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慧
【摘 要】日本電影《告白》是一部采用倒敘手法,在女教師森口悠子的復仇過程中逐漸展現(xiàn)兩個未成年少年犯罪前因后果的影片。影片運用了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揭示出人物的犯罪心理和犯罪誘因,充滿深刻的啟示性。本文運用心理學理論深入人的內(nèi)心世界,從外因和內(nèi)因兩個角度對人物的犯罪心理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犯罪心理;外因分析;內(nèi)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078-03
《告白》是一部以復仇為主題有關成長中的青少年犯罪的電影,影片以現(xiàn)代校園里中學生們的種種惡習和不良風氣為現(xiàn)實模板,對人性的惡與弱點展開了犀利探討。其影調(diào)富有特色,陰鷙而冷酷,奠定了整部影片悲劇性的色彩。盡管導演在形式上采用了詩意化的表現(xiàn)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犯罪題材的恐怖特質(zhì),使影片帶有抒情和唯美的意味,但絲毫沒有降低影片極富震撼力的沉重內(nèi)涵。本片以一名初中女教師在班上告白全體學生自己的小女兒被班中的兩名學生合謀殺害的事實并宣布自己的復仇計劃展開敘事,復仇的部分采用正敘的方式鋪陳,其中以倒敘的形式穿插兩名學生先前的犯罪經(jīng)過,采用時空交叉的敘事結(jié)構(gòu)逐漸還原了事實真相。此外影片中也設計通過不同人物的告白來徐徐展現(xiàn)一幅完整的與謀殺案相關聯(lián)的所有人物的內(nèi)心畫卷。
影片獨特的結(jié)構(gòu)讓劇情充滿懸念,使得觀者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不愿錯過任何細節(jié)?!陡姘住肥且徊孔屓诵乃榈碾娪埃渑泻头此嫉牧Χ戎畯?,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啟示,是一面反映生活本身的鏡子,直指人性最深處的脆弱與傷痛。就好像影片中的那句臺詞:“‘啪嚓一聲,是重要的東西消失的聲音?!蓖搅粝麦@愕、恐懼和痛心給觀眾。只是消失的恐怕不僅僅是對于影片中人物來說的至愛親人,還有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最為珍貴的“愛與善意”。本文意圖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外因和內(nèi)因兩個方面,對影片中兩位青少年的犯罪心理展開分析,剖析造成人物傷痛的原因,探究影片中人物悲劇性命運的根源所在,并為避免悲劇再度重演提供一些借鑒。
一、犯罪心理外因分析
(一)失敗的母親——殘缺的自私之愛?!澳赣H”這一偉大的角色是“愛”與“美”的代名詞,然而只要是母親就一定稱職嗎?影片中母親的戲份并不多,但顯然本片對兩位犯罪少年的母親給予了極大力度的批判,顯現(xiàn)了母親角色的失當,以及家庭教育的失敗所造成的惡劣影響?!拔夷赣H是前途無量的電機學者,他和最糟糕的凡人結(jié)婚,生下了我這個孩子。我母親為了當好媽媽,犧牲了學者的燦爛未來。但是她不久就后悔了……”這是渡邊俢哉的告白,他的母親自視甚高,她不安于家庭生活的現(xiàn)狀而心有不甘,她打罵孩子來發(fā)泄情緒,神經(jīng)質(zhì)地反復無常,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強迫孩子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愿景并冠上一切都是為孩子前途考慮的美名,以此來掩蓋實則自私的本心,讓孩子誤以為她很重視自己,因此對她既依戀又同情。
