示非特異性苔蘚樣組織反應,在疾病發(fā)展的不同時期具有特征性的改變:早期皮損可見淺層血管周圍中性粒細胞浸潤,隨著病情的發(fā)展,中性粒細胞逐漸累及真皮乳頭層和表皮,伴棘層海綿水腫、氣球樣變性、角質形成細胞壞死、基底細胞局灶性水腫變性[4]。充分發(fā)展期則以真皮淺層淋巴細胞和嗜酸粒細胞浸潤為主,有局灶性苔蘚樣變性。晚期特征有棘層增厚和角化過度,可見噬色素細胞和色素失禁。本病早期需要與濕疹、蕁麻疹相鑒別,充分發(fā)展期和晚期需與融合性網狀乳頭瘤病、血管萎縮性皮膚異色癥、火激紅斑、花斑癬等疾病相鑒別。
本例患者,年輕女性,病程2個月,夏季發(fā)病,皮損分布于頸、肩、背及鎖骨區(qū),以淡紅色丘疹、斑丘疹為主,部分損害呈棕紅色網狀融合及色素沉著斑伴瘙癢;臨床特點與PP的充分發(fā)展期相似,組織學表現(xiàn)類似于PP的早期改變,符合文獻報道(即同一病理現(xiàn)象可存在不同時期皮損[2])的該病特征,予以診斷。但本例皮疹累及項后發(fā)際內,臨床少見。值得一提的是,文獻報道多數(shù)患者因診誤診治而用糖皮質激素,尤其是病程較短者,其組織學表現(xiàn)呈充分發(fā)展期和晚期改變者較多[4,5],這是否與糖皮質激素有關待探討。
針對本病的治療,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類藥物多無效,而四環(huán)素類可以抑制中性粒細胞的趨化性,成為治療PP的首選藥;其中米諾環(huán)素100~200 mg/d治療1~2周即可獲得良好療效,還可降低該病的復發(fā)率[2],且局部外用依然有效[6]。雖然文獻對米諾環(huán)素在該病各期的使用劑量不盡相同,但我們發(fā)現(xiàn)其療效似乎并無差異[1,4,5],因此,如何更好的規(guī)范該藥用量,避免副作用值得探討。此外,Yazawa等[7]認為,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克拉霉素400 mg/d或羅紅霉素300 mg/d)也可作為本病的替代療法。采用氨苯砜治療本病同樣療效確切,因不良反應多而限制了其臨床使用,但NB-UVB治療妊娠期女性是安全有效的[2]。還有個案報道口服消炎痛、甲氰咪呱等治療PP取得療效[8],另有報道異維A酸治療顯效快,復發(fā)率低[1,9],但筆者認為育前婦女使用時應謹慎。迄今,國內外均有該病經2個月左右后自愈的相關報告[9,10],對照本例患者,確診前口服氯雷他定片3天與外涂丁苯羥酸乳膏1周,瘙癢未減輕,2周后皮疹逐漸消退,癢自止。再回顧該患者2年前,相同部位曾發(fā)生過類似皮疹,未經處理而2個月后自愈,故本次起病應屬復發(fā)。由于抗組胺藥對本病無效,丁苯羥酸治療亦無先例可循,而患者本次皮疹依舊在不到3個月內逐漸消退,其痊愈與以上治療無相關性,考慮其自行消退,這也進一步支持該病確有自愈性。
綜上所述,盡管文獻對本病有較多的診斷標準論述[11],但并無統(tǒng)一的診治流程。只要對PP有一定的認知,其診斷較為容易。為幫助基層臨床醫(yī)師正確診療本病,我們通過文獻疏理與本例的診療經驗認為:首先應分析皮疹形態(tài)與分布特點;再通過病史采集(包括起病因素、季節(jié)、年齡、姓別與自覺癥狀);PP具有短期內皮疹消退,留持續(xù)性網狀或斑狀色沉[4],有自愈性,原皮損區(qū)又反復發(fā)疹為重要臨床特征。本病損害呈多形性和動態(tài)性,最好當天活檢,獲取2種以上標本以作比對[11]。治療:①采用米諾環(huán)素,每日100 mg,連服2~3周,對不耐受系統(tǒng)用藥者,可局部外用四環(huán)素類作為替代療法;②物理療法:應用NB-UVB,每周2~3次,LED紅光照射[1],每日1次,連續(xù)2~3周,必要時可延長療程。上述治療方法簡單、安全有效,可供同行臨床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