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瓊
(四川省西充蠶種場,四川 西充 637257)
微粒子病是家蠶微孢子原蟲感染引起的蠶病,是蠶種生產常見病害之一,主要傳染途徑是胚種傳染和食下傳染,是威脅蠶種繁育的毀滅性病害。有效防控微粒子病是一個涉及面廣且復雜的工作。我場某蠶種生產小組,2015年出現(xiàn)一定量的超毒燒種,造成一定的損失。該組痛定思痛,深入探索,嚴格管理,把防微工作認真落到實處,近年來取得良好成績。表1是該組近年來生產蠶種的微粒子病檢疫情況。
表1 某蠶種生產小組近年來蠶種生產檢疫情況
上表數據表明:微粒子病是可以控制的,但防微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積極探索微粒子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完善防微技術措施,建立健全防微制度,形成一套有效的微粒子病防控體系是防微工作的關鍵。
預防家蠶微粒子病涉及蠶前洗消,蠶兒飼育、制種以及桑園的防病治蟲等多個方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不到位,都是有可能引發(fā)微粒子病產生。因此,從全場的角度,應繼續(xù)加強全體職工的管理學習,整合人心,樹立“場興我榮,場衰我恥”的思想觀念。進一步完善責任制,組織職工學習防微的專業(yè)知識,分析微粒子病發(fā)生的原因,讓每位職工樹立“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謀發(fā)展”的治場理念,增強全體職工的責任意識,也是防止微粒子病工作最重要的一關。
蠶種生產需要一個安全無毒的環(huán)境,有效消毒是生產優(yōu)質合格蠶種的根本保障。消毒工作包括蠶前、蠶種、蠶后消毒,蠶室蠶具及環(huán)境,要做到面面俱到,處處徹底。
2.1.1 蠶室消毒。養(yǎng)蠶結束后要立即清除蠶室地面、墻壁及蠶房四周環(huán)境中的垃圾、廢物、雜草、病死蠶、蛾、繭、蛹,刮除墻壁的蛾尿,掃除蛾灰。蠶室的墻壁污染主要是蛾灰,石灰,蛾尿等,拆架搬空室內用具后應首先對蠶室的墻壁進行徹底的清掃,掃去粘附在上面的蛾灰,浮絲,鏟去消毒的石灰,刮去蛾尿等污染物,特別是走廊和制種后的蠶室,污染更嚴重,更應清理干凈。墻壁清掃干凈后用石灰漿進行粉刷。蠶室的門窗、除沙洞、通風洞等附屬設備,縫隙多,潛藏的蠶沙灰塵多,消毒機沖洗時要細致周到,不留死角,對玻璃窗應用稀鹽酸擦拭后沖洗干凈。
蠶室地板是養(yǎng)蠶污染最嚴重、消毒最困難的地方。用過的蠶房中殘存的病死爛蠶、蛹、蛾、尿等,均應該及時清理。用過清水直接沖洗法,用玻璃、小鏟子、鋼刷、鋼絲球刮除等方法都不能直接將地面清洗干凈,效果又快又好的還是用漂白粉浸泡地面。用漂白粉浸泡地面的方法是:先將地面掃干凈,用清水打濕,將漂白粉粉末灑在臟的地面上,再用清水將漂白粉末打濕攪拌成糊狀,半關門窗保持室內的濕潤,使得漂白粉液中的次氯酸根離子有效殺死病原微生物,第二天再用清水沖洗刮刷干凈即可,做到洗后手摸無塵,眼觀干凈,無殘斑爛痕。
2.1.2 養(yǎng)蠶用具消毒。蠶簸、蠶架、竹竿、給桑架的清洗首先要用清水浸泡,使病死蠶、蛹、蛾及蠶卵吸水后變軟,然后用刷把、鋼絲球或其它工具將蠶卵、死蠶、爛蛾及蛾尿等污染物仔細清洗,所有蠶具的清洗都應做到清潔干凈,目測無污染痕跡。蠶蔟和蠶網是消毒的重點,要注意單個浸泡消毒,不宜打捆消毒。采繭完畢的塑料折蔟先用有效濃度2%左右的漂白粉溶液單個浸泡,使得蠶蔟上面的浮絲溶解,被浮絲粘著的蠶沙,桑葉等污染物也會自然脫落,然后捆扎保存。這樣相比于以前先捆扎后消毒的辦法更清潔,消毒更徹底,第二次消毒時也不致于滿地掉落蠶沙,防止出現(xiàn)再污染。
