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鐵軍
【摘 要】目的:觀察何氏“瞬間復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藥聯(lián)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回顧性研究本人收治101例橈骨遠端骨折老年病人,通過手法復位外敷中藥聯(lián)合小夾板外固定,觀察臨床愈合時間及復位后綜合療效。結果:本組101例患者,優(yōu)31例,良61例,可8例,差1例。優(yōu)良率91.0%。結論:何氏正骨手法外敷中藥聯(lián)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療效確切。
【關鍵詞】何氏傷科手法;橈骨遠端骨折;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 R181.3+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180-01
橈骨遠端骨折在臨床上十分多見,特別是老年人,這與老年人的骨質疏松癥有主要關系。對于這種疾病的醫(yī)治,目前大多數(shù)基層臨床骨科醫(yī)生仍采用中醫(yī)傳統(tǒng)手法整復夾板外固定的辦法,作者畢業(yè)于成都體育學院運動醫(yī)學系,實習和進修又在四川省骨科醫(yī)院(成都體育醫(yī)院、成都運動創(chuàng)傷研究所),長期在四川天祥骨科醫(yī)院工作,故在10余年的骨科臨床工作中運用何氏“瞬間復位”正骨手法聯(lián)合小夾板治療過很多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大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何仁甫是我國著名的骨傷科專家、何氏骨科第四代傳人,為四川著名中醫(yī)骨科流派之一“何氏骨科”的開派奠基和代表人物,被后人尊稱為“蜀中名醫(yī)”,何氏正骨簡便易行,操作靈活,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和用藥方法,常用的中藥和獨創(chuàng)的方劑達數(shù)30余種,生前組織編著出版了《特呼爾正骨手法》、《無暇齋正骨經(jīng)驗》、《仁濟醫(yī)話》等專著,主張將手法整復、夾板固定、中藥治療、按摩和功能鍛煉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本文重點回顧性研究何氏稱之為“瞬間復位”的橈骨遠端骨折復位法。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常見的骨折類型,約占全身骨折的17%,多因地面濕滑,走路不穩(wěn),導致向前、向后或者向側方跌倒,常為緩沖身體沖擊力以掌跟著地導致骨折,冬季多發(fā),發(fā)病年齡多在6~10歲和60~75歲之間[1],6~10歲好發(fā),主要與小孩骨骼發(fā)育情況有關系;60~75歲好發(fā),主要與病人易跌倒加之多存在的骨質疏松癥有關系,跌倒時身體的重力、身體傾斜時的慣性力、手掌著地時體位變化產(chǎn)生的扭轉力[2],橈骨遠端與腕骨近端形成關節(jié),通過腕關節(jié)的力約80%由舟狀軟骨及月骨傳到橈骨遠端[3],共同造成橈骨遠端的骨破壞。橈骨遠端骨折多發(fā)生在橈骨下端2~3cm處,因此處骨皮質由薄變厚,骨松質由多變少,骨段由粗變細的部位,故力學上是一個薄弱點,易產(chǎn)生骨折。近年來,隨著社會老齡化程度的加大,老年人橈骨遠端骨折的發(fā)生率也逐年上升。目前治療方法主要有閉合復位和切開復位,本文總結了自2010-2017年本人收治橈骨遠端伸直型骨折(即Colles骨折)老年患者101例。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1)有明顯外傷史,多為間接暴力所致;(2)傷后腕關節(jié)周圍腫脹、疼痛、前臂下端畸形,且壓痛明顯,腕臂活動功能障礙;(3)X線攝片檢查可證實。
1.2 一般資料 本組被選101例均為本人骨傷科收治病人,男35例,女66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59歲,平均71.2歲;左側骨折45例,右側骨折56例;病程2小時~1天。均為閉合損傷,都未合并神經(jīng)血管損傷,依照橈骨遠端骨折通用分類Cooney法,均屬于關節(jié)外骨折或者關節(jié)內無移位穩(wěn)定骨折。
