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秀清
【摘要】目的 觀察SBAR溝通模式在急診PCI(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患者病情匯報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心血管內科行急診PCI術后的患者100例,按照入院時間的先后2017年1月~12月的50例為對照組,2018年1月~12月的50例為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的醫(yī)護溝通模式,觀察組采用SBAR溝通模式,對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護士病情匯報后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護理工作滿意度進行比較。結果 觀察組VS對照組,平均住院天數(11.18±1.64)VS(12.37±2.96)、護士病情匯報后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5.381.73)VS(6.64±1.92),均低于對照組;護理工作滿意度(96%VS84%),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SBAR溝通模式應用于急診PCI術后患者的病情匯報中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縮短護士病情匯報后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同時提高了患者或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SBAR溝通模式;PCI術后;病情匯報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9.12..02
醫(yī)護溝通是醫(yī)療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溝通有效與否直接影響到患者病情處理、治療的及時性,可能會導致病情延誤,甚至導致死亡。有研究發(fā)現醫(yī)護溝通障礙已成為60%以上警訊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標準化醫(yī)護溝通模式——SBAR模式是Situation(現狀)、Background(背景)、Assessment(評估)、Recommendation(建議)的首字母縮寫[1],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能夠有效提高醫(yī)護、護護、護患之間的工作效率。我科在行急診PCI術后患者醫(yī)護溝通
之間引入SBAR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行急診PCI術后符合條件的患者100例,根據患者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將2017年1月~12月的50例設為對照組,2018年1月~12月的50例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神志清醒,言語清楚,有語言表達能力;(2)首次發(fā)病住院治療;(3)無合并嚴重并發(fā)癥者。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有精神病者;(2)非首次發(fā)病住院治療;(3)合并有嚴重并發(fā)癥者(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平均年齡(64±5.64)歲。觀察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齡(65±7.21)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傳統(tǒng)的醫(yī)護溝通模式,即:××床,×××(姓名),訴某個部位或某項體征異常,經醫(yī)生診察患者和查看病歷后再下達醫(yī)囑處理。
1.2.2 觀察組
采用SBAR模式進行醫(yī)護溝通。SBAR模式——即(1)現狀(Situation):床號、姓名、年齡、診斷、患者的異常反應、異常報告值;(2)背景(Background):現病史、既往史;(3)評估(Assessment):心理狀態(tài)、對問題的評估、觀察要點。(4)建議(Recommendation):已采取的護理措施,對下一步要進行處理的建議。實施該模式之前,在科主任的指導下,由護士長及科室總培訓老師對本病區(qū)的20名護士進行SBAR模式相關培訓:什么是SBAR模式?SBAR模式的應用背景、實施該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優(yōu)點、結合急診PCI病情的模式流程等。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后,應用情景模擬、病例模擬進行訓練,同時融入日常演練,確保人人掌握。模擬病例:S:×醫(yī)生,5床患者,朱××,67歲,診斷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現在患者呼吸費力,煩躁不安,體溫37℃,心率112次/分,血壓
160/95 mmHg,呼吸27次/分,SPO2為90%;B:患者因心前區(qū)悶脹痛1小時余入院,已行急診PCI,術后3小時;
A:家屬極為緊張,患者雙肺聽診濕性啰音,實驗室檢查無異常,持續(xù)多參數心電監(jiān)護及鼻導管吸氧,心電圖顯示竇性心動過速,微泵靜脈泵入硝酸甘油3 ml/h,穿刺點敷料干燥;R:現在我已調吸氧流量為5 L/min,抬高床頭45度,指導患者放松情緒,下一步是否需要進行強心利尿、急查血氣分析、心肌酶譜、電解質等處理?通過反復模擬訓練、演練,熟練掌握溝通流程后開始執(zhí)行。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的住院天數。②兩組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指的是醫(yī)生接到護士病情報告到醫(yī)生下達醫(yī)囑時間。③出院時統(tǒng)計患者及家屬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調查問卷反饋,包括: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滿意度=(滿意人數+基本滿意人數)/調查人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住院天數及初步處置時間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的比較(見表1)