之前蠶網消毒是先將蠶網清理干凈后,二三十個捆成一捆后再浸泡。這樣成捆后不容易浸泡透,不容易殺滅病原微生物,蠶網上的病毒容易帶入下季蠶種生產?,F(xiàn)在改變?yōu)樾Q網單個浸泡,同時延長浸泡時間至1d,然后撈出再用清水清洗,清理出蠶網上的殘枝、死蠶、繭蛹蛾等打包成捆保存。蠶網上被浸泡過的病原物尸體,已自然脫落下來,清洗消毒效果更好。
雞毛翎子在收蟻時最早直接接觸蠶體。如果消毒不徹底,因為感染時間早,也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一定要選用質地良好,沒有污染的雞毛,先用清水洗凈,晾曬干后再入鍋蒸30min后才能使用。
2.1.3 貯桑室、保管室消毒。貯桑室是保存桑葉的場所,在防微方面非常重要,建議貯桑室一般只用于桑葉貯藏,不用于制種及雄蛾冷藏等。主要是因為貯桑室位置較低、光線弱、清洗難、通風差、不易干,一旦被污染,消毒很困難,不易徹底。保管室的東西多,物料雜,也是最容易忽視和被遺漏的地方,消毒前一定得將所有物具搬出,保持室內整潔干凈無污染。
2.2.1 換鞋入室,洗手給桑。換鞋入室可以有效地避免環(huán)境的毒源感染,洗手給桑可有效地避免無法消毒的生活用品、維修用具等帶來的感染。進入蠶室均應更換工作服。之前我們是用0.35%的漂白粉溶液清洗雙手,由于多次使用漂白粉液后,職工雙手會變硬、開口,加之消毒濃度低,濕潤時間短,不能洗去油脂等弊端,現(xiàn)在統(tǒng)一改為采用肥皂清洗雙手。通過對比,大家更接受肥皂清洗的方法,而且洗手時清潔更徹底,實際防微效果很好。
2.2.2 蠶期消毒。各齡小蠶起除、中除、眠除后,對取出的蠶網和防干塑料薄膜用含有效氯1.5%的漂白粉溶液浸泡0.5h后再用清水清洗,晾干后備用,各齡眠中用濃度為1.5%的漂白粉溶液對蠶室周圍的環(huán)境消毒,保持環(huán)境干凈、無雜物、整潔、清爽,給人以良好的感覺。每次除沙后蠶室地板先清掃干凈,然后用濃度為1%的漂白粉液拖消,保持濕潤狀態(tài)30min。
堅持蠶體蠶座消毒。每天早晨,或在眠起,或在加網之前用新鮮熟石灰粉對蠶體蠶座消毒,做到邊角周到呈薄霧狀。嚴格做到從收蟻開始到制種,采用隔離分區(qū)飼育,不得混養(yǎng)、選繭、削繭。
2.2.3 儲桑室管理。保持貯桑專人、用具專用。要求蠶房養(yǎng)蠶和貯桑不得混用背篼、物具。每天必須用1%的漂白粉液消毒地面及背篼。消毒后的桑葉放置在專門的儲桑室位置,不得隨意更改地方。儲桑室工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蠶室。桑園拖葉的背篼不得隨意進入儲桑室。
2.2.4 桑葉全程消毒工作。微粒子病的食下傳染是蠶種生產中防治重點,做好桑葉消毒工作對于控制微粒子病食下傳染至關重要,1~3齡階段用0.33%~0.35%的漂白粉液浸泡5min,保持濕潤30min后脫水晾干。4~5齡采用0.35%~0.38%的漂白粉液桑葉消毒。針對于大蠶用葉多,雨水多,可隨桑葉濕潤度適當加大濃度,中途隨時測量濃度,保證桑葉消毒的質量。
小蠶1~3齡采用機器切葉,4齡后一般不采用切葉喂養(yǎng)。因為4齡開始蠶兒食桑增多,如果桑葉上檢查有螟蟲存在,切葉會造成蟲體破碎,污染刀片及桑葉,增加感染風險,那么一般情況不切葉而采用片葉飼養(yǎng)。
2.3.1 “干浸法”消毒。“干浸法”消毒就是對清洗干凈后的用具待其干透后再浸泡消毒。干透后的蠶室地板、墻壁、木制、竹制蠶具及環(huán)境土壤等本身吸水性強,漂白粉有效氯能直接滲透進入蠶室蠶具細孔之中殺滅微粒子孢子,使得消毒能夠更徹底,效果更理想。以前在浸消時沒有完全做到蠶具的徹底干燥,蠶具里面的細孔充滿水分,消毒時有效氯成分不能完全進入蠶具內部,因此不能完全殺滅病原微生物,所以看似消毒沒有什么問題,實際的效果卻完全相反。
