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善縣實驗小學 胡瑞紅
最近,筆者教學一(上)《認識加法》,在多元表征感知加法后,嘗試著讓學生用畫圖的形式表示出對加法的理解。如右圖:畫出4+1 =5 表示的意思。學生代表性的作品如下:
圖1
圖2
圖3
圖4
在學生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圖1 與圖2 的學生對加法的理解已經非常全方面,從小細節(jié)(一個箭頭、一個手推的動作)展現出了題目中對加幾動態(tài)過程的理解。而圖3 的學生對加法的理解只保持在合起來的層次。圖4 的學生反映的卻是把4 支筆放到筆筒與筆筒外的1 支合起來的過程,誠然不符合題意。由此可見,這小小的畫圖背后隱藏著大大的智慧。
1.教材編排的改變導致理解不透
新課改以來,傳統(tǒng)的應用題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解決問題”,內容上的編排發(fā)生翻天覆地的改變,解題的方法也隨之發(fā)生改變.如果教師對教材理解不深入,只是蜻蜓點水般按部就班,往往會忽略引導學生對題目的深層次理解。
2.課堂時間的限制教師難顧周全
當下數學課堂的風向標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很多教師往往會忽視讓學生也嘗試畫圖,久而久之,學生頭腦中的表象缺乏,無法脫離擺、圈等過程把算理說清楚。
3.畫圖作品評價缺少平臺的展示
評價一個孩子的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一件事。如果學生一味地畫,而不給予展示的機會,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興趣,教師提供一個平臺進行展示學生作品顯得尤為重要。而當下,教師沒有呈現出適合的平臺給孩子進行作品展示交流,或者說沒有尋找到健全的機制進行大規(guī)模、大范圍的展評。
筆者以平時的教育教學為主,在課堂上了解學生畫圖能力的現狀,通過合適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畫圖的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畫圖的習慣,通過師生間不斷地探索與實踐,探究出“教師導圖、學生繪圖、平臺展圖”的三步新型畫圖策略。
1.挖掘:教材資源
①教材起始課滲透意識
在一年級的起始準備課中,書本呈現引導學生一一對應比較大小,在這里,教材是層層遞進的。首先,引導學生畫“虛線”進行對應,接下來的課堂作業(yè)中,讓學生畫出△,比○多,在這里從連一連進行對應比多少,到引導學生嘗試對應著畫,是一個質的飛躍。
②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例子
數學問題通過圖形表征出來,會使抽象的、疑難的數學問題變得明晰。誠然,圖形從某種層面上說具有解釋功能,通過圖形的展示,教師的追問,學生的思維通過這樣的途徑化疑解惑。
2.示范:畫圖方法
筆者認為低段畫圖可以分三個階段:一年級可以讓學生畫實物圖,圓圈圖;二年級可以讓學生進行畫點子圖,簡單的線段圖;三年級逐步嘗試畫線段圖。慢慢地從形象——半抽象——抽象進行過渡,長期鍛煉下來,三年級學生基本能看到題目腦中形成圖,然后根據腦中的圖來解決問題,從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3.評議:畫圖作用
對于低段學生,特別是一年級學生,筆者認為要培養(yǎng)學生多畫多思考,養(yǎng)成畫圖的意識。更要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感受畫圖的迫切需要,體會畫圖在解決問題中的價值。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引導學生嘗試畫圖進行解決,讓孩子感受到畫圖的價值所在。
數形結合能夠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畫圖要根據題意,將抽象的文字語言轉化為形象的圖形語言,把思考的過程描述出來,把看不清的抽象問題顯現出來,將抽象的文字語言與直觀的圖形語言結合起來。
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guī)律和聯系?!本唧w畫的圖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由于認知的不同、思維水平的不同,有豐富具體的,也有簡單抽象的,要把權利交給學生。
畫圖作品的展示與交流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畫圖積極性,展的過程也有助于學生間的互助型學習,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展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在教室中展、學校里展,更可以利用微信平臺——學校公眾號中展。
1.班級中展
班級里可以設立數學角,定期展示學生階段性畫圖的作品,實行互相評比交流機制,相互學習,提升。
2.學校里展
學校低段教研組,備課組定期組織數學趣味活動,針對畫圖進行活動展,采用評價機制,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頒獎、展示。
3.公眾號展
學校公眾號展是指借助學校公眾號平臺,設立趣味一題板塊,首先,每周推出一道有關思維拓展的趣味數學題,有些主題可通過畫圖的途徑解決問題。其次設立數學小博士,錄制微視進行講解,即通過師生合作,家長學生合作的方式錄制視頻。最后公眾號展示交流。
由小而思,由思而行,只有我們教師真正投入進去探究,才能感受出其大大的智慧。本文只是筆者的一點小小的感悟,但對此的探究還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