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超婷
摘 要:文章對廣州地鐵進行概述,分析了與既有線換乘的車站特點,并以烈士陵園站為例,探討與既有線換乘的車站設計特點,為下階段類似的設計尋求更合適的換乘方式。
關鍵詞:廣州地鐵 換乘站 既有線
1.廣州地鐵概述
截至2018年12月,廣州地鐵運營線路共14條,運營里程約478km,共設車站257座,其中換乘車站30座,占車站總數(shù)12%。在建線路共有13條(段),在建總里程約421km,其中換乘站比例大幅上升,占比48%。隨著軌道交通的飛速發(fā)展,交通線網(wǎng)越來越密集,換乘站的數(shù)量也將越來越多。由于線網(wǎng)規(guī)劃的不斷更新及變化,早期許多車站是沒有考慮換乘需求的,在新建線的換乘車站設計中,越來越多與既有線換乘的車站設計。與既有線換乘的設計除了周邊場地條件的限制,還受既有車站布置的制約,應該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尋求最合適的換乘方式,最合理的車站設計。
2.與既有線換乘的車站特點
2.1既有車站未預留換乘條件
由于各種客觀原因,線網(wǎng)規(guī)劃不斷變化更新,大部分既有車站均未預留換乘節(jié)點及遠期換乘對接條件。當有新的線網(wǎng)車站接入時,車站或線路布置的可選擇性較多,但換乘功能及乘客體驗與已預留好換乘條件的車站相比,也相對較差。因原車站規(guī)模與換乘接入的不匹配,若想將換乘功能做得更好,需面臨更大的改造工程量。
2.2以通道換乘居多,換乘距離相對較遠
據(jù)統(tǒng)計,廣州地鐵已運營的31座換乘站中就有13座采用了通道換乘或者含有通道換乘的混合換乘方式,占比42%。通道換乘方式布置較為靈活,當線路交叉位置不利于布置其他類型的換乘方式時,不相鄰的兩座車站可以考慮選通道換乘進行連接,這種方式一般設于兩站站廳之間,也可以從站臺上直接設置,實現(xiàn)站臺到站臺之間的換乘。換乘通道長度應≤100m,寬度需要根據(jù)客流預測的客流量來決定。比起結點換乘的便捷的,通道換乘距離相對較遠。例如西朗站(1號線及廣佛線),換乘通道長約98m,寬8.8m,從1號線站臺至廣佛線站臺換乘耗時約4min25s,其中換乘通道步行時間需2min16s。公園前站(1、2號線),十字換乘,站臺至站臺換乘時間僅需約28s。
2.3深埋換乘站的比例大幅增多
與既有線換乘,兩線建設時序有先后,早期建設的車站一般優(yōu)先選擇最有利的站位實施,受制約的條件較小,車站埋深通常也較淺;后期建設的車站受制約的條件增多,如既有車站的位置、周邊建筑物、地下管線、新的城市規(guī)劃要求等等,車站只能選擇往更深的位置設置車站,實現(xiàn)換乘功能。例如廣州火車站,2號線為既有站,明挖兩層,軌面埋深約13m;5號線與2號線端部L型換乘,為實現(xiàn)換乘功能,車站采用明暗挖結合地下三層站,區(qū)間下穿2號線,軌面埋深約27m。
2.4換乘列車編組不匹配
列車編組形式根據(jù)不同的客流預測、設計運輸能力、線路條件、環(huán)境條件及運營組織等要素確定,因此每條線路的列車編組形式是不盡相同的。列車編組不同,換乘線間的換乘客流量也會不同,如何有效地疏導客流,是體現(xiàn)換乘功能的重要因素。例如:海珠廣場站2號線為6A列車編組,140m有效站臺,但6號線卻是4L編組,72m有效站臺。
2.5對既有車站的改造量大
無論選擇何種換乘方式,因預留換乘條件的不足,需對既有車站改造的設計情況有很多,改造的目的主要有兩類:(1)實現(xiàn)換乘功能。(2)改善既有車站的使用功能,增強乘客的體驗及舒適度。隨著新線設計標準的提高,涉及的改造量也越來越大。例如,大學城南站是4、7號線換乘站,4號線設計時雖已完成換乘站臺的土建施工,但當時預留給7號線的有效站臺為85m,新線7號設計標準為有效站臺120m,且站廳公共區(qū)的規(guī)模也偏小,因此7號線換乘設計時需對站廳站臺均進行改造,為擴建公共區(qū)空間,對部分設備區(qū)搬遷到新增外掛區(qū)域。
3.實際案例分析
3.1車站概況
