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明富,徐方志,郭影影,吳春玉,沈伯雄
(1.上海市羅店醫(yī)院 麻醉科,上海 201908;2.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 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 麻醉科,上海 200011)
完善的疼痛管理對患者術后快速恢復、早期出院和早期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預防性鎮(zhèn)痛可減輕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痛覺傳播,防止中樞興奮性,從而減少手術或外傷后的疼痛[2]。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受體參與中樞痛覺傳播、急性疼痛狀態(tài)調節(jié)和致敏過程[3]。由于NMDA 受體拮抗劑減弱了周圍傷害感受刺激的中樞致敏作用,手術損傷前NMDA 受體拮抗劑預防性應用可增強鎮(zhèn)痛效果[4]。鎂是神經(jīng)元組織中NMDA 受體的生理和藥理拮抗劑,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急性和慢性疼痛治療[5]。鎂作為鎮(zhèn)痛佐劑,可通過靜脈注射、鞘內注射和硬膜外注射等各種給藥途徑施用,已經(jīng)在不同的鎮(zhèn)痛方案中進行了廣泛研究[2,4,6]。術中鎂劑靜脈注射給藥降低了術后阿片類藥物用量,同時使患者具有更好的睡眠質量和舒適度[7]。關節(jié)內注射鎂劑,也已證明其在術后鎮(zhèn)痛中有效[8]。本研究旨在通過比較不同途徑硫酸鎂給藥對脊髓麻醉下膝關節(jié)鏡檢查的鎮(zhèn)痛效果和副作用。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設計。在獲得上海市羅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和患者知情同意后,選取2017年1月-2017年8月在上海市羅店醫(yī)院行診斷或治療性膝關節(jié)鏡檢查患者160 例,所有患者美國麻醉醫(yī)師協(xié)會(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級為Ⅰ和Ⅱ級。排除標準:拒絕接受脊髓麻醉、18 歲以下、ASA 分級Ⅲ級、Ⅳ級和Ⅴ級患者;患有嚴重肝臟或腎臟疾病,血電解質異常;測試藥物過敏或者手術前6 h 接受過任何止痛藥物;手術時間超過2 h 時。所有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of four groups (±s)
表1 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s)Table1 Comparison of the general data of four groups (±s)
組別年齡/歲 體重/kg 身高/cm A 組(n =30) 35.3±3.1 81.3±2.7 179.4±3.1 B 組(n =30) 34.7±3.0 79.0±4.4 179.3±3.9 C 組(n =30) 35.2±2.5 80.2±4.0 180.1±2.8 D 組(n =30) 35.5±3.4 80.4±4.4 178.6±3.9 F 值 0.43 1.80 0.87 P 值 0.731 0.151 0.462
使用電子隨機化列表將患者分為4 組,每組30例(n=30)。記錄患者年齡、身高和體重。術前1 d詳細告知患者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方法,10 表示最大疼痛,0 表示無疼痛。手術前30 min,所有患者均肌注0.01 mg/kg阿托品。
患者進入麻醉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并進行心電圖、無創(chuàng)動脈血壓和血氧飽和度為基礎的常規(guī)監(jiān)測,予以2.00 mg 咪達唑侖靜脈推注,500.0 ml 乳酸林格氏溶液靜滴,右側臥位,選擇L3-L4椎間隙,采用22 號119 mm 的脊髓針正入法進行穿刺,成功后用0.5%的布比卡因15.00 mg 進行鞘內注射。A 組(n=30 例)僅鞘內接受布比卡因,并未通過任何給藥途徑施用硫酸鎂;B 組(n=30 例)在鞘內注射布比卡因時同時注射50.00 mg 硫酸鎂(0.5 ml 10.00%的硫酸鎂),所有患者注射后立即轉向仰臥位;C 組(n=30 例)在鞘內注射布比卡因10 min 后,在10 min 內靜脈內注射100.0 ml 鹽水稀釋的30.00 mg/kg 硫酸鎂,然后于1 h 內靜脈滴注10.00 mg/kg 硫酸鎂;D 組(n=30 例)在手術結束前10 min 予以關節(jié)內注射用12.0 ml 生理鹽水(0.90% NaCl)稀釋的硫酸鎂800.00 mg(8.0 ml,10.00%硫酸鎂)。