然而這位把自己在孩子面前展現(xiàn)得如此偉大的母親,口口聲聲說著很愛孩子的母親,卻為了追求自己更好的生活絲毫不顧及孩子的感受,占有著孩子對她的依戀之愛,頭也不回一走了之,讓孩子來為她所謂的之前不夠完美的人生選擇買單。一旦離開原來的家庭后就不再關心,以帶有謊言性和誤導性的愛給孩子留下了母親“很愛他”的錯覺?!澳闵砩狭糁鴭寢尩难?,你繼承了媽媽的才能?!彼煤⒆訉λ耐樾暮鸵缿俑?,讓孩子相信她還愛著他,她塑造了一個優(yōu)秀的自己的幻象來讓孩子迷戀與崇拜,導致孩子產(chǎn)生了過分粘滯于她的熱烈情感。她沒有給予俢哉成長中需要的關愛,沒有盡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卻利用“母愛”欺騙著孩子的純真心靈,自私地掠奪了孩子的感情,設下了母愛的騙局。她的所作所為是導致日后渡邊俢哉心態(tài)扭曲與失常的重大原因,直到最后俢哉仍堅定地相信母親是最完美的,是愛自己的,使他在愛的錯覺中不能對自己犯下的罪惡有所反省和認識。這位母親可以說是俢哉情感缺失、心態(tài)失常的始作俑者。
下村直樹的母親很愛孩子,在生活上她顯得精致而有條理,把孩子照顧得井井有條,相對而言這個家庭物質(zhì)條件是很不錯的。然而她的愛也令人啞然。在她眼中,直樹是一個完美的好孩子,即使犯了錯誤也是別人導致的,把責任推卸得一干二凈。她只顧著自己的孩子,他人的生與死、對與錯、是與非都漠不關心、毫不在意,儼然是一個失去了正確道德價值觀的人,是一個只知道包庇著自己孩子的自私冷漠的人。她毫無原則地肯定自己孩子的一切,沒有對其進行正確的指引和教導,導致孩子無法從她這里獲得對于自身正確的認知。當直樹遇到心理危機時,由于他無法從母親這里得到任何指引和幫助,他是無力的、迷茫的、無助的,盡管他意識到自己錯了,但是他也知道母親依然不會否定他,告訴他“你錯了”,因此他憎恨母親,選擇回避與母親的任何接觸。他苦于無處排解,在內(nèi)心的極度恐懼和喪失了是非判斷的迷茫中把自己折磨得瘋瘋癲癲。
影片最后,兩個少年隨著事件的推進都誤殺了自己的母親,這一安排似乎也隱喻著兩位母親才是一切罪惡的真正根源。她們在孩子的內(nèi)心種下了陰影和缺失,惡念的種子在原本純潔的心靈土壤內(nèi)生根發(fā)芽,隨后被毫不負責地拋向了社會,埋下了一切悲劇的禍根。影片對兩位母親的結(jié)局安排具有極大的震撼力和警示力,值得人們深切反思和體悟。
(二)推波助瀾的群體——惡意的巨網(wǎng)。如果說森口老師復仇的目標能很明確地鎖定住個別的人,具有一定的針對性,那么面對整個群體性的為惡,即使冷靜理性如森口也顯得頗為無力。是的,直樹和俢哉是殺害女孩的直接兇手,但是他們所生存的整個社會群體沒少為其犯罪推波助瀾,這些間接的兇手們在潛移默化中加劇了兩人心理上的惡變,可以說罪犯所在的班級成為了這次惡舉的得力“幫兇”。
榮格在他的原型說中提到人格中存在從眾求同的心理原型,即“人格面具”,指一個人外在性格或外在態(tài)度是個體在環(huán)境影響下與人交往時所帶的面具、扮演的角色,可以與真正人格不一致,它讓人克己相容,與社會或他人協(xié)調(diào)好關系,使群體能夠存在下去,它的存在雖必不可少,但也可以使人個性泯滅,盲目順從或盲目自信。[1]49影片中學生群體的從眾心理有很明顯的表現(xiàn):通過積分比賽的游戲形式霸凌同學,不參加的人就要接受群體的懲罰;每個人都積極地為送給直樹的“鼓勵賀卡”貢獻自己的力量。從眾心理更加劇了對于善和良知的麻木,學生們在漠視與嬉戲的態(tài)度中享受著群體的歸屬感。無知、虛偽和冷酷使他們通過踐踏他人的尊嚴與生命來證明自身的存在感,在惡趣味中尋找欺凌的快感。有趣的是,當俢哉割破手指用帶著病毒的血來威脅他們的時候,他們驚恐地尖叫逃跑,一反平時戲謔的常態(tài)??梢娫趯Υ松妥约荷厝徊煌膽B(tài)度中暴露出學生群體無比自私的人性。
