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權
大學四年我身上被貼過一些標簽,“均績第二”“出過三支單曲的獨立音樂人”“學生團委副書記”“斬獲10余個國家級、省級獎項及百項征文賽事”“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主持人”等等。身邊人總是稱我“全能學霸”,戴著主角光環(huán),但我認為那應當被理解為“幸運+努力”。對我而言,逆風翻盤,拿下4.38績點,這是一個無線循環(huán)的過程。
都說學霸是相似的。4.38的績點養(yǎng)成背后有著我持之以恒的努力,但也同樣少不了正確方法的加持。我的方法很簡單:注重課堂,打卡圖書館。
我是這樣建立自己儀式感的學習過程:六點起來,早餐后在操場上跑上幾圈,做好長足的心態(tài)和身體準備。期間,習慣讀上一段英語美文。同時,每天七點是我的正式學習時間,我會保證提前二十分鐘到達學習現(xiàn)場,把準備好的物品擺在桌上,然后在筆記本上貼上喜歡的貼畫或者寫上一句少年感滿滿的心理暗示。一切完畢后,留下五分鐘坐在椅子上調整出最舒服的學習姿態(tài),靜心養(yǎng)神。
在課堂上,我一般會一步一步來,習慣跟著老師的思路走,有疑問就與同學討論或自己思考。一學期中每一門,我都爭取獲得好分數(shù),一些好得的分數(shù),比如說舉手發(fā)言、考勤、加分項等,我通常都會主動做到位。同時,我會觀察自己長期的學習效率,分析自己備考的成績。經常細化設定每本教材中新知識的目標,拆解出最關鍵的基本部分。像一把出神入化的剪刀,從關鍵入手,嗖的一聲直擊要害。
當然,復雜的課程光是靠在課堂上認真聽講確實遠遠不夠。為了更好溫故知新,圖書館三樓東北角是我大學四年來每周必堅持打卡三次的地方。在復習的時候,我習慣考試前看一遍目錄,主動養(yǎng)成了解章節(jié)問題出處的習慣;看章后習題,劃出核心知識點的關鍵詞,并根據(jù)它們去理解書中的圖表和例題以及案例,把難度由厚變薄。接著再反復地做題目,熟絡運用掌握場景....專注的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王國網絡,形成思維導圖一樣的框架。我還會短時間多次重復記憶,會在每個周末將所上過的所有專業(yè)課程復習一遍,對于細節(jié)不用記憶,但保證自己完全理解。上課前一天晚上再看一遍,爭取記住一些細節(jié)。期中期間,再利用一周時間將前半學期課程完整串一遍,了解課程邏輯以及老師上課思路。這樣的習慣一直持續(xù)了四年。
除了課堂效率要高以外,我一般都盡量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去培養(yǎng)自己的學習力和專注力。比如,學習的時候我會把手機靜音,排除外界干擾,做到自律。修績點是自主式學習的過程,沒有老師會天天督促我學習。所以,唯有每天定節(jié)奏,列計劃-執(zhí)行-反思,才能鞭策我往前走,才可以有效緩解我的拖延癥,讓我有條不紊更加從容。
學習對于我來說固然重要,但更為關鍵的是課余生活的安排。大學期間,雖然每天都挺忙的,但我喜歡勞逸結合,在學習、科研、學生工作、課余興趣愛好的時間分配比例大致是5:1:2:2。
大學四年,我給自己找了許多“麻煩”:搗鼓出三支音樂單曲,開發(fā)出國家級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結果App“匠心居”,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省級C刊發(fā)表了兩篇附帶稿費的論文,跟國家實踐隊去福建安溪支教七天,以背包客的狀態(tài)行走過七省十八處地市,連續(xù)三年成為院新生分享會的特邀嘉賓……
雖然學習計劃中那些日常操作看上去繁瑣、枯燥,偶爾也會有一些各種各樣的負面情緒來襲,但是當我真正去做到極致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件很輕松的事。在這里邊我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意義和價值,感覺很快樂,就像打怪獸晉級一樣,在學海上不僅完成了“殺敵”的量,而且還保證了“妥帖”的質量。
除了以上三點,針對績點低想上進的同學,我覺得最穩(wěn)妥,最好的方式莫過于找準自己的優(yōu)勢,要慢慢打造金字招牌,培養(yǎng)一些能拿得出手的東西,例如科研才能、組織領導才干或是一些鮮明的個人特點:掌握一門外語、擅長茶道、品酒或樂器等。在學習路上,自控力是天生的,與其埋怨、解釋自己為什么成績不好,不如痛定思痛,努力把重點放在挖掘自己優(yōu)秀的一面上。
大學,可以五彩繽紛,也可以碌碌無為。剛踏進校園之際,大家其實都差不多,但四年之后卻可能天差地別,這都取決于大家的選擇。每個人都有決定成為什么樣的人的自由,但也應該為之有所承擔。我始終相信,命運給我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我們,讓我們用我們的奮斗去改寫自己的一生。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去奮斗出一個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