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郭忠寶,李孟哲,張琦,劉克劍
齊齊哈爾市第一醫(yī)院麻醉科,黑龍江齊齊哈爾 161005
目前扁桃體摘除術是小兒最常見的耳鼻喉科手術,其手術目的是切除患兒口咽及鼻咽部淋巴組織,以達到改善患兒上呼吸道阻塞的目的。手術后患兒咽部的疼痛明顯,患兒術后譫妄,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增多,嚴重影響了患者的恢復期安全[1]。目前有研究認為,疼痛可能是導致譫妄發(fā)生的重要原因,術后應用阿片類藥物可減少譫妄的發(fā)生也間接說明疼痛可能是其誘發(fā)因素。如何讓患兒安全、舒適的度過圍術期,有效解決小兒扁桃體術后疼痛是臨床麻醉一直在探討的問題之一。臨床上0.2%~0.25%的羅哌卡因應用于小兒扁桃體手術后的局部術后鎮(zhèn)痛已有報道,其鎮(zhèn)痛效果已經得到證實。長效糖皮質激素地塞米松在急慢性疼痛及區(qū)域阻滯麻醉中得到廣泛應用。該研究旨在通過對該院2018年1—9月份80例擇期行扁桃體手術患兒的臨床研究,探討進一步降低局麻藥物羅哌卡因濃度至0.15%,并復合0.1%地塞米松用于患兒局部浸潤對小兒扁桃體手術術后鎮(zhèn)痛效果的影響。
該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與患兒監(jiān)護人全部簽署知情同意書。選擇行扁桃體切除術的患兒80例,年齡5~12歲,體重 15~50 kg,ASA分級 I級。排除標準:患兒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哮喘病史,有藥物及食物過敏史。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觀察組(G組)和對照組(D組),每組40例。觀察組40例患兒,男27例,女 13 例,年齡 5~11 歲,平均年齡(7.9±0.8)歲;對照組40例患兒,男 28例,女 12例,年齡 6~12歲,平均年齡(8.0±0.9)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前1d對患兒行常規(guī)術前訪視,術前常規(guī)禁飲禁食。G組在手術開始前給予0.15%羅哌卡因(國藥準字H20103636)2 mg/kg+0.1%地塞米松 (生產批號218062 01)0.2 mg/kg在扁桃體上下極局部浸潤。D組在手術開始前給予0.1%地塞米松0.2 mg/kg于扁桃體上下極局部浸潤。局部浸潤麻醉固定由一位高年資的外科醫(yī)生來實施,于手術開始前在患兒扁桃體隱窩處扁桃體上下極分別注入藥液,至隱窩內扁桃體上下極輕微水腫為止,使麻醉藥物作用充分。
手術患兒均于前日在病房留置靜脈通路,手術當日入手術室后,所有患兒常規(guī)連接監(jiān)護儀監(jiān)測BP、HR、ECG、SpO2。 靜脈給于阿托品(批號 1803222)0.01 mg/kg,咪達唑侖(批號 81F05021)0.05 mg/kg,芬太尼 3 ug/kg,丙泊酚(國藥準字J20160089)2.5 mg/kg,順式阿曲庫銨(國藥準字 H20060869)0.2 mg/kg,同時給予利多卡因 (批號31811161)1mg/kg以減輕丙泊酚引起的注射痛,進行全麻靜脈誘導,待肌松作用完全后使用可視喉鏡經口明視插入合適型號的氣管導管。術中使用瑞芬太尼 (國藥準字H20030197)10 ug/(kg.h)和丙泊酚 6mg/(kg.h),并吸入七氟醚(國藥準字H20070172)維持麻醉,并根據(jù)患兒血壓、心率等具體情況調整麻醉藥物劑量,維持麻醉深度。
表1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血流動力學比較(±s)
表1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血流動力學比較(±s)
%%%注:*G組與 D組比較,P<0.05。
指標 組別 術后30 min 術后1 h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 MAP(mmHg)G組D組HR(次/分)G組D組SPO2(%)G組D組(57.34±6.68)*65.63±6.59(76.87±4.91)*84.46±5.37 97.90±1.03 97.80±1.06(59.93±6.29)*67.71±5.83(89.64±4.21)*93.54±4.96 96.83±2.36 97.2±1.63(68.37±6.79)*72.26±6.63(92.87±6.71)*105.03±5.46 98.07±1.39 98.67±0.80 70.31±5.71 71.22±5.93 102.87±7.72 103.02±6.48 99.25±1.12 99.18±1.35 73.16±4.63 73.26±5.13 104.03±3.44 104.08±4.26 99.03±1.03 99.10±1.09