1.3 治療方法 復位前常規(guī)檢查血壓、心電圖、血糖,無明顯施術禁忌后手法整復以何氏正骨手法的“瞬間復位法”為主,主要有“拔伸牽引,折頂推提、搖扣合捏、梳筋按摩”等手法進行醫(yī)治。詳細操作如下:整復前認真閱片,充分了解骨折分型、移位程度,同時備好軟墊、小夾板、扎帶、繃帶等,觸摸骨折斷端體會骨折情況。大都不需要麻醉,對于某些特殊患者,如高血壓病、冠心病、體質較差、精神極度緊張、嚴重恐懼痛者,采用血腫內麻醉,患者多能配合實現(xiàn)手法復位。操作:患者坐位或仰臥位,患肢肩部外展、肘部屈曲90°、前臂中立位,術者在患肢前外側,一手與患者虎口對握,食指鉤住患者第1掌骨基底慢慢加力拔伸牽引,另一手拇指按于骨折移位最大點,其他四指在尺側、掌側作固定。在牽引達到已拉開嵌入而使遠折端松動時,一手突然強力迫使患者腕掌屈及尺屈;另一手拇指同時用力按壓遠折端,其余四指提近折端,迫使遠折端復位。一旦復位成功,立即將患手還原到中立位,在維持骨位下牽拉各手指和適當伸屈腕關節(jié),使腕、手部伸、屈肌腱及血管神經(jīng)歸位。
1.4 外敷中藥 隔日外敷何氏骨科外敷散劑,不僅分早、中、晚三期辯證用藥,還分型辯證用藥、分部位辯證用藥。折部外敷續(xù)斷祛瘀散以活血化瘀、續(xù)筋接骨,其余腫脹部外敷消腫止痛散以行氣活血、化瘀退腫;隨著腫脹的消退,外敷續(xù)斷祛瘀散藥量逐漸加大、敷藥面積逐漸擴大,待骨痂基本生長以后,可根據(jù)瘀腫消退情況,縮小續(xù)斷祛瘀散的敷藥面積,甚至換成養(yǎng)骨活血散,以幫助功能恢復。
1.5 固定 整復后,在維持牽引下,骨折斷端外用何氏骨科外敷散劑,再用大紗布包裹3層,在遠折端橈側及背側放一平墊(注意背側不能壓住尺骨頭),近折端掌側放一平墊,如尺骨頭掌移者,于頭的掌側放一小平墊。壓墊用膠布粘貼后,再用橈骨遠端小夾板固定,其中背側板及橈側板需超過腕關節(jié)1厘米,以保持腕略掌屈、尺偏位,然后前臂固定于中立位。整復后復查X線片,骨折對位對線滿意后系緊各約束帶,扎帶以能前后活動1cm左右為宜。三角巾懸吊上肢于胸前。囑患者進行掌指關節(jié)、指間關節(jié)主動屈伸鍛煉。整復后注意調整前臂扎帶,防止夾板過松骨折固定不堅強,以及過緊行成前臂筋膜間室綜合征的可能。依據(jù)情況進行小夾板調整。復位后即可開始進行手指屈伸活動,整復后1周開始進行云手或推磨式功能鍛煉進行肩、肘活動。術者不定時予傷肢進行梳理肌腱、推拿活血行氣。復位后6周拆除小夾板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鍛煉強度由小到大。
1.6 觀察方法 患者均于醫(yī)治后2、4、6、8、12周拍腕部正側位X線片,了解骨折對位情況及骨折愈合情況。依據(jù)骨折愈合標準:局部無壓痛,無縱向叩擊痛,無異?;顒樱琗線片示骨折線模糊,連續(xù)骨痂通過骨折線,外固定去除后上肢向前平舉1千克重量達1分鐘時間。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DASH評分標準,組內前后對照,經(jīng)SPSS 13.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組內年齡、性別P>0.05,無明顯差異。組間前后DASH評分對照,P<0.05,差異有顯著性。表明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DASH評分顯著優(yōu)于施復位前。
2 討論
橈骨遠端骨折為老年常見骨折之一,多為間接暴力所致,該部位為松質骨和皮質骨交界處骨質薄弱,損傷常見于跌倒時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關節(jié)背伸,手掌著地,應力作用于橈骨遠端,易致這一脆弱部位發(fā)生骨折。因為此處血運豐富,多能按期愈合。老年橈骨遠端骨折大多呈粉碎性,常波及到下尺橈和橈腕關節(jié)面,因為骨質疏松,關節(jié)面塌陷和橈骨短縮,易造成下尺橈分離,以及不同損傷機制導致骨折移位與旋轉,具備手術指征。切開復位內固定能取得較好的骨折位置及腕關節(jié)面情況,術后也能早期進行腕關節(jié)功能鍛煉。
綜上所述,何氏“瞬間復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藥聯(lián)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優(yōu)點是:1.何氏“瞬間復位”正骨手法復位:簡單快捷,瞬間起效;2.外敷中藥粉劑:分部位用藥,隨癥加減;3.小夾板:復位后便于觀察,可根據(jù)復查情況隨時調整小夾板松緊度,維持外固定的有效性。因此,本人認為何氏“瞬間復位”正骨手法外敷中藥聯(lián)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療效確切。
參考文獻
[1] 姜保國.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J].中醫(yī)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6,8:236-238.
[2] 羅有明.正骨心法[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5,135-136.
[3] Paul Jackson Mansfield; Donald A.Neumann 原著 郭怡良、李映琪譯.基礎肌動學[M].臺灣:臺灣艾斯維爾有限公司,2003,126-127.
[4]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