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躍文
摘要:科學具有客觀標準性,輔助以嚴密理性思維方法,使得科學備受尊崇,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科學知識的“確定性”和“絕對真理性”成為一種既定認知,出現(xiàn)了科學至上的現(xiàn)象。然而,科學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文章從科學知識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含義入手,明確二者的關系,討論科學當中的確定性與不確性對科學研究及技術發(fā)展的影響。
關鍵詞:確定性;不確定性;辨證;發(fā)展;風險
一、科學中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內涵
系統(tǒng)自然觀認為自然界是確定性與隨機性的辯證統(tǒng)一,確定性與不確定性是科學的本質之一,科學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統(tǒng)一體??茖W的確定性,簡單的來說,可以理解為普遍必然性,是為傳統(tǒng)知識論者所追求的,他們努力獲取作為認識出發(fā)點的自明公理,并通過邏輯論證來為知識的確定性辯護??茖W的不確定性是指隨著科學研究的深入,科學認識對象日趨復雜,科學認識的局限性也日益凸顯,“科學通常建立在一些理想化模型、假說等的基礎之上?!闭叻治鰧<椅挚藢⑦@種不確定性定義為:任何對難以達到的完全決定論的偏離。這種不確定性是在不知曉概率的情況下出現(xiàn)的狀況,從而不能可靠地量化對于某種行為的某種后果可能會出現(xiàn)的概率,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
事實上,科學在迅速發(fā)展的同時,人們逐漸發(fā)現(xiàn),任何科學知識都是建立在現(xiàn)有的科學基礎之上并加以推論,科學結論都有它的條件性和適用范圍。人的大腦也會受各種條件的制約,人的理性思維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科學知識總是處于不斷的修正過程中??茖W中的不確定性,是主觀與客觀共同作用的結果,追本溯源,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雖然客觀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但是由于其無限性、發(fā)展性、復雜性,這其中包含著大量的偶然和隨機因素,加上當時科技條件的限制,這就導致對大多數(shù)事物不可能達到完全認識,因而科學認知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及一定的局限性,對科學的認識是一種螺旋上升的趨勢,這必然會造成科學知識具有階段性與不確定性。
其次,由于作為認識的主體,在特定的時期,人的認知能力有限,相較于客觀的無限性,人們的感知范圍有一定的限度。此外,科學活動一般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之上,難免會犯經驗主義至上錯誤,再加上個人情感色彩導致主觀創(chuàng)造,這必然對科學研究有一定的影響,從而對于所得結論的客觀性與確定性打了一定的折扣。
再者,科學研究方法也是整個科學活動中不確定性的來源。在科學研究活動當中,對于復雜的環(huán)境與條件,科研人員往往會選擇簡單化,從特殊向一般化推論。在此過程當中,難免會忽略一些微弱條件,但在實際當中此種忽略可能會導致未預見到的狀況,產生不確定性。如在某一控制系統(tǒng)當中,為了實現(xiàn)某一系統(tǒng)的自我控制,設計者通常會忽略一些噪聲與環(huán)境因素,抽象出具體的模型,輸入計算機實現(xiàn)系統(tǒng)自我運行,這一過程總體上是穩(wěn)定的,但也存在其它不確定的情況。
最后,人們在從事科學認識時,需要有一定的對象,并且往往將其相對固化,得到的科學是建立在目前技術與科技發(fā)展的基礎之上,相較于時刻處在運動當中的客觀世界來說,這種相對固化的認識就顯得滯后,從而其不確定性就必然存在。總而言之,主客觀的共同交織作用,科學研究中的不確定性在所難免。
二、科學的不確定性與科技風險
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不確定性往往與風險聯(lián)系在一起,不確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風險的產生,而科學技術是科學理論實踐化的產物,由于科學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科學技術難免會產生一定的風險,而且向著更加復雜的方向發(fā)展。