2.3.2 漂白粉消毒的濃度控制。漂白粉溶液消毒一定要保證有效氯含量在1.5-2%之間,不能太低。同時保持良好的消毒氣象條件,大風、降雨,高溫不能消毒,以保證蠶室蠶具消毒時的合理濃度、時間和藥量。
原種逐張鏡檢,每張28圈,每4圈一包共7包,每包不得低于50頭蠶卵,挑取卵圈中央晚產卵,干癟卵、病死卵、卵殼等不良卵。一經發(fā)現(xiàn)有微粒子整張?zhí)蕴?,做到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漏殺一張。
蠶前每次消毒后,抽取蠶簸、竹竿、蠶架等蠶具及蠶室物角地面、窗臺、蠶沙孔、除沙氣孔及周圍環(huán)境各個地方,各個角落,一旦發(fā)現(xiàn)有微粒子孢子,重消再抽樣,直到徹底消毒干凈。
1~2齡各齡不得低于50頭蠶,3齡40頭,4齡30頭,5齡弱小蠶20頭,落蔟蠶15頭,選繭、削繭都不低于15頭,苗蛾每樣15蛾,每個抽樣樣本必須嚴格,抽樣樣本盡量選取病弱蠶、蛹、蛾,一經發(fā)現(xiàn)有微粒子孢子再抽多抽,調查了解情況和數據并淘汰,不得抱有任何僥幸心理,做到寧缺毋濫。蠶期各階段的遲眠蠶、弱小蠶均將樣品交至鏡檢室,待其自然死亡,大約5~7d后鏡檢,5齡弱小蠶及落蔟蠶選削繭、鑒蛹,死蛹,苗尾蛾都是隨交隨鏡檢,做到多抽多檢。
抽檢樣品有序排放和編號,多次重復鏡檢,把每一區(qū)每個號都當做有毒區(qū)號看待,使得防微工作更細化,嚴防僥幸心理。
養(yǎng)蠶過程中,對于苗蟻、尾蟻,各齡遲眠蠶、遲起蠶、弱小蠶、病態(tài)蠶,做好抽樣鏡檢,并及時淘汰遲眠蠶、遲起蠶。種繭期應嚴格做好選繭、選蛹、選蛾工作。選出薄皮、尖頭繭、小繭、綿繭、癟繭、畸形繭、穿頭繭等不良繭。淘汰肥胖蛹、過小蛹、黑色蛹、縮尾蛹、斑點蛹、畸形蛹,淘汰苗尾蛾、大肚蛾、卷翅蛾、黑心蛾等。
采繭攤放應逐蠶室攤放,對削繭、鑒蛹場所當天使用完畢后用1%的漂白粉液拖消地面,不得亂扔病死蠶蛹,放入指定地點抽樣并集中處理。
應修建專用蠶沙池,遠離蠶房,并對蠶沙進行腐熟,當年蠶沙用泥土掩埋腐熟發(fā)酵一年后,再將蠶沙深埋在桑園地里作為有機肥,避免病原微生物四處傳播。各齡淘汰蠶、蛹、蛾、削繭鑒蛹制種后的死蛹、蛾集中處理倒入鏡檢室前專用池里,專人負責用漂白粉消毒后掩埋。
對種繭期用后余下的蠶墊紙及廢物、攤蛹草,集中處理,專人負責、專人看管、專人燒毀,不得亂倒亂放。
各階段應做好預防蝙蝠、鳥、飛蛾等外來生物的污染工作。夜晚提早關燈關門窗,防止燈蛾趨光,聚集成團,并對其污染的環(huán)境做好清掃和消毒。
多種野外昆蟲特別是鱗翅目昆蟲的微孢子蟲能夠與家蠶交叉感染,較典型的害蟲有野蠶、桑毛蟲、桑尺蠖、桑螟、菜粉蝶等,做好桑樹病蟲等野外昆蟲的防治,切斷傳染源是防止微粒子病食下傳染的重要措施。
每年11-12月底,在桑樹冬管時,對桑園進行統(tǒng)一剪除枯枝、病蟲枝,鋸除干樁、枯疤,清除雜草、落葉,石灰漿刷干,堵塞樹干縫隙,消除野外昆蟲越冬場所,使用1%有效氯漂白粉液對樹體、桑園進行封園消毒。
做好蟲情測報,殺滅越冬害蟲。統(tǒng)一治蟲,每年2月底3月初桑芽萌動,桑尺蠖、桑象蟲等開始出現(xiàn)時,用90%的敵百蟲或敵敵畏1500倍液治蟲,原種出庫前用敵敵畏或氧化樂果1500倍液治蟲。此外由于桑螟蟲帶微粒子,對生產危害很大,蠶期時還須進行分地塊治蟲,保證大蠶用葉蟲口密度合理。
微粒子病是蠶種生產最常見的一種病害,對它的防控首先要加強管理,落實責任,全場上下一心致力于蠶種繁育工作,才能將各種常規(guī)技術落到實處。同時要深入研究微粒子病的發(fā)生規(guī)律,全面把握該病的感染流行特征。生產方面做到蠶前消毒徹底,蠶期防控得力,環(huán)境保持清潔,桑園治蟲干凈,科學地采取應對措施,微粒子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