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泉
【摘 要】 本文通過分析閉關政策對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發(fā)展、造船業(yè)發(fā)展和海關管理的影響,來論證閉關鎖國政策對當時中國和近代中國經濟發(fā)展造成的危害。以史為鑒,為現(xiàn)今中國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議。
【關鍵詞】 閉關鎖國 經濟發(fā)展 清朝
一、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形成與發(fā)展
1644年清兵入關,改年號順治元年。清初統(tǒng)治者仿效明前期海疆政策,嚴令不準沿海居民出海開展對外貿易。為了防范沿海居民和海外鄭氏反清勢力勾結,又于順治十八年強令居民內遷。
康熙初年,收復臺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清廷的禁海政策亦沒有絲毫改變??滴跏荒暌?guī)定“凡官員兵民私自出海貿易,及遷移海島,蓋房居住,耕種田地者,皆拿問治罪”。清初的禁海鎖關政策持續(xù)了整整40年。
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成功收復臺灣,平定東南海域,就調整對外政策,宣布開海弛禁。二十四年,從疆吏之請,設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粵海關”從而開啟了多口貿易時期。
乾隆年間,只許在廣東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寧波,如或再來,必令原船返棹至廣,不準入浙江海口”采取斷然措施,關閉了浙海、閩海、江海三處海關。從此中國的對外貿易又轉為廣東一口貿易。嚴格意義上的閉關政策由此形成。
二、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
清朝政府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對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對外貿易、造船業(yè)和海關管理三方面對其影響進行分析。
2.1 阻礙對外貿易發(fā)展
中國的商品在當時的世界市場上具有強大的競爭力。當時的茶葉、絲、絲織品等都為出口大宗商品。但是乾隆二十四年,“前因內地絲斤綢緞等物價值漸昂,經御史李兆鵬等先后條奏,請定出洋之禁,以裕民用?!钡恰凹靶兄站茫瑑鹊亟z價仍未覺減,且有更貴者”,因此認定絲價昂貴非出洋之因,故有所放寬。但仍限定“絲斤違例出洋,過一百斤,照米石出洋例,發(fā)近邊充軍,不及百斤者杖一百,為從及船戶知情不首告者,枷號一月杖一百?!奔吹胶髞?,綢緞、綿絹等也都被禁止出口,“甚違例偷漏綢緞錦絹等物,按照絲斤分兩多寡,分別治罪”,欲圖通過壓制絲絹等物的出口來降低國內絲織品日益高昂的價格,違背市場規(guī)律,更是對資本主義發(fā)展的摧殘。
這些規(guī)定對中國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是個沉重的打擊。尤其是茶、絲織品等物品,是當時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也是明清以來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最顯著的行業(yè)。限制茶、絲等商品的出口,無異于打擊國內早已萌芽的資本主義,致使中國資本主義在百余年之后仍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
2.2 阻礙造船業(yè)的發(fā)展
康熙二十三年規(guī)定:“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違式船只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俱發(fā)邊衛(wèi)充軍。該管文武官員,及地方甲長同謀打造者,徒三年。明知打造不行舉首者,官革職,兵民杖一百”,康熙四十二年覆準,“出洋海船,止許用單桅,梁頭不得過一丈,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名”,“船戶舵水人等,如有越數(shù)多帶,或詭名頂替者,訊口文武官員,盤查不實,亦降二級調用”。同年又規(guī)定,“商賈船許用雙桅,其梁頭不得過一丈八尺,舵水人等不得過二十八名;其一丈六七尺梁頭者,不得過二十四名;一丈四五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六名;一丈二三尺梁頭者,不得過十四名”。
這些種種限制,使得中國造船技術大大倒退,阻礙了中國造船工業(yè)商品化的過程。造船與航海是發(fā)展對外貿易的主要手段。而發(fā)展對外貿易又直接關系到國內經濟的繁榮與發(fā)展。正當明末清初世界各國海外貿易日益擴大之時,中國卻自我壓制和打擊造船業(yè)和航海業(yè)的發(fā)展規(guī)模,從而嚴重削弱了華商與西方商人爭雄于海上的能力,并導致中國近代經濟的落后??梢哉f禁止造大船間接扼制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3 造成海關管理混亂