此外,從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來看,媒體對露娜希事件過分渲染和關注,而對天才少年發(fā)明的冷落也對俢哉價值觀由善轉(zhuǎn)向惡起到了負面的作用。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華生認為,人類的行為都是后天習得的,環(huán)境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無論是正常行為還是病態(tài)的行為,都是經(jīng)過學習而獲得的,也可以通過學習而更改、增加或消除。[1]39媒體這種抑善揚惡的行為無疑是在向年幼的俢哉宣布社會群體所青睞的價值觀,扼殺了孩子渴望走正道去獲得成功的思想。這種社會整體價值觀的迷失比個人犯罪更為可怕,仿佛是一張無形的惡的巨網(wǎng)籠罩在人們生存的上空,所有的人都被籠罩在惡意的迷霧中,殘存的良知也被扼殺干凈。這種病態(tài)的環(huán)境刺激了少年對于整個群體的仇恨,其實在這場事件中的兩名罪犯學生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正是這個病態(tài)的社會群體成為犯罪的隱形推手,推波助瀾地加劇了悲劇的發(fā)生。
二、犯罪心理內(nèi)因分析
(一)需求的缺失——無比脆弱的強大。從人物自身的角度來看也大有原因可尋。人本主義心理學研究者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個層次。其中愛、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人所獨有的高級需要,可產(chǎn)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后,發(fā)自內(nèi)心的渴求發(fā)展和實現(xiàn)自身潛能的需要。[1]61從兩名青少年犯罪者來看,俢哉聰明有天分,但缺乏母愛和家庭的關愛,當通過發(fā)明創(chuàng)造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想破滅時,他在愛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上得不到滿足,導致心理失衡,因此想通過殺人獲得關注,實現(xiàn)自己對于愛和被認可的愿望,填補內(nèi)在需求。俢哉在誤導性和欺騙性的母愛之下嚴重缺乏安全感,顯得外強中干,外表越是自負與狂妄,內(nèi)在越是敏感與脆弱,這些都是因為缺乏正當?shù)年P愛和指引。
直樹能力不強因而自卑膽怯,對他而言,母親的溺愛與無原則的肯定同在學校遭受冷落和處處不如意的現(xiàn)實形成反差。他一方面渴望在校園環(huán)境中獲得大家的尊重與認可;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正確的指引來提升能力。然而在這樣冷酷虛偽的校園環(huán)境里,他是不可能得到尊重與肯定的,母親被自私的愛所蒙蔽的雙眼也看不到他的需求。在這種嚴重的失衡之下,俢哉又以惡言滅掉了他僅存的對于尊重的需求,這無疑點燃了他的犯罪惡念,直樹只能通過殺害比他更弱的弱者——老師的小女兒來確立自身的強大,其實正是借此來發(fā)泄內(nèi)心無比的自卑與仇恨的惡意。
(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失敗——困于自我中心的狹隘格局?!皟?nèi)心軟弱者會欺負更弱的人,受害者只能選擇受忍耐或?qū)に绬??不,你們的世界并非如此狹隘,與其在這里受苦不如去別處避難吧?!边@是森口悠子在告白時所念的一段話。誠然,導致兩個孩子犯罪行為的外在因素有很多,但是犯罪主體方面的原因仍然是最具有決定性的,這就涉及到該如何面對“被傷害”這一課題。
