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珍 趙青山 胡儀燕 梅耐
肝硬化在臨床上作為一類常見的慢性肝臟疾病,具有多發(fā)性,其引發(fā)原因有多種,極易造成肝組織慢性、進行性、彌漫性的損傷,具有長期性、反復性。肝硬化可分為代償期及失代償期,失代償期易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其病情發(fā)生急劇,若不積極進行及時的治療、護理,則出現(xiàn)較高的致死率[1]。本文對肝硬化患者的腸道菌群失調因素進行分析,并實施綜合護理措施,評價其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11月~2018年8月本院50例 肝硬化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25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7例,年齡33.0~62.0歲,平均年齡(47.2±7.3)歲。觀察組中,男15例,女10例,年齡34.5~65.0歲,平均年齡(50.5±6.5)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肝硬化腸道菌群失調因素分析 造成肝硬化菌群失調病因較多,其中臨床最常見為腸道菌群失調,其最主要癥狀為腹瀉,每天排糊狀、稀水樣或水樣便>3次、類便量>200 g,且水份超糞便總量85%即稱之為腹瀉。腹水常規(guī)如見滲出液,可再考慮為并發(fā)自發(fā)性腹膜炎[1,2]。
1.2.1 肝硬化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 在正常人體的腸道內可寄宿一定量的特定菌群,但不同部位的腸腔細菌種類及數(shù)量各不同。小腸內菌種的數(shù)量較少,而結腸部位菌種的數(shù)量較多。肝硬化患者因門脈高壓致腸道淤阻、組織水腫及胃腸道蠕動減慢等,使腸黏膜清除功能降低,容易使細菌過度生長,肝功能損害致膽汁及膽堿分泌減少,機體防御能力低下。另加飲食不潔,使“有害菌群”過量侵入。在治病期間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致二重感染等,均促使和形成腸道菌群失調。
1.2.2 肝硬化腸道菌群失調可誘發(fā)肝性腦病的發(fā)生 目前肝性腦病的發(fā)病機制雖未明確,但有學者指出該致病機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腸道某些革蘭陰性菌的產生及細菌的過度生長,尤其是小腸的桿菌和梭菌主要產氨菌,明顯增加腸蠕動。
1.3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院內護理方法,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綜合護理方法,具體如下。
1.3.1 起居護理 患者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生活規(guī)律可減輕肝臟負擔,改善肝功能,增強體質等,如上午臥床治療,午睡≥1 h。下午及晚餐后在病房區(qū)散步30 min,但以不感疲乏、利于癥狀改善為度。晚睡用溫水泡腳、按摩腳心以利于睡眠。睡前不喝咖啡、濃茶等刺激食物,晚8點入眠,盡量取平臥位,并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增加肝、腎血流量。
1.3.2 飲食護理 注意均衡營養(yǎng)。飲食原則以優(yōu)質蛋白、低糖、低脂為主;忌酒、辣、油炸食品;并依據(jù)病情變化及時改善。在正常血氨水平下,每日給予適當?shù)膬?yōu)質蛋白食品,如酸牛奶,對多數(shù)人易于消化吸收,因含乳酸桿菌活菌,其生物活性有利于保持腸道的正常微生態(tài)環(huán)境。生活衛(wèi)生需清潔,如飯前、便后及時洗手;餐飲用具保持清潔。多食水果和蔬菜,促進大便通暢,同時也利于腸道環(huán)境恒定,穩(wěn)定腸道菌群分布正常。
1.3.3 并發(fā)癥護理
1.3.3.1 肝硬化腹水護理 需臥床休息,增加水鈉排泄及利尿??刂茢z入鈉鹽量,以防進一步加重水鈉潴留導致腎損害。選高熱量、高蛋白、多維生素、低脂飲食,少食多餐。記錄使用利尿劑后尿量、電解質變化,每日測腹圍1次,每周測體質量2次,預防電解質紊亂。
1.3.3.2 上消化道出血護理 上消化道出血作為肝硬化嚴重階段的常見并發(fā)癥,采取平臥位,頭偏一側,維持呼吸道通暢,避免窒息。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迅速配合醫(yī)生做好輸血準備及各種搶救藥品、器械。嚴密觀察病情變化,用垂體后葉素治療后注意觀察血壓。
1.3.3.3 肝性腦病護理 肝性腦病作為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意識障礙和昏迷。需密切觀察病情,尤其注意患者的性格變化,若本來內向、沉默寡言,突變活躍;或本來愛說愛笑,突變得不愛說話;或患者不停地整理床鋪、衣物、物品等,均意味著是肝昏迷前期征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效果和護理滿意度。根據(jù)治療后的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顯效:腸道菌群失調癥狀完全改善;有效:腸道菌群失調癥狀稍有改善;無效:腸道菌群失調癥狀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傆行?顯效率+有效率。根據(jù)《護理服務質量標準》對護理模式的滿意程度分為3級,分為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3個等級。護理滿意度=(滿意+一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對照組中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0例,護理總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中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3例,護理總有效率為88.0%;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8.0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肝硬化患者在臨床上的主要表現(xiàn)為肝功能減退、門靜脈高壓兩大癥狀,形成胃腸道血淤、組織水腫,最終導致腔內環(huán)境發(fā)生腸道菌群失調,需積極予以藥物治療以及配合靜養(yǎng)休息、住院治療,護理是該病的基本治療措施之一[3]。腸道細菌的組成可分需氧菌和厭氧菌2類,主要是為了維持腸道微生態(tài)的平衡,若人體一旦患病,平衡將會失常,易導致菌群失調,肝硬化患者尤其易伴腹水癥[4-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中顯效10例、有效5例、無效10例,護理總有效率為60.00%;觀察組中顯效14例、有效8例、無效3例,護理總有效率為88.0%;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8.00%;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綜合護理干預方法改善效果較佳,可更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在治療肝硬化患者腸道菌群失調中實施綜合護理方式,其不僅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癥狀,還能提高護理滿意度,效果顯著,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得到有效提升,在臨床中具有廣泛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