①VAS 評分:通過VAS 進行疼痛評分,從0 ~10,0 表示沒有疼痛,10 表示最大疼痛。術后2、4、6、8、12、18 和24 h 采取主動和被動運動措施,當患者要求或VAS 值高于4 時,靜脈內注射(不能在6 h 內重復)50.00 mg 哌替啶作為術后鎮(zhèn)痛;②可進行膝關節(jié)屈曲時間:從手術結束到首次需要止痛劑的時間(挽救劑量);③術后24 h 內哌替啶用量:根據(jù)患者主訴術后24 h 內所有副作用,如惡心、嘔吐、瘙癢癥、寒顫、呼吸受限(以呼吸頻率表示);④血液動力學:主要記錄低血壓或心動過緩,平均血壓或心率(heart rate,HR)從基線降低20.00%以上,低血壓和心動過緩的急救措施分別靜脈滴注5.00 mg 麻黃堿和0.50 mg 阿托品,5 次記錄的時間點分別為:麻醉前血壓和HR、麻醉后30 min、麻醉后1 h、麻醉后2 h 和麻醉后4 h的基礎血壓及HR。
采用SPSS 20.0 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數(shù)據(jù)記錄為均數(shù)±標準差(±s)、中位數(shù)或數(shù)量和百分比。進行方差分析、χ2和Kruskal Wallis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組患者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2.18,P=0.095)。4 組患者術后能夠膝關節(jié)屈曲所需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174.10,P=0.000),D 組(180.3±9.9)min 明顯低于其他組;B 組(229.5±16.2)min 與C 組(222.3±17.0)min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均明顯低于A 組(271.7± 17.7)min。4 組患者術后首次使用鎮(zhèn)痛劑的時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69.50,P=0.000),D 組術后首次使用鎮(zhèn)痛劑的時間(519.3±29.0)min 明顯晚于其他3 組,C 組術后首次使用鎮(zhèn)痛劑的時間(437.5±15.1)min 晚于B 組(297.6±23.1)min 和A組(262.5±19.6)min,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4 組患者術后24 h 內哌替啶使用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27.60,P=0.000),術后24 h 內D 組哌替啶使用量(7.5±1.5)mg 明顯低于其他3 組,C組(63.3±19.4)mg 低 于B 組(80.8±28.4)mg 和A組(109.2±39.1)mg,B 組低于A 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休息時,D 組術后4、6、8、12、18 和24 h 評分明顯低于其他3 組,B 組和C 組術后4、6 和8 h 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A 組。被動運動時,D 組患者術后4、6、8、12、18 和24 h 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C 組和A 組,D 組術后4、6、8、12、18 和24 h 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B 組,C 組和B 組術后4、6 和8 h 的VAS 評分明顯低于A 組。見圖1。
4 組患者HR 和組間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且HR 和MAP波動值無明顯變化,見圖2。A 組惡心發(fā)生率為13.33%、B 組為10.00%、C 組和D 組惡心發(fā)生率均為6.66%。除A組單次發(fā)生外,其他組無異常嘔吐發(fā)生。寒戰(zhàn)發(fā)生率分別為:A 組為6.66%、B 組為3.33%、C組為0.00%和D 組為3.33%。4 組患者均未出現(xiàn)瘙癢或呼吸抑制,4 組間惡心、嘔吐、瘙癢、發(fā)抖或呼吸受限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4 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of four groups (±s)