與早期的工業(yè)生產不同,現(xiàn)代的科技風險不僅包括可感知的部分(如廢水、煙霧等),更多是更加復雜的風險(如輻射)。此外,“互聯(lián)網的日益迅猛發(fā)展,使網絡媒體成為新的傳播媒介?!彪m然科學技術具有自然性,其符合自然界物質運動的規(guī)律,但同時其也具有社會性,與人類密切相關,服務于人類,一旦此類風險爆發(fā),對于人類可能將會是一場災難性打擊。日本導演黑澤明在《黑澤明之夢》電影當中虛構了一場人們進行大量的核試驗,最終導致核爆炸的場面。然而虛幻變?yōu)榱爽F(xiàn)實,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fā)生了核泄漏,引起了人們對于核科技風險的大討論。2016年人造“辛西婭”的出現(xiàn),反映了在科學當中的諸多不確定性,隨之而來的是對倫理與生命意義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科學的不確定性具有一定的不可預測性,是不可避免的。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時,可能會出現(xiàn)科研者所未考慮到的情況,對原有設計提出了巨大的質疑,從而導致科技風險的存在??蒲泄ぷ髡邞摳矣诿鎸@些不確定性,思量如何減少這種風險的存在,化不利為有利,這不僅需要更加嚴謹?shù)目茖W研究過程,而且技術專家的道德倫理責任也變得日益重要。倫理道德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人們公認的一些原則,在研究技術的同時,科研人員要明確有可為有可不為,堅持科技是造福人類的原則。
三、科學中的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對科學技術研究的意義
科學作為探索發(fā)現(xiàn)真理的活動,由于其客觀性標準和理性思維方法,成為確定性的和權威性的代表,人們相信科學能夠準確地反映客觀世界的一切情況,因而是指導人們進行社會實踐的最終依據(jù)和標準。這種盲目的崇拜與相信,最終導致一部分人形成了科學至上的觀點,如拉普拉斯決定論、湯姆·索雷(Tom Sorell)科學至上價值論。
然而,科學的不確定性是內藏于科學之中,是科學文化的重要特質。眾所周知,所有的不確定性不可能都被消除,具體科學實踐中的不確定性粉碎了科學絕對、確定真理的美夢,推動著科學向著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科學,是問題的科學,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矛盾統(tǒng)一體,其處在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當中。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也就使科學認識不斷地發(fā)展。這就要求研究人員在科學研究過程當中,注意自我的中立性,以一種客觀辨證的態(tài)度面對科學研究,敢于提出自我的不同觀點,并努力的去驗證其真?zhèn)涡?。在這種不斷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當中,尋求突破,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此外,科學家們不應沉溺于虛假的確定感中,而將不確定性視為“科學的困境”與消解科學理性的消極因素,僅停留在回避它、排斥它的層次。事實往往與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相反,直面并適應科學當中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逐漸地轉化為促使新事物的產生以及推動著科學的發(fā)展與進步的動力。
總而言之,科學作為人類的思考與實踐的結晶,具有其獨特的魅力與特性。崇尚科學是當今世界所提倡的,但這需要我們有著一種求真、批判的態(tài)度去面對,發(fā)現(xiàn)不確定性,并盡全力地將其消除,逐步完善自我的研究,使之更具有確定性。
四、總結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不可否認,然而,以求真為己任的科學在向更高復雜性邁進時,其確定性受到挑戰(zhàn),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極限,這種極限是由科學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在從事科研活動之中,我們要建立“科學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避免科學至上的思想;要注重懷疑的精神,在提出各種懷疑的時候,“我們也應該細心審視,從而對其作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敢于以一種辨證的眼光去看待科學,善于用自我的眼睛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進而實現(xiàn)創(chuàng)新??茖W的確定性是我們所追求的,而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創(chuàng)新的基礎,努力消除不確定性,減少其所產生的科技風險。作為研究人員,要具有嚴謹?shù)膽B(tài)度與倫理操守,在此基礎之上產生的科學技術將會是利大于弊,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楊修志,高占啟.當代知識論在科學理解問題上的反思[J].科技管理研究,2016(23).
[2]徐凌.科學不確定性的類型、來源及影響[J].哲學動態(tài),2006(03).
[3]宋香麗,曹順仙.網絡輿情社會影響力多維度詮釋[J].河南社會科學,2014(07).
[4]喬永平.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試點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1).
[5]楊修志.論布萊克對懷疑主義難題的回應——一種建立在語境主義基礎上的新摩爾主義[J].科學技術哲學研究,2016(04).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