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勝權 王人彥 張玉良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中醫(yī)骨傷科醫(yī)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脛骨中下段由于其解剖特點,肢體末端血運較差,周圍軟組織較少,血供不如有較多肌肉包繞的骨骼豐富,傷后易造成局部血運障礙,骨折后易發(fā)生不愈合、感染等情況。筆者采用海馬補骨湯對38例脛骨中下段骨折不愈合進行治療,收效良好。報道如下。
選取2010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脛骨中下段骨折術后不愈合患者共7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中男29例,女9例;年齡38~69歲,平均54.65歲;左側17例,右側21例;術后9~15個月,平均11.86個月。觀察組中男26例,女12例;年齡34~65歲,平均55.18歲;左側15例,右側23例;術后9~17個月,平均12.13個月。兩組患者各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對骨折端行自體髂骨植骨術,圍手術期常規(guī)治療。
2.2 觀察組:服自擬海馬補骨湯,方劑組成:海馬、炒白芍、狗脊、炒黨參、杜仲、懷山藥各15g,骨碎補、熟地、炒白術各12g,當歸、炒地鱉蟲、煅自然銅各9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分服,連續(xù)治療4周。
3.1 療效標準[1]:治愈:骨折愈合,畸形矯正,對線對位良好,達到功能復位的要求,局部腫脹疼痛消失,活動功能基本正常。好轉:骨折接近愈合,骨折線模糊,有較多連續(xù)性骨痂形成,對線對位欠佳,但接近功能復位要求。局部腫脹、疼痛及活動功能改善。未愈:骨折未愈合,畸形未矯正,局部腫脹、疼痛較明顯,活動功能障礙嚴重。
3.2 兩組療效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3.3 兩組達到骨折臨床愈合標準及骨性愈合標準時間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詳見表2。
3.4 兩組治療總費用、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見表3。
表2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周)
表3 兩組治療總費用、住院時間及滿意度比較
骨折不愈合為骨折的常見并發(fā)癥,由多種因素所導致,如全身營養(yǎng)不良、損傷程度嚴重、手術操作不當、感染等。目前臨床上西醫(yī)對于骨折不愈合,多以手術植骨為主,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費用高、患者痛苦等問題,特別是讓患者再次接受手術,大部分患者都有明顯的抗拒心理[2]。骨折不愈合的病機為腎虛髓虧,腎主骨生髓,腎精不足,不能充養(yǎng)骨髓,從而導致骨髓空虛,骨髓空虛,就會導致骨的強度降低,關節(jié)運動能力下降,骨的自愈能力下降[2]。因此,筆者以補腎益精,續(xù)筋接骨為主要治法,采用海馬補骨湯治療,方中海馬性溫、味甘,入肝、腎經(jīng),有補肝益腎、調氣活血、舒筋活絡等功用;炒地鱉蟲、煅自然銅續(xù)筋接骨;杜仲、狗脊、懷山藥補肝益腎、生精填髓;熟地補血養(yǎng)陰、填精益髓;骨碎補補腎強骨;炒黨參、炒白芍、炒白術補氣養(yǎng)血;當歸補血和血;甘草調合藥性。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壯骨、益精填髓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