表2 4 組患者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Table2 Comparison of perioperative indicators of four groups (±s)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膝關節(jié)屈曲所需時間/min 術后首次使用鎮(zhèn)痛劑時間/min 術后24 h 內D 組哌替啶使用量/mg A 組(n =30) 72.8±11.4 271.7±17.7 262.5±19.6 109.2±39.1 B 組(n =30) 79.4±12.6 229.5±16.2 297.6±23.1 80.8±28.4 C 組(n =30) 72.5±13.1 222.3±17.0 437.5±15.1 63.3±19.4 D 組(n =30) 80.4±10.2 180.3±9.9 519.3±29.0 7.5±1.5 F 值 2.18 174.10 869.50 27.60 P 值 0.095 0.000 0.000 0.000
圖1 4 組患者術后膝關節(jié)休息和被動運動時VAS 評分Fig.1 The VAS of knee-joint rest and passive movement after surgery
圖2 4 組患者副作用比較Fig.2 Comparision of the side effect in four groups
目前,關于不同途徑鎂劑給藥止痛效果的研究眾多,尚無研究比較不同途徑鎂劑給藥的鎮(zhèn)痛效果差異。本研究旨在比較脊髓麻醉下關節(jié)鏡手術時,不同途徑鎂劑給藥鎮(zhèn)痛效果的差異,并討論其可能的副作用。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膝關節(jié)鏡檢查過程中進行脊髓麻醉時,鎂劑關節(jié)內給藥的鎮(zhèn)痛效果優(yōu)于其他給藥方式。
ELSHARNOUBY 等[9]研究發(fā)現(xiàn),硫酸鎂與布比卡因的關節(jié)內聯(lián)合給藥比單用布比卡因能夠更有效減輕術后疼痛。本研究關節(jié)內給藥劑量參考RADWAN 等[10]的研究,發(fā)現(xiàn)關節(jié)內硫酸鎂給藥能夠有效延長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有效減輕術后疼痛。YAMAMOTO 等[11]研究了NMDA 拮抗劑的外周鎮(zhèn)痛作用,結果證實,NMDA拮抗劑能抑制C 纖維疼痛感受器末梢刺激,影響和限制中樞性疼痛感。PASCUAL-RAMIRE 等[12]研究表明,鞘內硫酸鎂給藥聯(lián)合脊髓麻醉可提供更持久的術后鎮(zhèn)痛效果,并且能夠延長首次鎮(zhèn)痛需求的時間以及降低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量,但是本研究未證實這一效果。KHEZRI 等[13]認為,局部麻醉劑中加入硫酸鎂改變注射劑pH 值,可能導致了這一結果發(fā)生。
既往研究關于靜脈注射和鞘內硫酸鎂鎮(zhèn)痛作用的結果不一致。與本研究結果相反,PEACH 等[14]研究發(fā)現(xiàn),圍手術期靜脈注射硫酸鎂不影響術后疼痛或增加鎮(zhèn)痛效果持續(xù)時間。另一方面,多項既往研究[15-16]證實,圍手術期靜脈注射硫酸鎂能夠減輕術后疼痛程度和降低術后鎮(zhèn)痛需求。TAHERI 等[17]研究發(fā)現(xiàn),單次靜脈注射硫酸鎂50.00 mg/kg,可有效減輕術后疼痛和減少鎮(zhèn)痛藥使用。PASCUAL-RAMIREZ 等[12]的Meta 分析發(fā)現(xiàn),鞘內麻醉劑加入50.00 ~100.00 mg硫酸鎂,可降低術后麻醉鎮(zhèn)痛需求,且不影響阻滯效果或增加不良反應,但目前為止并沒有證據(jù)表明其優(yōu)勢超過其他可用輔助藥物。然而,KHERAZI 等[4]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鞘內注射鎂劑降低了總體術后鎮(zhèn)痛需求,但不能延長鎮(zhèn)痛持續(xù)時間。本研究結果與PEACH 等[14]及KHERAZI 等[4]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手術類型不同。本組患者僅接受膝關節(jié)鏡檢查,而PEACH等[14]及KHERAZI 等[4]研究的受試者分別接受了腹部子宮切除術\剖宮產術和下肢手術等。
綜上所述,在脊髓麻醉條件下膝關節(jié)鏡檢查時,硫酸鎂關節(jié)內給藥患者VAS 評分優(yōu)于術后靜脈或鞘內給藥,能夠延長鎮(zhèn)痛藥間隔時間和膝關節(jié)屈曲的時間。靜脈注射硫酸鎂比鞘內注射術后首次所需鎮(zhèn)痛藥劑量更少,首次鎮(zhèn)痛藥給予的間隔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