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梅
粘蟲是遠距離遷飛性害蟲,在我市一年發(fā)生兩代,由于其食性雜,危害作物普遍,已成為我市主要害蟲之一。2012年8月14日統(tǒng)計,全國粘蟲發(fā)生面積近5000萬畝,遼寧省農作物受災面積超過200萬畝,凌海市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2萬畝,蟲口密度超過大發(fā)生指標,危害程度近十年最重。
1、粘蟲的發(fā)生規(guī)律
粘蟲:【Mythimnaseparata(Walker)】又稱東方粘蟲、行軍蟲、夜盜蟲、剃枝蟲、五彩蟲、麥蠶等,屬鱗翅目,夜蛾科。在我國除新疆未見報道外,遍布各地。寄主于麥、稻、粟、玉米等禾谷類糧食作物及棉花、豆類、花生、蔬菜等16科104種以上植物。
1.1為害癥狀
幼蟲咬食葉片,1~2齡幼蟲僅食葉肉形成小孔,3齡后才形成不規(guī)則的缺刻,5~6齡達暴食期,嚴重時將葉片吃光形成光稈,造成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當一塊田禾谷類被吃光后,幼蟲常成群遷到另一塊田為害,故又名"行軍蟲"。一般地勢低、玉米植株高矮不齊、雜草叢生的田塊受害重。
1.2形態(tài)特征:
成蟲:淡褐色或黃褐色,體長16~20毫米,雄蛾顏色較深。前翅近前緣中部有兩個淡黃色圓斑,翅中央有1個小白點,其兩側各有1個小黑點,自頂角至后緣有1條黑色斜紋。前足脛節(jié)側面光滑無刺。
卵:饅頭形,直徑0.5毫米。初產時白色,漸變黃色,孵化時黑色。卵粒常排列成2~4行或重疊堆積成塊,每個卵塊一般有幾十粒至百余粒卵。
幼蟲:共6齡,老熟幼蟲體長35-40毫米。體色隨齡期和蟲口密度而變化較大,從淡綠色到黑褐色。頭部有“八”字形黑紋,體背有5條不同顏色的縱線,腹部整個氣門孔黑色而具光澤。
粘蟲幼蟲
蛹:棕褐色,長約20毫米。腹部背面第五至七節(jié)后緣各有1列齒狀點刻,尾端有刺6根,中央2根較長。
1.3發(fā)生規(guī)律
粘蟲是一種遠距離遷飛性害蟲,每年夏季由南方省份遷入我市,因此具有偶發(fā)性和爆發(fā)性的特點。凌海地區(qū)每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二代粘蟲危害玉米等農作物,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三代粘蟲危害玉米等農作物。
粘蟲屬遷飛性害蟲,成蟲需取食花蜜補充營養(yǎng),產卵于枯葉或葉尖或嫩葉,心葉皺縫間,常使葉片成縱卷。幼蟲共6齡,初孵幼蟲行走如尺蠖,有群集性,1、2齡幼蟲多在植株基部葉背或分孽葉背光處為害,3齡后食量大增,5~6齡進入暴食階段,其食量占整個幼蟲期90%左右。3齡后的幼蟲有假死性,受驚動迅速卷縮墜地,晴天潛伏在根處土縫中,傍晚后或陰天爬到植株上為害,老熟幼蟲入土化蛹。該蟲適宜溫度為10~25℃,相對濕度為85%,氣溫低于15℃或高于25℃,產卵明顯減少,氣溫高于35℃即不能產卵,天敵主要有步行甲、蛙類,鳥類、寄生蜂、寄生蠅等。
2、防控技術
2.1誘殺成蟲
2.1.1殺蟲燈誘殺是利用害蟲趨光性進行誘殺的病蟲防治器械。
2.1.2性誘劑誘捕器誘殺。性誘劑誘捕器利用不同害蟲對性誘劑的趨向性,配以專用誘芯,利用特制誘捕器誘殺害蟲,具有經濟高效、安全、無公害等特點。
2.1.3糖酒醋液誘殺??捎?.5份紅糖,2份食用醋,0.5份白酒,1份水加少許敵百蟲或其他農藥攪勻后,盛于盆內,置于距地面1米左右的田間,約500米左右設1個點,每5天更換1次藥液,毒殺成蟲。
2.1.4楊樹枝把誘殺。取50~70厘米長的帶葉楊樹枝條,每10~15根捆成1把,在成蟲羽化期插在田里,楊樹枝把要高出作物5厘米,每667m2插10~15把。在每天早晨日出之前,用塑料袋或其他網袋套住楊樹枝把,然后拍打使成蟲進入口袋后集中殺死。楊樹枝把以2~3天后萎蔫并散發(fā)出氣味的誘殺效果較好,每7~10天更換1次楊樹枝把。
2.2誘殺卵
利用成蟲多在禾谷類作物葉上產卵習性,在田間插谷草把、稻草把,每667m2插60~100個,每5天更換新草把,把換下的草把集中燒毀。誘卵捕殺,壓低蟲口密度。
2.3藥劑防治幼蟲
2.3.1防治指標
二代:密植作物(小麥):蟲口密度達10頭/m2,高桿作物(玉米):蟲口密度百株達30頭。
三代:密植作物(水稻):蟲口密度達15頭/m2,高桿作物(玉米):蟲口密度百株達50頭。
達到防治指標及時進行防治。
2.3.2防治適期
防治適期掌握在幼蟲3齡前。
2.3.3藥劑防治方法
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藥劑進行防治,可選用200克/升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15克/畝,兌水30公斤莖葉噴霧(玉米);25克/升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2~20克/畝(小麥),或2.5%高效氯氰菊酯水乳劑16~20克/畝(玉米),對水25~3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也可選用蘇云金桿菌、球孢白僵菌生物制劑防治。
施藥操作時,要注意避開晴熱中午的高溫時段和大風天氣,預計1小時內有降雨請勿施藥,同時,注意用藥安全,避免人畜中毒事故發(fā)生。
(作者單位:121200遼寧省凌海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