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鳳林
【摘 要】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認知活動。隱喻是詩歌的生命,隱喻和詩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在詩歌中廣泛應(yīng)用。本文以宋詞中的“春”為研究對象,以認知語言學(xué)為理論基礎(chǔ),分析“春”映射到不同目標域的隱喻特點,以期從認知語言學(xué)角度認識宋詞中詞人對“春”的認知。
【關(guān)鍵詞】隱喻;宋詞;春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08-0225-01
長期以來,傳統(tǒng)的語言學(xué)把隱喻作為一種語言中的修辭方式來研究。20世紀80年代,一門新的邊緣學(xué)科——認知語言學(xué)誕生了,與此同時,現(xiàn)代隱喻學(xué)家Lakoff和Johnson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的出版使得人類對隱喻的本質(zhì)有了新的認識,隱喻的研究也隨之翻開了新的篇章。以Lakoff和Johnson為代表的認知學(xué)家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更是人類認知的基本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時間作為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一直是認知語言學(xué)家們重點研究的課題之一。認知語言學(xué)的誕生,促使語言學(xué)家試圖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探討這一問題。因此本文希望從認知語言學(xué)視角下,利用隱喻理論,以宋詞時間中“春”為研究對象,初步探知宋詞中關(guān)于時間表達的隱喻現(xiàn)象,進一步了解古人表示時間的方法,從而探索古人的時間觀。
一、宋詞中“春”的隱喻認知解讀
《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認為,隱喻本質(zhì)上是“通過一類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類事物”的認知活動,即從一個認知域投射到另一個認知域,我們稱前者為“源域”,后者為“目標域”。據(jù)此,隱喻可大致分為實體隱喻、空間隱喻、結(jié)構(gòu)隱喻三大類。本文將依據(jù)此分類對宋詞中的“春”進行隱喻認知解讀。
(一)實體隱喻。實體隱喻是指人們將抽象模糊的思想情感等視為有形的實體。古人感知抽象的時間首先就是用人類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存在作為參照物,“春”作為時間中表示季節(jié)的一個詞語,在人們的心中其實是抽象的,人們并不能用很直觀的語言去描述什么是“春”,于是詞人們便利用自己對春的認知將其看作有形的實體?!按骸痹谠~人們心中便成為一種物體或一個人。
“春”首先是一種有形的實體。例如宋代詞人俞國寶《風(fēng)入松》中的“畫船載去春歸去,馀情寄、湖水湖煙?!贝鳛橐环N運輸工具本可以載人、載物,但其所載都是我們可見的有實際形狀、重量的人或物,在人類普遍的認知中不可以載“春”。于是詞人將春實體化,使其從抽象變?yōu)橐环N有著重量的實體,給人一種視覺上直觀、真切的感受,更能對時間的流走有一種生動的感觸。
“春”還可以是一個人。中國先民自古就有“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說法,因此古人在認識世界時,最先能想到的所謂的“源域”,通過人自身的認知來認知世界萬物。例如曾允元《點絳唇·一夜東風(fēng)》中的“來是春初,去是春將老”,四序代謝,春去復(fù)來,從長遠看,春是永恒的,然而伴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卻在時間的流淌中慢慢走向衰老,于是詞人們便把自身的易老這一特性映射到“春”上,通過人生易老來隱喻“春”的易逝,意味著美好的“春”對人類來說永遠不能長久。
(二)結(jié)構(gòu)隱喻。春天萬物復(fù)蘇,大地到處生機勃勃,可以說“春”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jié),但往往越是美好的東西可能越短暫,越易逝去,越易逝去的便越是珍貴。因此在人們的認知中,便把金錢這一有價物映射到“春”上,通過“有價物”這個源范疇中的概念來建構(gòu)“春”這個目標范疇的概念,用對待有價物的方式來對待“春”,進而表達“春”的珍貴。
譬如賀鑄的《惜余春·急雨收春》“年年游子惜余春,春歸不解招游子”,正如我們珍惜所擁有的有價物一樣,我們用同樣的認知方式來表達我們所珍惜的時間,于是便有了詞人“惜余春”的表達方式。又如宋代詞人萬旖詠在《木蘭花慢》中的一句詞“縱岫壁千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生活中的有價物我們或許可以用金錢買到,詞人用夸張的手法寫下任憑你腰纏萬貫卻難以買到“春留”,通過將“春”用有價物來類比更能表現(xiàn)出“留春無計”的感覺,體現(xiàn)出春的珍貴,堪稱妙筆。
(三)空間隱喻??臻g隱喻是指參照空間方位建構(gòu)的概念隱喻。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空間方位距離是人類感官系統(tǒng)可以感知的,在所有隱喻中空間隱喻對人類認知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語言中很大一部分隱喻都來自空間概念的投射。在此,詞人們便把“深淺”這一具體的空間概念投射到“春”上,用空間概念中的“深淺”來表示事件的早晚。
這一隱喻認知被詞人們廣泛采用,如晁補之《洞仙歌》中的“向碧瓊枝上,白玉葩中、春猶淺?!庇秩鐨W陽修《漁家傲》中的“正月新陽生翠琯?;ò€春猶淺?!倍荚谟谩吧顪\”來表示春的早晚,諸如此類的宋詞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
二、結(jié)語
通過對部分宋詞中關(guān)于“春”的認識分析我們可知,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式,更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工具和思維,隱喻認知具有普遍性,它對我們認知世界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束定芳.隱喻學(xu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徐娟.時間隱喻的認知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
[3]楊梅.漢語時間概念隱喻的認知研究[J].昭通學(xué)院學(xué)報,2010.
[4]黃維東.漢語時間隱喻的認知分析[J].南京醫(yī)科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7(4):362-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