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寶增 ,馬麗 ,張秀榮 ,翟玉菊 (.日照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日照 76800;.日照市嵐山區(qū)中樓衛(wèi)生院,山東日照 76800)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療法用于治療冠心病在國內臨床應用時間已超過30年,手術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由于患者在術后需要加入約束性保護限制活動,故術后下肢形成深靜脈血栓(DVT)的風險較高,特別是對于全身血液循環(huán)速率較低的老年患者發(fā)生DVT的風險更高[1]。該文主要研究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后應用抗血栓泵預防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效果,隨機擇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于該院收治的52例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擇取該院收治的52例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表將其隨機均分為探究組與參照組,探究組26例患者中男患者與女患者的比例為15∶11,年齡為61~79歲,平均年齡為(70.1±3.5)歲;參照組26例患者中男患者與女患者的比例為 14∶12,年齡為 62~79歲,平均年齡為(70.2±3.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比例、年齡以及病情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采取同期比較。所有患者均已提前了解治療方案,并同意接受治療后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文件。該研究項目已獲得科室領導批準,下發(fā)有正式文件。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都采取抗凝療法,手術后使用約束性保護8 h,探究組患者在約束保護期內加用抗血栓泵,兩組患者在手術前,每天口服3次25 mg氯吡格雷,每天口服兩次50 mg阿司匹林、10 mg阿托伐他汀,連續(xù)用藥3 d?;颊呓邮苁中g時,需要經靜脈滴注80 mg肝素?;颊咄瓿墒中g后,50 mg低分子肝素采取皮下注射,每天間隔12 h注射一次,連續(xù)注射一周,需要持續(xù)服用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藥一年?;颊呓邮苁中g之后需要采取平躺姿勢,使用彈力繃帶加壓包扎股動脈穿刺部位保持2 h,加用沙袋加壓6 h。加入下肢約束性制動8 h。探究組患者需要加用抗血栓泵治療,入路股動脈側下肢纏繞使用抗血栓泵,使用前需要詳細檢查接口密閉情況,腿套需與下肢接觸面保持適宜寬度,以7 cm左右為宜,根據(jù)靜脈充盈速率調整充氣和排氣的間隔時間,患者完成手術后8 h撤去抗血栓泵,護理人員需鼓勵患者下地活動行走。
(1)于患者接受手術10 h后安排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診斷患者是否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計算下肢深靜脈血栓成功率;(2)觀察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情況(滲血、感染)情況[2]。
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統(tǒng)一使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運算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 χ2檢驗,當檢測后的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探究組患者中共計有1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成功率為96.15%(25/26);參照組患者共計有5例患者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成功率為80.77%(21/26)。探究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有效率明顯高出參照組患者,兩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n(%)]
探究組患者與參照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 (滲血、感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的詳細情況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生情況比較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之后,即便對患者進行早期溶栓治療,患者之后也需要長期服用抗凝劑藥物進行長期治療。采取冠脈介入治療術的患者需要長時間服用抗血小板類藥物,不利于患者保持正常生活,而且會增加患者發(fā)生出血風險,故制定有效的預防冠心病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DVT風險對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至關重要[3]。介入手術后在股動脈穿刺部位采取加壓包扎操作,會導致下肢遠端深靜脈血流回流過程受阻礙,加之患者在手術后必須保持臥床休息,活動量降低放緩靜脈血液回流速率,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系數(shù)上升。
在該文研究中,探究組患者除接受普通的抗凝藥物治療外,還需加入抗血栓泵,研究證實加入抗血栓泵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有效率顯著上升,對于患者疾病的轉歸大有裨益。研究還發(fā)現(xiàn),使用抗血栓泵不會加重患者術后發(fā)生滲血、和感染的風險,證明抗血栓泵的安全系數(shù)較高。
綜上所述,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患者術后發(fā)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風險較高,對其在圍手術期加用抗凝藥物治療干預,術后加入抗血栓泵可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