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寂蕩
一
人們形容造化的神奇,最愛用一個詞:鬼斧神工。應該說,那是在相信鬼神的時代發(fā)明的一個詞,如果鬼神不存在,何謂鬼斧神工呢。人們一見到岱山的雙合石壁,也最容易用上這個詞,可是,雙合石壁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造化,而是人工所為,此時,另一個詞“人定勝天”似乎又呼之欲出。其實,人永遠勝不了天的,人永遠是自然之子,永遠是自然的一部分,對自然的改造也只是局部的,一時一地的。但雙合石壁的確讓人稱奇,不得不慨嘆人的意志之堅忍頑強。
我去過紹興的東湖。東湖便是人工開掘石料形成深坑,繼而引水形成的湖泊。
在江蘇的張家港,有一座山,叫香山,山下有一湖叫香山湖,而香山湖的形成與東湖如出一轍。我寫過一首詩《香山香山湖》:
物以稀為貴,在遼闊的平原
山稀少,巖石稀少
在這點上,剛好與我的家鄉(xiāng)成反比
我的家鄉(xiāng)地無三尺平
那是山的王國,巖石的海洋
的確,在億年前那里曾是大海
那些連綿起伏的山峰仿佛凝固的波浪
開山采石,香山差一點消失
幸好及時叫停,否則香山早已夷為平地
香山不存,香徑何在
香徑不在,吳妃何以上山采擷
封山,卻封鎖不住對巖石的訴求
山不能挖,村民們就在山腳向地下挖掘
挖掘的深坑如目之失明
當江水引注,倒成了明亮的眼睛
凝眸,可看天,看云,看山,看樹
從此,一山一湖相依為命
湖光與山色像一首詞
只是,上闋寫于昔,下闋寫于今
雙合石壁還是讓我感到詫異的,非常像一款山水盆景。絕壁險峰,峰回路轉,有的石崖如人面,如獸形。而且處于海島上,顯得僻靜。壁下一潭清水,風吹來,可謂吹皺一潭冬水。沿階而上,登臨崖頂,可遠眺大海。近為奇秀,遠為遼闊,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致在這里均可同時呈現。
二
還不是出海捕魚的時節(jié),自然也不是祭海的時節(jié),但我們還是看到了一場祭海儀式。這個儀式已被列為“非遺”,在當下,其“祈禱性”已更多地演變?yōu)椤氨硌菪浴?。表演場地位于瀕海的山頂,場地是專門興建的,有半圓形的看臺。表演者幾乎都是老人和婦女,老人有些已頭發(fā)花白,身子佝僂。想當年,他們曾是出海捕魚的壯漢,歲月不饒人啊。在祭海儀式的表演中,他們會回憶起驚濤駭浪的過往吧。我在想,提起江南,人們想到的是吳儂軟語,溫柔、富貴。但作為江南之南的海島,情況與我們所理解的“江南”應該不一樣。這里雖然有豐富的漁業(yè)資源,但也有可怕的臺風海嘯。在這里的生活不僅不具有“江南”的安逸,而且還具有很大的風險。北方游牧民族,生活在大漠嚴寒之中,其遇到的風險可能還真未及漁民。在過去,沒有機動船,沒有現代的天氣預報和通信,出海捕魚靠的是經驗和運氣。可是天有不測風云,海水深不可測,出海捕魚充滿未知,有的漁民有去無回,葬身大海,連遺體也找不到,家中的妻兒隨時可能成為孤兒寡母。大海之于漁民,就像土地之于農民。餐桌上豐富的海鮮,鯧魚、帶魚、黃魚、魚、魷魚、鰻魚、蝦、蟹都來自大海啊,大海里有漁民的食物和財富。
這天天氣很冷,寒風凜冽,夾著細雨。觀者冷得瑟瑟發(fā)抖,表演者神情肅穆,表演有條不紊。祭海的目的是祈求龍王保佑,一帆風順,魚蝦滿載而歸。同時也是感恩,感激龍王的惠賜,因其惠賜,生活方得殷實,子嗣得以繁衍。直到現在,無論人類如何強大,即便“龍王”不在,但在“上蒼”面前,在“命運”面前,我們仍然需要祈求與感恩的。
石階兩旁的彩旗在風中獵獵作響,遠處的大海波濤起伏,似乎在醞釀著什么。
我發(fā)現貢獻給龍王的祭品有瓜果點心,還有一只豬頭。我想,龍王也吃豬肉嗎?盡管是一個首級,但你并不感到恐怖,反而感到親切,那可是一道美食啊。豬,即使身首異處,其表情也一點不猙獰,仿佛在打盹或閉目養(yǎng)神。
三
鹿欄晴沙,應是一個文人,甚至是一個詩人取的名。鹿欄是山,鹿欄晴沙是山下一片海灘。雖都是海灘,可能每一處海灘都不一樣吧。我去過北海的銀灘,沙灘上盡是密密麻麻的寄居蟹。而同一片海灘,其景觀也四時有別。冬日的鹿欄晴沙,空曠,沙灘平坦如砥,杳無人跡。只見海浪由遠漸近,無窮無盡。海灘上有木房子,門窗緊閉;有巨大的藍白兩色相間的遮陽傘,空空地支撐著。傘下并無遮陽的人,這顯然是盛夏的遺跡。夏天,海灘上一定熱鬧非凡,到處是半裸的胴體,或坐或跑,或在海水中游動?,F在都被寒冷驅逐殆盡。
我試著向海走去,踩在海灘上,害怕皮鞋陷進泥沙,不料,鞋子竟不會陷入。原來,這里的沙粒極為細微,沙灘更像沙地,經過海水反復的抹平,非常緊實,走過沙灘,留下的是自己一串淺淺的腳印。這樣的沙灘是可以奔跑的,奔跑起來“如履平地”。大海的波瀾還是在沙灘上留下了痕跡,海水消退,卻將波瀾留在了岸上,這難道不像我們心中抹不去的波瀾嗎?
海水輕拍著沙灘,海上水墨色的云天不知在醞釀著什么樣的天氣,是晴朗?是風暴?不得而知。
離開海灘,我們走過一段曲折的木柵道。木柵道依山而建,一面靠山,一面靠水。走在柵道上,右邊是山的靜默,左邊是海的喧嘩與騷動,仿佛人的內心世界,靜謐與喧囂總是毗鄰而居。
江河之水使棱角鋒利的石頭變得圓滑,而海水的拍打,卻讓礁石變得千瘡百孔。面對大海,我想起一位作家寫過的話:“大海就如同時間,永遠流動,永遠沉默?!?/p>
次日,我即飛回大山中的貴州,那里也曾是大海,在億萬年以前。
責任編輯陳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