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雪婷,程仁寨
(1.煙臺南山學院, 山東 煙臺 265700;2.山東南山鋁業(yè)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 煙臺 265700)
7020鋁合金固溶處理是為了使Zn、Mg和Cu等元素溶入鋁基體中[1],獲得較大的過飽和度,從而有利于合金的時效強化過程。影響固溶處理的兩個重要參數(shù)為固溶溫度和固溶時間。提高固溶溫度能夠促使更多的初生相溶解,但易導致晶界熔化、晶粒異常長大等危害;降低固溶溫度將削弱固溶效果,從而降低時效強化。固溶處理可為后續(xù)時效處理打下較好的基礎,促進時效合金形成細小彌散的析出相[2,3],從而獲得較好的強化效果。目前,對于7xxx系鋁合金熱處理的研究多在淬火和時效處理,研究不同淬火處理和時效制度對合金組織和性能的影響。
實驗所用材料為應用于軌道列車車體7020鋁合金擠壓型材12 mm厚肋板,型材截面見圖1,在型材不同位置取樣,制成標準試驗樣本。試樣在HXSG2-1200箱式電阻爐進行固溶處理,固溶工藝見表1。
表1 固溶工藝實驗方案
按照GB/T3246.1-2000對制備試樣,采用Leica DMI3000金相顯微鏡、Sirion200掃描電鏡、TECNAIG220型透射電鏡進行觀察合金的顯微組織結構,第二相大小、形貌和分布,同時觀察合金再結晶晶界形貌等。按照GB/T 4340.1-2009《金屬材料維氏硬度試驗》進行硬度測試,采用310HVS-5型維氏硬度計,每個樣品取5個點并求平均值。
圖1 鋁合金型材截面
隨著固溶溫度升高,合金組織中晶界較為明顯,消除了枝晶偏析,合金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再結晶,經450℃固溶處理后,晶?;颈3掷w維狀;晶內有彌散分布的新相產生。固溶溫度升高后,合金發(fā)生再結晶程度提高,部分再結晶組織的晶粒,由云片狀向轉變?yōu)榈容S狀,晶界更加明顯;經470℃固溶處理后,長條狀晶粒較少,等軸晶明顯增多,呈現(xiàn)典型再結晶特征;當固溶溫度大于480℃時,高溫下二次相可以充分溶解在鋁基體中,在水淬后形成過飽和的固溶體觀察到大量等軸晶粒,表明合金發(fā)生了充分再結晶;繼續(xù)升高固溶溫度至490℃,鋁基體中可溶析出相粒子溶解更充分,合金在高溫固溶時基本都發(fā)生了完全再結晶,形成了等軸特征的再結晶晶粒,但組織上出現(xiàn)少量的球形孔洞,表明實驗合金開始過燒。再結晶晶粒長大,有大量析出相聚集在一起。
圖2為合金經不同雙級固溶處理后的SEM像。經雙級固溶后,顯微組織變化不大,細小的析出相粒子基本都固溶到鋁基體中,只剩下粗大的難溶的析出相粒子。合金組織主要由η(MgZn2)、S(Al2CuMg)相、含F(xiàn)e雜質相和鋁基體組成。在較低溫度,易溶相η(MgZn2)開始溶解,隨著固溶溫度提高,難溶相S(Al2CuMg)相逐漸減少,含F(xiàn)e雜質相幾乎不變。當固溶溫度升至480℃時,η(MgZn2)相完全溶入鋁基體,S(Al2CuMg)相數(shù)量明顯減少,也沒有出現(xiàn)過燒組織。這說明7020鋁合金的固溶溫度范圍較寬。固溶過程中溶解的主要是含Mg和Zn的相,白色相主要為含F(xiàn)e、Si、Mn、Zn的難熔雜質相,在固溶過程中保留下來。
雙級固溶可以在提高溶質原子固溶程度的同時降低再結晶程度。較低的第一級固溶溫度可以使合金中的易溶相溶入基體,同時合金僅發(fā)生回復,消耗了再結晶驅動力,溶入基體的溶質原子對晶界的運動有一定的阻礙作用,也會抑制在較高溫度第二級固溶發(fā)生再結晶。
此外,溶質原子會提高合金的固相線溫度,從而提高合金的過燒溫度,可以使第二級固溶在較高溫度進行而不發(fā)生過燒。
圖2 不同雙級固溶溫度下合金的SEM像
圖3 為不同固溶處理后,隨著單級固溶溫度的升高,合金的顯微硬度值先升高再降低,當固溶溫度達到470℃時,合金的顯微硬度升至最高,為191 HV1。繼續(xù)升高固溶溫度,合金的顯微硬度呈下降趨勢。雙級固溶處理后,合金平均顯微硬度明顯單級固溶,均高于191 HV1,合金經(450℃,0.5 h)+(480℃,0.5 h)雙級固溶處理后,硬度達到最大值,為204HV1,可見,第二級固溶溫度對合金的硬度影響較大。
圖3 不同固溶工藝處理后合金的顯微硬度
(1)隨著固溶溫度升高,合金組織中晶界較為明顯,二次相可以充分溶解在鋁基體中,合金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再結晶,并開始出現(xiàn)過燒現(xiàn)象,而雙級固溶處理可有效抑制合金再結晶,不發(fā)生過燒。
(2)隨著單級固溶溫度的升高,合金的顯微硬度值先升高再降低,合金的顯微硬度最高為191 HV1。雙級固溶處理后,合金平均顯微硬度明顯單級固溶,雙級固溶工藝為(450℃,0.5 h)+(480℃,0.5 h),對再結晶抑制效果最佳,顯微硬度最高為204 H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