善良的人們盡己所能不去傷害他人,但很難防止不被他人所傷害,如何面對并克服所受到的外界傷害,學會調(diào)整自身的心態(tài)也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的標志。直樹和俢哉,既是犯罪者也是受害者,然而他們過分放大了自己所受到的傷害,執(zhí)著于此并將其完全歸咎于外部的罪惡,給予自己墮落和走向邪惡的理由,由此也可看出他們在自我內(nèi)心凈化和心態(tài)調(diào)節(jié)上的失敗。正如榮格認為人格中具有“陰影”的部分,這是較黑暗的自我,處于人格的最里層。它具有許多不道德的、易于動情的、令人生厭的欲望活動,接近于動物性的本能,類似于弗洛伊德所說的本我,這是善與惡、創(chuàng)造與破壞性的源泉。又如認知心理學派認為,人在認知上擁有既定的“圖式”,如果“圖式”過于強大就具有頑固性和封閉性,傾向于“同化”而很難去“順應”。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就會表現(xiàn)出自我中心主義的思想和傾向,對外界可能產(chǎn)生錯誤的認知并會做出歪曲的反應。
直樹和俢哉對外界的人情世故已形成了自身的看法,他們擁有很深的既定圖式,由于受到傷害,放大了內(nèi)心的陰影部分,在過于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格局中看不到除自身痛苦之外的一切。森口悠子深諳兩個學生心理上的弱點,因而“森口的復仇旨在摧毀少年們引以為傲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讓他們看到自身的缺陷并由此被毀滅,將他們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摧毀掉?!盵2]無論是宣稱加入艾滋病毒到牛奶中,還是讓他們?nèi)ビH手殺害至親的人,都是拿捏住了他們?nèi)诵缘娜觞c,更是為了要讓他們感受到切身的恐懼、痛楚和羞辱,讓他們到良知和靈魂的最深處去反省自身的罪惡。這也是森口老師一定要堅持復仇到底的理由,因為沒有切身的痛他們永遠也無法真正反省自身的無知冷血、狂妄自大,以及隨意踐踏和漠視他人生命的惡毒。他們可以在殺害了一條無辜的生命之后仍能夠若無其事并毫無罪惡感地活著,甚至還要繼續(xù)作惡。他們根本無法體會到生命的可貴,以及對他人生命應當懷有的敬畏與尊重。這也使得這場復仇具有了教育的價值與意義,雖然殘酷,但罪惡受到了嚴厲懲罰,正如森口老師抓起崩潰的俢哉的頭發(fā)時堅定地說:“今天開始是你重生的第一步?!边@未嘗不是一種新生。
三、結(jié)語
“愛”的缺失可以說是本片留給觀眾最深的體會,社會、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犯罪都有著難以推諉的責任。老師與學生互不信任、同學之間互不友愛、父母與孩子關系不和諧,最可悲的是沒有一個人在為改善這種情況而努力,直到悲劇發(fā)生了才想到用更極端的方法去解決,而不是提前覺察問題及時制止,進行正確的引導,將罪惡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
“馬斯洛說:‘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存在于外界中的真、善、美。同樣,如果我們自己具有統(tǒng)一和諧的心理狀態(tài),那我們就比較容易覺察到世界的統(tǒng)一性。反過來,‘世界愈諧和、美好、公正,它也越能使人變得如此;當我們在外界發(fā)現(xiàn)了最高價值時,我們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心中產(chǎn)生或加強這些價值?!盵1]64
愛是照進人生命的陽光,愛的能量也一定是流動的、相互的,也許一個人生存的環(huán)境中缺乏愛意,但永遠都不要放棄去搜尋愛和保留自身去愛人的能力。藝術的目的也正是如此,教人們看到人自身的不足與局限,提醒著人們對善與光明不懈地追求和向往,敬畏生命并始終保持內(nèi)在人格的健康、和諧與完整,這也是電影《告白》所帶來的深刻啟示。
參考文獻:
[1]秦俊香.影視創(chuàng)作心理[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4.
[2]高凡丁.瘋狂,壓抑與毀滅——解析電影《告白》中的人物形象[J].電影評介,2016,(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