(1)站址及周邊環(huán)境。烈士陵園站是廣州地鐵12號線與既有1號線的換乘站,車站周邊環(huán)境特殊,北側為省級重點保護文物(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南側為東川路,現(xiàn)狀16m寬,雙向4車道,交通繁忙;道路兩側建筑物密集,東側有大型綜合醫(yī)院(省人民醫(yī)院及省心血管醫(yī)院),西側為密集型住宅區(qū)。既有1號線在西北側中山三路下方,沿中山三路東西走向,為地下兩層明挖、12.1m雙柱島式車站,有效站臺長140m,6A列車編組,頂板覆土2.7m,軌面埋深13.5m。
(2)地質(zhì)條件。地層主要是紅層地質(zhì),巖面較高,巖面以上為不透水層粉質(zhì)粘土,由上至下不含透水層,具備礦山法施工地質(zhì)條件。
(3)設計客流。車站的設計客流量為30499人/h,換乘客流約19500人/h,換乘比例64%。
(4)車站方案。受現(xiàn)狀環(huán)境制約,車站主體設置在東川路與中山三路交叉口南側,沿東川路南北向布置,與既有1號線呈L型位置關系。為避免車站施工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結合現(xiàn)狀有利的地質(zhì)條件(紅層、巖面較高),車站采用全暗挖洞樁法施工工法,頂板覆土9.9m,為地下兩層、13m單柱島式車站,有效站臺長140m,軌面埋深24.6m。
3.2換乘分析
車站客流量大,換乘比例高,占比64%。1號線已運營且未預留換乘節(jié)點。兩線站位為L型位置關系,且12號線軌面埋深較深,與1號線高差11.1m?;诖耍囌緭Q乘有以下特點:
(1)采用通道換乘方式。換乘通道長約m,寬8m。站廳-站廳換乘通道:在1號線站廳中部及B號口附近分別設置付費及非付費通道與12號線站廳連通。站臺-站廳換乘通道:在1號線站臺端部設置暗挖扶梯斜通道與12號線站廳連通。
(2)利用兩線高差,換乘通道豎向分流。結合兩線高差大的特點,豎向分層設置換乘通道[1]。地下一層為非付費區(qū),與1號線站廳同層,連通兩線之間的出入口以實現(xiàn)換乘功能。地下二層為付費區(qū),從12號線站廳設樓扶梯分兩段提升至1號線站廳中部。地下三層亦為付費區(qū),從1號線站臺端部暗挖扶梯斜通道接入明挖通道后與12號線站廳連通。
(3)采用單循環(huán)換乘模式組織客流走向。從兩線豎向關系所得,1號線客流從站臺直接往下進入地下三層換乘通道(與12號線站廳同層)后,通過站廳樓扶梯到達12號線站臺。12號線客流從站臺往上到達站廳,通過地下二層換乘通道兩段提升后進入1號線站廳,最后到達1號線站臺。通過控制扶梯方向,使客流單向行走,兩線換乘客流不交叉。
(4)對既有1號線的改造及利用。以不中斷既有車站運營為大前提,對既有線進行以下改造:①對站臺東端的部分設備房壓縮或搬遷,為暗挖斜通道留出施作空間。調(diào)整最大的是蓄電池室,需整體搬遷到站廳層12號線設備區(qū)內(nèi)。②站廳層公共區(qū)東端非付費區(qū)與B號出入口因接入新的非付費區(qū)換乘通道后,寬度僅8m,較窄。為增大非付費區(qū)空間,將站廳東部設備房壓縮6m,調(diào)整最大的是環(huán)控電控室、氣瓶室,需調(diào)整到12號線設備區(qū)內(nèi)。③利用1號線剩余冷源為12號線供冷,12號線不單獨設冷卻塔。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與既有線換乘的車站設計,在確保既有運營安全的前提下,應盡量縮短換乘距離,減少換乘高差,使換乘流線清晰明確、簡潔方便。同時盡量設置多種換乘路徑,以盡快疏導客流。換乘的寬度,不能僅僅滿足設計計算寬度,因客流預測存在不可控性,應盡可能做大,以應對突發(fā)客流,增強乘客使用舒適度。下階段應該多嘗試研究在已運營車站下方增加換乘節(jié)點施工的可能性。為既有站創(chuàng)造節(jié)點換乘條件。
參考文獻:
[1]王仲林,史海歐.廣州地鐵天河公園站多線換乘方案研究[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8(07): 18-20+133.
[2]李杜一.地鐵車站換乘型式的設計研究[J].智能城市,2018(10):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