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娜娜
不知道從何時起,微信成了人們下班后工作的另外一種延續(xù)。
只要你一打開微信,那刺耳的“叮叮?!钡奶崾疽艟筒唤^于耳,令人焦躁。因為這個聲音的出現(xiàn)意味著你泡好的桶面、備好的奶茶、打開的連續(xù)劇,馬上就要被可憐地晾棄到一邊,一場“浴血奮戰(zhàn)”又即將來臨。
對此,網(wǎng)友發(fā)自肺腑地吐槽:“自從有了微信,就成了24小時上班!”這一句話,瞬間戳中了職場人苦澀的痛點。
浙江寧波孕婦王女士的遭遇曾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王女士因深夜沒有在工作微信群及時回復消息而遭到辭退。
事件緣于王女士所在公司負責人某天晚上10點半在工作微信群里發(fā)言,要求員工10分鐘內(nèi)上報當月營業(yè)額,不發(fā)就辭退。因已入睡而未及時回復的王女士不知道的是,10分鐘過后,自己已經(jīng)被負責人通知辭退。第二天到公司的王小姐才得知這一噩耗,而且還被拒絕支付上月的工資。
憤怒之下,王小姐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單位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雙倍工資等。最終,在律師的幫助下,王小姐拿到了18000元的賠償金。
事實上,這種事情并非個例。王女士一人之困境,折射出的是萬千職場人的生存寫照。
當下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微信不可避免地滲入到我們生活與工作的各個領域,成為我們無法逾越的“根本性境遇”。
微信的品牌宣傳語是“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然而在微信式工作時代,職場人士的“非典型”日常卻是24小時“超長待機”,沒有“離線權”。
此前,騰訊研究院發(fā)布的一組數(shù)據(jù)顯示,91%的人會在工作中使用微信,完全不用的比例僅為9%。騰訊企業(yè)智庫的一份微信用戶報告也提到60%的微信用戶關系鏈,已經(jīng)由過去的親朋好友強關系,逐漸向工作場景中的弱關系轉(zhuǎn)化。每一天的工作,都由微信群里領導的發(fā)話開始。而工作的結束,卻被微信無限延遲。
從前微信時代在場的辦公,到后微信時代離場的加班,微信在悄然間擴大了我們工作的范疇。生活與工作之間那條原本楚河漢界般明晰的界限被一點點模糊。
而在這種全民微信的語境之下,企圖將生活與工作完美切割,簡直是天方夜譚。我們的人際圈、工作圈、生活圈早已完美地與微信疊合。
想一下,認識了一個新的朋友,你的第一反應是不是加個微信?新入職了一個單位,你第一天工作是不是就會加入部門微信群?周末出去玩,發(fā)現(xiàn)了一家好吃的餐廳,是不是立刻就會拍張美美的圖發(fā)到朋友圈?
承認吧,微信已經(jīng)壟斷了你的存在,你的一切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這種因為微信而時刻在線、隨叫隨到的工作狀態(tài)簡直就是夢魘,使得職場人的壓力與日俱增。
工作,無孔不入;焦慮,無處不在。它們猶如一張密不透風的網(wǎng),一寸寸捕獲你眼中的星辰,一點點吞噬掉你的人生,每天都是一場生死疲勞的大戰(zhàn)。
刪不完的陌生好友,看不完的群聊信息,躲不掉的“隱形加班”,好好的社交工具最后不可避免地淪為了工作App。不禁深思,當微信被工作“承包”,還能算是一種生活方式嗎?
在微信這個龐大的社交生態(tài)體系內(nèi),你我皆不過是數(shù)字勞工,心甘情愿被剝削,不僅貢獻著自己的時間,更幫助騰訊獲利。
從歐洲的啟蒙學者到如今科技的擁躉,對于如何擺脫技術的奴役,沒有人提出過完美的解決之道。很多人只能自主逃離,過起了“一個手機,兩個微信”的日子,工作時一個專用微信,下班后一個私人微信。
然而現(xiàn)實卻常常甩給你冷酷的一巴掌,預料中工作生活兩清的狀態(tài)依舊遙不可及,下班后找你干的活一點都沒少,相反因為兩個微信隨時切換,整個人更陷入了一種“質(zhì)壁分離”的混亂,舊愁未消,又添新愁。
既然躲不過,就只能正面相迎。那么問題來了:面對下班后領導在微信上要求加班的“義正詞嚴”,到底該不該回復?是無奈接受,還是絕不妥協(xié)?
在大多數(shù)職場人士的共識里,只要領導一句話,半夜也要離開老婆孩子熱炕頭,爬起來工作,不然只能迎接被炒魷魚的命運。
而在領導的認知里,作為下屬員工的你就該24小時在線,即時回復,至于領導啥時候下達指令或回復你,那就要看他的心情了。
每次,下班后領導發(fā)來的工作微信都火急火燎,仿佛事態(tài)緊急,但那些宣稱“緊急”的工作微信又到底有幾分真的緊急?
有些可能真的是項目所迫,不得不加班加點。但其實大部分任務明明第二天早上上班再做也來得及,卻偏偏萬事難遂意。這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上班閑著無所事事,結果一下班,各種工作又倏忽而至,一會兒領導讓你將會議記錄、總結報告再發(fā)一遍,一會兒客戶又開始各種挑刺、提要求。躲也躲不過,逃也逃不脫,讓人切實感受到什么叫做人微言輕。
其實,從情理上來說,下班后不回復微信是應當被理解的,畢竟員工也有自己的生活?;貜土水斎桓?,說明了員工對待工作的積極性,但如果以此為標準要求所有人在下班后都要處于隨時待命狀態(tài),就不太人性化了。
法理上而言,職工有權拒絕用人單位在下班時間發(fā)布的工作指令,如果這個工作命令還明確要求第二天上班前完成,那毫無疑問屬于加班。
但現(xiàn)實中,此類問題往往會演變?yōu)椤澳阌芯芙^的權利,而公司也有辭退你的自由”,這體現(xiàn)出權利的不平等。
所以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只能一邊回復,一邊抱怨,另一邊又干起活,所謂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說的大概就是屏幕前的你我。更可悲的是,往后余生,依舊是被微信綁架的人生,沒有生活,只有工作。
曾經(jīng)是網(wǎng)站,后來是微博,現(xiàn)在是微信。據(jù)調(diào)查,如今80%的人都被朋友圈所困擾。網(wǎng)絡時代,我們已經(jīng)離不開網(wǎng)絡,更加離不開朋友圈。工作、生活、娛樂等等,都發(fā)生在朋友圈,但圈子越來越多,朋友卻越來越少。
(摘自《時代郵刊·下半月》2019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