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勝 高峰 陸海娟 張磊
近年來,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率逐漸增高,成為臨床常見病,并有年輕化趨勢。對于臂叢神經根病變或損傷的診斷,以往常用MRI或CT檢查,并結合病史、患者神經系統(tǒng)查體及神經電生理檢測。MRI難以完整顯示神經根形態(tài)及結構,脊髓造影CT適用于節(jié)前損傷。高良等[1]曾報道臂叢神經根高頻超聲觀察的可行性。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超聲波探測深度及圖像分辨率都大幅提高,肌骨超聲對肌肉及神經的檢查越來越深入,使高頻超聲對椎間孔內臂叢神經根清晰顯像成為可能。本研究應用高頻超聲顯示正常人群椎間孔內臂叢神經根的形態(tài)學信息,獲取正常研究對象的測量值范圍,并分析左右側及不同性別、年齡間的差異。
1.1 對象 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行高頻超聲檢查的100例健康志愿者的雙側臂叢神經根,男50例,女50例,年齡22~62歲,平均33.8歲;均為右利手。無頸椎病、頸椎外傷、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可能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疾病史。
1.2 儀器與方法 采用GE公司LOGIC E9型超聲診斷儀,高頻線陣探頭,頻率8~15MHz。肌骨超聲模式,受檢者仰臥位,調節(jié)探頭頻率、聚焦、動態(tài)范圍、灰階等參數(shù),兩側同水平神經根參數(shù)應該保持一致;患者頸部偏向對側約45°,利用C7頸椎橫突前結節(jié)缺如或短小的解剖特征作為標志[2],探頭相對頸椎長軸橫切面,分別向上、向下尋找C5、C6及C8神經根出椎間孔處,探頭旋轉90°略呈斜矢狀切,以椎體橫突前結節(jié)為參照,在神經根長軸切面觀察并測量椎間孔內的神經根內徑并記錄、存圖,測量時均在椎動脈水平,將圖像盡量放大,測量游標的連線應與所測量處的神經根垂直,游標的中心放在神經根與周邊組織的界面回聲上,椎間孔內的神經根清晰可見(圖1)。超聲測量均由有3年以上肌骨超聲檢測經驗的超聲科醫(yī)師操作。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采用KendallW檢驗進行一致性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性分析,采用Levene檢驗進行方差齊性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圖1 雙側C6神經根的超聲檢查
2.1 雙側椎間孔內神經根測量值比較 右側C5~C8神經根均較左側略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雙側椎間孔內神經根測量值比較(mm)
2.2 不同性別人群臂叢神經根縱切面厚度比較 男性C5~C8神經根縱切面厚度均厚于女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不同性別人群臂叢神經根縱切面厚度比較(mm)
2.3 不同年齡組神經根縱切面厚度比較 35歲以下人群與36歲及以上人群C5~C8神經根縱切面厚度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均P>0.05),見表3。
表3 不同年齡組神經根縱切面厚度比較(mm)
2.4 測量結果一致性 左右側C5、C6、C7、C8神經根縱切面厚度KendallW系數(shù)均>0.9,且均通過0.05水平顯著性檢驗,說明左右側C5、C6、C7、C8神經根縱切面厚度5次測量結果均具有很強的一致性。
隨著高頻超聲的發(fā)展,肌骨超聲已經廣泛用于周圍神經的診斷甚至是超聲引導下的臂叢神經阻滯[3],為臨床醫(yī)生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和治療手段。但是,對椎間孔內臂叢神經根的測量數(shù)據(jù)較少,本研究確認了高頻超聲對臂叢神經根進行觀察并測量的可行性。以往對臂叢神經根測量的研究側重于比較同側的C5~C8神經根之間的差異[4],但這種差異是顯而易見的,當比較神經根型頸椎病引起的神經根水腫時,則需要對雙側同水平段的神經根比較,因為左右側的同水平段神經根差異較同側神經根之間的差異更加微小,一旦水腫,差異會明顯增大。
對臂叢神經根的測量值分析顯示,左右神經根內徑有統(tǒng)計學差異,右側比左側略粗,跟大部分人群右利手有關,本研究所選100例健康志愿者均為右利手。男性較女性神經根略粗,對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C7神經根較C5、C6、C8神經根粗,C5最細,跟其他研究測量值相符。神經根型頸椎病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并有年青化趨勢[5],以往將50歲作為頸椎病研究的分界年齡,認為50歲之前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病發(fā)病率會相應增長,50歲時發(fā)病年齡達到高峰,而50歲以后,因為髓核退變萎縮導致容積縮小、壓迫減輕,以及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發(fā)病率下降。但現(xiàn)代人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發(fā)病年齡明顯提前,本研究根據(jù)臨床醫(yī)生經驗,發(fā)現(xiàn)發(fā)病年齡平均提前到35歲左右,所以在統(tǒng)計年齡組差異時將35歲作為年齡分組的界限。
椎間孔內神經根受壓的原因大體分為3種[6]:單純骨性壓迫、單純椎間盤壓迫、以及混合壓迫,不論哪一種壓迫,都會導致神經根循環(huán)障礙、軸漿運輸減弱、對膠質細胞的影響等[7],在聲像圖上最終表現(xiàn)為神經根增粗、回聲強弱改變、神經外膜的改變等,而高頻超聲的空間分辨率可以達到毫米以下,對這些細微變化非常敏感,能夠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詳細和精準的信息,但是要求超聲醫(yī)師熟悉頸部解剖,如C5~C8神經根的解剖定位以及各自的形態(tài)特征和正常值范圍、周圍組織關系,并且要有良好的超聲操作能力,能夠多切面仔細掃查,在動態(tài)追蹤掃描中,通過雙側對比以及跟正常人群相比,發(fā)現(xiàn)神經根的細微聲像圖改變。本研究通過對正常健康人群椎間孔內臂叢神經根形態(tài)進行觀察并測量分析,確定其正常值范圍,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水腫時,可以將患側與健側進行對比觀察,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診斷提供有效的影像學依據(jù)。
CT具有X線輻射,對頸部甲狀腺、眼睛等無法有效防護[8]。MR對神經根具有良好的成像效果,并能顯示椎管內、外神經及椎管內結構,但因其價格昂貴,基層單位尚無法普及。而且MR對體內有植入金屬的人群不適用,目前MR的空間分辨率難以達到毫米以下,而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高頻超聲對組織分辨率越來越高,達到毫米以下,能夠對周圍神經的細微改變進行觀察,在微小差異的比較方面比MRI和CT更加敏感、精確。所以相對于CT及MR,超聲檢查臂叢神經根方便快捷、無創(chuàng)無輻射、費用低、可重復性好,可成為一種患者和臨床醫(yī)生容易接受的檢查方式。超聲探頭頻率越高,對深部組織的分辨能力越差,所以對體型較胖、脖子較粗的人,要通過適當降低探頭頻率,調節(jié)動態(tài)范圍等參數(shù),達到最佳成像效果,盡可能清晰顯示椎間孔內神經根。
綜上所述,正常人群臂叢神經根的測量值范圍以及超聲圖像特征,為高頻超聲應用于臂叢神經根型頸椎病以及其它損傷提供了聲像圖依據(jù)和正常值參考信息,從而可為臨床診斷、治療諸多相關疾病提供便捷的檢查手段和診療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