清政府采取閉關政策,在廣州設立公行。公行專職從事與外商的貿易活動,壟斷中外交易。清政府則不必直接與外商打交道,通過公行傳達政令規(guī)條,并向公行收取海關貿易稅額。事實上,公行受到朝廷的嚴重盤剝和壓榨,同時公行官員又要滿足自己的奢侈消費,于是便“利用當時海關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及自己的特權地位,勾結海關官吏、恣意濫征進出口貨稅、船鈔、加耗,設立各種名目的陋規(guī),并大量收受賄賂,營私舞弊,填塞欲壑。”這樣就使得正常的海關職能不能發(fā)揮,對外貿易管理及其交易十分混亂,國內外貿易不能正常開展,大大影響了對外貿易的進行。
三、中外“閉關鎖國”政策對比
14世紀初,英國開始對羊毛出口征收較重的出口稅。15世紀末,為了增加與荷蘭的競爭力,英國再次提高了羊毛出口稅,隨即,荷蘭的羊毛紡織業(yè)就破產了。17世紀末,英國禁止其殖民地向外販賣羊毛,至此,擊垮了愛爾蘭的羊毛紡織業(yè),也將北美洲的羊毛紡織業(yè)從根源處給予重創(chuàng)。18世紀初,英國《棉布律法》的出臺,標志著英國人不再使用印度生產的棉紡織品,最終目的就是為了單純地保護本國紡織業(yè)。但是,這還不是最尤為顯著的舉措,相繼一系列保護英國航運事業(yè)的律法也都問世了,英國船商被賦予壟斷進出口的最大權力。東印度公司的壟斷權直到1834年被取消。后來,為遏制先進技術流向海外國家,英國出臺了關于對在外國居住6個月以上的技術工人的相關規(guī)定,視情節(jié)嚴重與否給予嚴懲。在1785年又對機器和工具的出口進行了法律控制,禁止出口。19 世紀,英國開始富強,上述禁令才逐漸被撤銷,進而提倡自由貿易。
但是,英國的對外貿易仍然不是那么順暢,于是它一方面強迫清 朝政府打開國門,準許鴉片等商品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卻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前夕,禁止鴉片輸入英國。 在16、17世紀左右,西班牙的對外貿易中也有各種“禁制”。西班牙出于保護國內產品暢銷美洲 殖民地和將殖民地白銀成功掠奪,也都開始對中國絲綢制品予以禁止令。無獨有偶,在荷蘭占領了印 度尼西亞的摩鹿加群島和安汶島之后,不許中國船 只靠岸,還不允許島上中國居民經商。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同是一個壟斷集團。清代航海事業(yè)的發(fā)展,意味著對外貿易又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一步。
西方國家“海禁”真實原因是為了促進本國經濟發(fā)展,擊敗國外勢力,達成國內發(fā)展;然而,清政府“海禁”的實際原因是考慮到封建統(tǒng)治和自我保護。所以,導致近代中國落后于世界的根源不是主動閉關鎖國造成的,而是國家能力以及國家能力的力量來源出了問題。具體地說,就是清朝的國情已經同自身政治使命和歷史任務相互背離了,導致所謂的衰落。這一切不僅僅是一個封建王朝的衰落,也意味著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的國家體制的淘汰。
四、結論
歷史,是無法更改的,研究歷史的目的不是要對過去的既成事實指手劃腳,而在于給現(xiàn)在和將來提供前車之鑒。奉行“閉關鎖國”政策只會讓一個國家與世界相背離,只會阻礙一國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各方面的發(fā)展。
以史為鑒,當今中國要堅定不移地奉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經過20多年的實踐,我國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中國的經濟、政治、科學文化 、國防、外交等方面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chuàng)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lián)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參考文獻】
[1] 常筑.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的歷史根源及其教訓[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05):50-57.
[2] 陳舜臣著,卞立強譯.鴉片戰(zhàn)爭[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3] 郭蘊靜.清代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兼談清代是否閉關鎖國[J].天津社會科學,1982(03):52-57.
[4] 皇朝政典類纂:118卷.[M].臺北:文海出版社,1982.
[5] 李恩柱.占世界GDP總額1/3的清朝為何迅速敗落[J].社會學家茶座,2010(02).
[6] 李文斌.從“閉關鎖國”窺見清代對外經濟貿易的海禁政策[J].蘭臺世界,2014(18):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