3 討 論
隨著時代經濟飛速發(fā)展,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醫(yī)療護理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冠心病的的發(fā)病率與病死率仍居高不下,放射介入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成為了冠心病現今治療的重要手段[2]。SBAR溝通模式是一種結構化和標準化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為醫(yī)護人員提供正確、即時的醫(yī)療信息,系統(tǒng)傳遞醫(yī)護人員對患者的信息減少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提高了護理團隊的效率[3]。急診PCI術后的患者,病情不穩(wěn)定,隨時都會出現病情變化,常見有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水電解質紊亂、心跳驟停等并發(fā)癥,護士往往是發(fā)現病情變化的第一人,及時有效、簡明扼要的與醫(yī)生溝通是延緩和(或)阻止病情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傳統(tǒng)的護士匯報病情模式只是局限于匯報患者的異常癥狀和體征,缺乏整體觀念,沒有反映到問題的真正根源,不能圍繞問題把相應的內容反映給醫(yī)生,因此醫(yī)生需要用較長時間了解病情信息才能做出判斷,延長了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雷巧玲等[4]以SBAR溝通模式為護士病情匯報模板,顯著縮短交接班的時間,提高了護士對患者信息的知曉率。徐雙燕等[5]研究發(fā)現,SBAR溝通模式幫助護士確定患者的主要問題,并收集相關的資料,進行分析歸納,然后快速完整地傳遞給醫(yī)生,使醫(yī)生快速了解患者完整的信息,及時處置,保證患者得到及時安全的醫(yī)療服務。劉霞等[6]在電話中采用SBAR模式匯報病情發(fā)現,護士匯報病情時能主動匯報患者相關資料,幫助值班醫(yī)生在短時間判斷患者病情。通過觀察我院心血管內科護士采用與醫(yī)生匯報急診PCI患者術后病情的效果發(fā)現,醫(yī)護之間應用SBAR溝通模式不僅能夠縮短患者得到初步處置時間:觀察組(5.38±1.73)VS對照組(6.64±1.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還能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觀察組(11.18±1.64)VS對照組(12.37±2.9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優(yōu)質護理服務不斷深入推進,整體責任制護理模式不斷深化,以及患者的就醫(yī)體驗不再局限于生理上的不適,還包括心理的不適,對醫(y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yī)護良好交流氛圍使醫(yī)生、護士的工作積極性和自信心增強,這樣的醫(yī)療護理氛圍對患者也是一種心理暗示,使患者覺得處于安全的環(huán)境,增加了患者安全感和認可度,滿意度也隨之提高[7]。本文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調查顯示:觀察組VS對照組(96% VS 8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與之相一致。沈蘊之[8]等在心內科醫(yī)護溝通中采用SBAR溝通模式,研究結果顯示:應用該模式后,科室的護理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心血管不良事件和護理安全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也大大的降低,護士的團隊合作感、職業(yè)價值感及安全文化感每個維度總分均高于應用該模式前。
4 總 結
SBAR溝通模式在臨床不同區(qū)域應用廣泛,取得了的很好效果,應用于急診PCI術后患者的病情匯報中效果也非常明顯。急診PCI術后患者的病情變化有時是非常迅速的,如何使醫(yī)生能夠快速的作出正確判斷,讓患者的危險信號得到及時的處理,離不開醫(yī)護之間的有效溝通及護士的完美配合,綜合上述,SBAR溝通模式應用于急診PCI術后患者醫(yī)護溝通中,能夠縮短患者的住院天數,縮短護士病情匯報后患者得到初步處置的時間,同時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SBAR technique for communication:a situational briefing model[EB/OL].[2010-05-19].http://www.ihi.org/IHl/Topics/PatientSafety/SafetyGeneral/Tools.
[2] 韓雅玲.加強基層心血管醫(yī)師培訓培養(yǎng)心血管健康的"守門
員"[J].中華心血管雜志,2019,47(1):1-2.
[3] Raymond M,Harrison MC.The structured communication tool SBAR (Situation,Background,Assessment and Recommendation) improves communication in neonatology[J].SAfr Med J,2014,104(12):850-852.
[4] 雷巧玲,張 娜,張 茹,等.醫(yī)護一體化晨交班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護理學雜志,2015,31(9):69-70,81.
[5] 徐雙燕,姚梅琪,周海燕.標準化溝通方式在醫(yī)護間溝通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48-49.
[6] 劉 霞,黃 潤,費 琴.SBAR溝通模式在心胸外科電話匯報病情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67-68.
[7] 任國琴,易利華,張 燕,劉海英.標準化溝通模式對醫(yī)護患三方滿意度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7,26(27):3453-3456.
[8] 沈蘊之,蔣 紅,黃 鶯,周麗慧,等.個體化現況-背景-評估-建議溝通模式的臨床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護理雜志,2014,49(6):688-692.
本文編輯:趙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