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梅
摘要:“不要緊,讀不好,我們還有一遍,又一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讀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跡發(fā)生了,學生讀順了句子,讀出了感情,獲得師生好評,滿面欣喜的落座,掌聲隨之響起。課后評課時,老師們說:“多么可貴的‘一遍又一遍……老師這種包容性、開放性的心態(tài),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消除了緊張、畏懼心理,鼓起了學生勇于探索,勇于攀登,勇于克難的信心和興趣。
關鍵詞:開放的心態(tài);獨特體驗;生命靈性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10-0068-02
“一遍讀不好,我們還有一遍,又一遍……”基于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始終以開放的心態(tài),包容的情懷,積極打造能讓學生自主展示的平臺,在煥發(fā)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熱情方面,做了些許嘗試。
1.提倡廣泛涉獵,拓展語文實踐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要求語文知識的系統(tǒng)和完整。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摘自《語文課程標準》)。這就說明,語文實踐活動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實踐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磨練意志、品質,自主探究學習方法,并通過學習實踐活動,做好課內外的聯(lián)系,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qū)的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研究活動,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培育學生語文創(chuàng)新意識。
筆者在教學《放飛蜻蜓》之前,讓學生搜集蜻蜓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與人類的互動等知識。上課時:一天午后,陶行知先生從村里走出來,見一群孩子在捕捉蜻蜓(板書:捕捉)?!斑?,捉到一只?!闭f說此時心情。
一生:開心死了。
一生:高興萬分。
一生:激動興奮。
一生:欣喜若狂。
……
如果是你,接下來想干些什么呢?
生: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戰(zhàn)利品。
生:研究研究唄。
生:和伙伴們一起想辦法逗它玩。
故事中的這群孩子沒有玩,而是誠心誠意、心甘情愿地放飛了它,為什么呢?(板書:?)
孩子們讀書的熱情被激活了。在品讀感悟環(huán)節(jié),學生們相互點評:
“從他的閱讀水平可見他對第三節(jié)理解了。”
“蜻蜓用尾巴在河里點水他沒讀好,我認為那靜靜的湖面,水草豐盛,陽光和煦,靈動的蜻蜓在喚醒人們保護生物的意識,應該有點詩意的。
關于復眼的描寫她讀得很到位,可見蜻蜓有復眼是很自豪的。
……
突然一個孩子站起來問我:“老師,你小時候想著保護它們嗎,捉過它們嗎?”看到我的尷尬,他笑著說:“爸爸說小時候可玩的東西實在太少,孩子們總和小動物過不去。逮蜻蜓、捉蝴蝶、粘知了、捉蟈蟈、斗蟋蟀、抓蛤蟆、逮金殼郎……那時沒有‘生態(tài)‘環(huán)保之類的熱詞?!?/p>
2.鼓勵創(chuàng)意萌動,掀起頭腦風暴
“我向來不討厭,甚至喜歡發(fā)言錯誤的學生,因為對于教育者來說,這恰恰是一筆財富”。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一次公開課上,有一個學生在朗讀課文時,總在一個地方錯讀、漏讀。試了三遍后,該學生失去了信心,不愿再讀下去。觀摩此課的老師們也議論:“怎么找了個差生朗讀?”而我卻語重心長地說:“不要緊,我們還有一遍,又一遍……我相信你一定能讀好!”信任和期待使奇跡發(fā)生了,學生讀順了句子,讀出了感情,獲得師生好評,滿面欣喜的落座,掌聲隨之響起。課后評課時,領導們說:“多么可貴的‘一遍,又一遍……,老師這種包容性、開放性的心態(tài),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學生消除了緊張、畏懼心理,鼓起了學生勇于探索,勇于攀登,勇于克難的信心和興趣。
在教學五年級《釣魚的啟示》一文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中對“我”來說放掉鱸魚這么難,而父親為什么一定要“我”把釣到的鱸魚放回湖里?父親做的對不對?孩子們七嘴八舌:自信地表達,謙虛地傾聽;在他人表現(xiàn)勝過自己時,沒忘記為他喝彩……孩子們剛開始是拘謹?shù)?,后來,在我的點撥與鼓勵下,越來越活躍,個個精神百倍,紛紛夸贊父親的良苦用心。突然,學生郝玄斌說:“老師,我有不同看法,我認為父親做的不對?!贝搜砸怀觯鄬W生都怔住了,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我,征求我的意見。我想這正是引導學生認識事物,感悟人生,提高道德認知的突破口,正是鼓勵創(chuàng)意萌動,激發(fā)頭腦風暴的良好時機。于是我迅速調整教學思路,鼓勵他說:“你能說說你的理由嗎?”郝玄斌振振有詞的說:“這條鱸魚既不是偷的,也不是搶的,是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苦苦等待的勞動成果。而做父親的非要兒子把鱸魚放回湖里,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傷心難過嗎?這是不是在剝奪別人的勞動成果?”聽完他的理由,我表揚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然后請他和同學們帶著這一問題,閱讀后面的重點段落以后再展開討論。話音剛落,教室里頓時沸騰了。有了這樣的閱讀沖動,學生們精力更加投入了,朗讀聲、談論聲,此起彼伏。然后我再讓同學們各抒己見,這時郝玄斌若有所思地說:“老師,我的看法轉變了,我從課文中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成才,成為紐約著名的建筑設計師,正是父親嚴格教育的結果,用心良苦的父親,是偉大的。”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都為他精彩的發(fā)言鼓掌,他的眼睛閃爍著自豪的光彩。
總之,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個性化的體驗、探究和感悟。實踐證明,給學生提供多大的舞臺,他們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么?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學生求知、創(chuàng)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地方。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吧!一遍讀不好,再讀一遍……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閱讀教學的生命靈性也會因此綻放。
注:靈性:(1)精神;精氣。(2)人所具有的聰明才智,對事物的感受和理解的能力。(3)特指對宗教的悟性。(4)靈魂。
參考文獻:
[1] 肖川.《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
[2] 崔茂新.《個性化閱讀:代表一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