用雙盲法觀察記錄兩組患兒術后30 min、1 h、4 h的BP,HR,SPO2,按加拿大東安大略兒童醫(yī)院改良計分法(mCHEOPS)記錄患兒術后 30 min、1 h、4 h、8 h、12 h 的疼痛評分,當評分超過4分,給予曲馬多2 mg/kg。記錄術后給予鎮(zhèn)痛藥物的例數(shù)及發(fā)生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如譫妄躁動、惡心嘔吐、呼吸抑制、出血等的例數(shù)。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百分比表示分別使用t檢驗和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G組患兒術后30 min,1 h,4 h的HR,BP明顯低于 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與D 組患兒比較,術后 30 min,1 h,4 h,8 h的疼痛評分,G組明顯低于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疼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兒不同時點疼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術后30 min 術后1 h 術后4 h 術后8 h 術后12 h G組D組t值P值0.5.±0.3 1.8±0.6 3.152 0.021 0.7±0.6 3.2±0.9 4.261 0.011 0.9±0.4 2.7±1.3 3.794<0.001 1.7±1.9 3.6±1.8 4.168 0.028 3.7±1.3 3.7±1.4 0.010 0.93
兩組患兒比較,G組患兒術后給予鎮(zhèn)痛藥物及發(fā)生不良反應和并發(fā)癥的例數(shù)明顯少于D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兩組患兒術后均未出現(xiàn)明顯的術后出血,喉痙攣等不良反應。
表3 兩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扁桃體肥大在我國兒童中發(fā)病率較高。肥大的扁桃體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呼吸和睡眠質量,嚴重者可導致兒童睡眠中缺氧而影響兒童的智力發(fā)育[1]。研究表明扁桃體肥大手術后患兒常常因疼痛哭鬧導致術后出血,需要再次手術[2]?;純盒g后疼痛可引起劇烈的應激反應,不僅會引起患兒生理及心理障礙,嚴重者可能會影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甚至出現(xiàn)認知功能低下[3]。目前臨床中兒童扁桃體手術的術后鎮(zhèn)痛多采用單次靜脈給藥方式[4-8],無法真正解決兒童術后疼痛問題。
羅哌卡因是一種長效酰胺類局部麻醉藥物,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麻醉鎮(zhèn)痛中,其作用時間可長達8~12 h,鎮(zhèn)痛作用強[9]。該研究發(fā)現(xiàn),G組患兒在術后30 min,1 h,4h,8h 的疼痛評分分別為(0.5±0.3)分、(0.7±0.6)分、(0.9±0.4)分、(1.7±1.9)分,明顯低于 D 組(P<0.05),G 組患兒術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0%也明顯低于D組的40%(P<0.0001)。YH 等人的研究中研究組在術后 30 min,1 h,4 h,8 h 疼痛比分分別為(0.6±0.2)分、(0.8±0.5)分、(1.0±0.5)分、(1.6±1.3)分,也明顯低于對照組,而研究組的不良發(fā)生率為9%也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該研究與YH等人[10]的研究結果是一致的。應用局部麻醉藥物切口浸潤鎮(zhèn)痛近些年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術后鎮(zhèn)痛[11]。國內有研究報道,單純0.25%羅哌卡因用于小兒扁桃體術后鎮(zhèn)痛,可減少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和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2]。但觀察時間最長是240min,本研究中羅哌卡因濃度為0.15%,進一步減少了局麻藥物濃度,同時復合地塞米松用于局部浸潤,延長了術后鎮(zhèn)痛的時間,提高患兒術后舒適度,同時減少患兒靜脈阿片類鎮(zhèn)痛藥物的應用劑量,減少應用阿片類藥物出現(xiàn)惡心嘔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提高患兒術后安全性。地塞米松屬于外源性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其作用時間較長,具有廣泛的生理及藥理作用,可以通過多方面產生抗炎作用,抑制吞噬作用,減輕前列腺素等炎性介質生成等作用[13]。地塞米松明顯延長羅哌卡因局部區(qū)域神經阻滯作用時間的作用機理可能為其降低血管通透性,從而影響局麻藥物在血管內的吸收,使局麻藥能到達膜內部位,從而增高神經纖維的疼痛閾值,使局麻藥的藥物代謝半衰期延長[14]。地塞米松能抑制炎癥區(qū)域的環(huán)氧化酶活性,使前列腺素的生成減少,長時間阻斷疼痛的向上傳導途徑,減少局部疼痛刺激的傳入量,從而發(fā)揮間接輔助鎮(zhèn)痛作用[15]。
綜上,該研究中選擇0.15%羅哌卡因復合0.1%地塞米松局部浸潤麻醉直接將長效局麻藥作用于手術區(qū)域,其鎮(zhèn)痛方法操作簡單易行,效果顯著,對全身影響小,鎮(zhèn)痛作用時間長,減少患兒術后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及手術后咽喉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安全有效地應用于小兒扁桃體術后鎮(zhèn)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