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娟(山東省菏澤市單縣時樓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山東菏澤 274300)
內科患者發(fā)病的原因比較多,各種危險因素的形成下,會導致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1]。年齡與下肢靜脈血栓的發(fā)病率呈正比,年齡越大,患者的血管彈性差,血粘稠度高,血流變緩慢。就會出現下肢疼痛腫脹、淺靜脈曲張、色素沉著、硬化、濕疹等皮膚改變,嚴重時就會導致患者發(fā)生靜脈性潰瘍,從而喪失勞動力,降低其生存和生活質量[2]。隨著臨床護理要求的提高,目前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及時制定護理措施,按照事先預定的方法干預影響患者健康的問題,達到治療的目的。該文敘述了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患者90例,探討分析對內科患者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醫(yī)院選取了收治的患者90例,按照隨機的方式分為實驗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在32~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69±4.7)歲;對照組患者45例,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7例,年齡為35~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12±5.1)歲。90例患者均排除了患者有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及患有精神障礙的患者,2組患者在病情以及年齡之間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次研究在患者及家屬知情下簽署同意書。
(1)對照組 密切觀察患者患肢的疼痛部位、程度、動脈搏動以及皮膚溫度等。將患者的患肢抬高,減輕疼痛和水腫。根據患者的情況遵醫(yī)囑服用止痛藥。告知患者要臥床休息,床上活動動作避免過大,經常幫助患者翻身,提供舒適干凈的環(huán)境以及定時幫助患者按摩等基本的護理措施[3]。
(2)實驗組 對于實驗組的患者則在基本的常規(guī)護理上進行預防性護理干預措施:①健康知識宣導:在患者接受治療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講解有關疾病知識,相關的致病因素要講解清楚,以糾正患者的錯誤思想,耐心解答家屬提出的問題。告知患者要預防的重點,避免形成下肢靜脈血栓。幫助患者將患肢墊軟枕抬高,注意保暖。下床活動后應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彈力繃帶或穿彈力襪,避免包扎過緊導致下肢局部缺血或水腫[4]。要求患者要積極的配合醫(yī)務人員,促進下肢的血液循環(huán)。②靜脈的保護:靜脈輸液是臨床上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而下肢靜脈輸液危險性相對比較高。所以在內科患者中多數以上肢靜脈輸液為主,一般選用彈性好、回流通暢、外橫徑較粗、便于穿刺和觀察的部位。需要長期輸液的患者則需要靜脈留置針,降低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5]。嚴格進行無菌操作,避免引起局部靜脈的感染,減少血管的損傷。要嚴格執(zhí)行操作規(guī)程,減輕患者痛苦同時也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③氣壓泵治療護理主要對下肢的序貫壓力有助于防止患者發(fā)生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在治療之前應對患者說明氣壓泵治療的目的、原理以及治療的意義。首先應告知患者放松,取平臥位,去除壓力護套置于患者適合的肢體位置,將其包裹與氣泵連接,打開氣泵,將壓力旋鈕到醫(yī)生要求的壓力,一次為小腿、大腿下部、大腿上部,治療約20 min后,關掉氣泵,用紫外線照射消毒??梢蕴岣哽o脈的血流速度,減少血液淤積,促進內皮細胞因子釋放,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從而改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6]。④肢體功能訓練:在患者臥床活動時,手臂和下肢交替屈伸或抬起放下。半臥位時可以借助外力坐起,適當活動。坐在床上可借助外力移于椅子上,做原地踏步的動作。站立運動輔助床架緩慢活動,漸漸擺脫輔助物品。早期下床活動將患者的安全放在首位,日常鍛煉有助于患者恢復,預防血栓的形成[6]。
此次研究采用的是醫(yī)院自制的滿意調查問卷進行調查,主要觀察2組患者在此次預防護理干預的效果,以及對此次護理結果的滿意度情況。
此次研究選取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計數資料采用的是χ2檢驗,用[n(%)]表示,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此次觀察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情況為2例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11例,其對比結果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9.71±3.83)d 也少于對照組患者(68.52±4.2)d,2 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經過此次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對此次護理干預的滿意度為44例97.7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30例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護理后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情況對比
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原因較多,如靜脈血流滯緩,血流速度減慢后,血液中的細胞成分停駐于血管壁,最后形成血栓。靜脈壁損傷,導致凝血致活酶的形成和小血小板的聚集,促使血栓形成。血液高凝狀態(tài),血液組成成分改變而處于高凝狀態(tài),也是導致下肢靜脈血栓的因素。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肢體疼痛和壓痛,血栓激發(fā)的炎癥反應可導致局部持續(xù)性的疼痛。腫脹,有嚴重靜脈回流障礙所致。皮膚顏色發(fā)紫,嚴重者可導致花斑狀或動脈搏動明顯減弱等[7]。如果患者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不僅會影響患者的身體情況,住院的時間也會延長,其心理壓力也比較大,就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要及早預防,及早治療,控制患者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而傳統(tǒng)的護理模式已經漸漸不被患者所接受,因此,進一步提高對患者的護理預防,直接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目前,臨床護理多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模式對患者進行護理。此預防性護理干預模式在患者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預防靜脈血栓知識教育,鼓勵患者要勤翻身,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下床活動。在患者手術后要規(guī)范使用止血帶,術后要抬高患肢,防止深靜脈回流障礙。做好物理預防措施,氣壓泵治療,適當穿彈力襪,利用機械性與壓力促使下肢靜脈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滯留,降低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遵醫(yī)囑使用藥物配合治療。積極鼓勵患者配合醫(yī)生的治療,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提高護理的質量,促使患者及早地恢復[8]。
此次觀察研究顯示,實驗組患者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情況為2例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11例,其對比結果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住院時間(49.71±3.83)d 也少于對照組患者(68.52±4.2)d,2組之間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此次護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對此次護理干預的滿意度為44例97.78%,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30例6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結果表明,對患者實施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明顯減少住院時間,提高治療效果,促使患者進行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內科患者采用預防性護理干預直接影響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不僅促使患者盡快康復,而且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以及精神壓力,具有臨床參考價值,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