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燦
(桓臺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淄博 256400)
肺炎支原體是一類常見病原體,在呼吸道感染中致病率較高,肺炎發(fā)生后輕重程度不同,但是均可能對患者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炎癥若未及時清除甚至可能導致各類合并癥的發(fā)生,加大了患者其他臟器病變的幾率,最終威脅患兒生命安全,故而需要及時對患兒采取有效方法實施治療。本次研究著重分析紅霉素與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肺炎支原體臨床療效,旨在為相關工作提供指導,研究詳情如下。
選取2016年7月~2018年8月肺炎患兒9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其中,觀察組年齡3~11歲,平均年齡(8.35±1.23)歲,男23例,女22例;對照組年齡3~10歲,平均年齡(8.26±1.19)歲,男22例,女2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首先對兩組患兒均實施對癥的平喘、祛痰、退熱、止咳等干預,而后按照組別分組用藥;對對照組患兒實施紅霉素治療,即選擇乳酸紅霉素20~30 mg·kg-1·d-1,和5%的葡萄糖混合并對患兒靜脈滴注給予,連續(xù)對患者治療7~14天。對觀察組患兒實施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即首先選擇10 mg·kg-1·d-1的阿奇霉素粉針對患兒靜脈滴注,連續(xù)用藥3~5天,觀察患兒的外周血白細胞和體溫是否恢復正常,正常后選擇10 mg·kg-1·d-1的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指導患兒口服,連續(xù)用藥3天后間隔4天,再次選擇10 mg·kg-1·d-1的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指導患兒口服3~5天。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即治療后患兒的體溫和各項臨床癥狀均恢復癥狀,實驗室相關炎性指標檢查顯示顯著改善或基本恢復表示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各項癥狀均有改善,但尚未顯著緩解或消失,且X線檢查仍顯示患者存在肺部陰影現(xiàn)象表示有效;經(jīng)過治療患兒的體溫和臨床各項癥狀均無改善,實驗室炎性指標檢查和治療前基本無變化表示無效??傆行?有效率+顯效率。
采用SPSS 2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有效率比較 [n(%)]
肺炎支原體是肺炎的常見類型,作為一種呼吸系統(tǒng)疾病其好發(fā)于幼兒中,由于疾病容易反復發(fā)作,故可能危害患兒多系統(tǒng)健康情況,因此臨床需要給予有效治療[1]。紅霉素是肺炎治療過程中的常用藥物,作為第一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該藥物的臨床使用效果較好,但是由于肺炎支原體一般在用藥21天以上才可被完全清除,這使得該藥物的持續(xù)使用容易導致耐藥性產(chǎn)生,且出現(xiàn)患兒不耐受現(xiàn)象[2]。阿奇霉素序貫治療則是臨床近年來逐漸應用的一種治療方案,序貫治療即首先靜脈用藥以快速控制患者病情,病情遏制后給予口服用藥,并間斷性維持用藥,加之阿奇霉素屬于第二代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藥物,其在半衰期長、吸收性好、耐酸性等方面均具有優(yōu)勢,故而可被序貫治療方案作為首選藥物[3]。本次研究探究不同方法治療效果則可見:觀察組總有效率較高,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者為97.78%、后者為80.00%,證實了觀察組方案的優(yōu)勢。
綜上所述,阿奇霉素序貫治療肺炎支原體療效良好,和紅霉素治療對比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前者具有推廣使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