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學聲
這個故事發(fā)生在20世紀初,
那是初冬時節(jié)的一個下午。
沈陽市東關模范學校正上課,
師生們聊得別提多么熱乎。
這一堂上的本是修身課,
他們正在談論理想和抱負。
講臺上,上課的本是他們學校的魏校長,
講臺下,有一群少年濟濟一堂坐滿了屋。
這些學生年齡都在十二三歲,
他們一個個朝氣蓬勃精神足。
魏校長說:“同學們,有一個問題我想問一問,
希望大家踴躍回答說清楚?!?/p>
這時候班長站起身來行了個禮,
說:“校長您盡管問,我們一定如實回答不含糊?!?/p>
“好!同學請坐!我的問題不復雜,
請大家告訴我因為什么而讀書?”
魏校長話音剛落地,
嚯!同學們紛紛地表達思想和感悟。
這個說:“我讀書為了明事理,
長大后才能行為做事不糊涂。”
那個說:“我讀書為了考功名,
當官比當個平頭百姓可要舒服?!?/p>
這個說:“我讀書是為了吃飯,
有才干謀一個好的差事有收入?!?/p>
那個說:“我讀書為了掙錢發(fā)大財,
有知識做買賣就能夠精打細算收入支出都清楚。”
只有一個同學坐在那里沒講話,
他沉思不語表情顯得很嚴肅。
魏校長一看這位同學不說話,
他打了一個手勢讓大家發(fā)言先打住。
“哎,這位同學你因何不講話,
請問你為什么而讀書?”
這位同學趕忙站起了身,
同學們不由得都把他矚目。
只見他清秀的面龐大大的眼,
在那眉宇間透露出堅定和英武。
這位同學清晰地朗聲回答道: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白)“???”
魏校長聞聽此言為之一振,
就覺得心里頭涌起一股暖流有熱度。
“沒想到啊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子,
竟然有如此的胸懷和抱負!”
他睜大了眼睛來追問:
“你再說一遍,你為什么而讀書?”
這位同學聲音更加鏗鏘有力,
大聲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這位同學你說得好,
小小的年紀真讓我佩服。
你跟大家講一講,
你因何有如此的感悟和抱負?”
這位同學說:“校長,我的名字叫周恩來,
出生在淮安屬于江蘇。
我離開家鄉(xiāng)到沈陽,
是來投奔我的伯父。
剛來到沈陽一下火車,
伯父就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把我來囑咐。
說那是外國租界地,
千千萬萬可別涉足。
如果在那里面惹出麻煩來,
有理也沒處去申訴。
我問伯父這是為什么?
伯父他一個勁兒地搖頭嘆氣止不住。
他就跟我說了四個字,
(白)‘中華不振!
他的語氣中飽含著無可奈何有苦處。
打那以后我很疑惑,
租借地為何這么特殊?
明明是咱中國領土,
為什么外國人可以任意來居住?
里面到底什么樣?
中國人怎么還不能隨便來出入?
上個星期天風和日麗天氣好,
背著大伯我到租界地去看清楚。
進了租界,但只見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
里面的人都是大鼻子、黃頭發(fā)來白皮膚。
街上倒有中國巡警,
他們拿著警棍耀武揚威派頭足。
見了洋人點頭哈腰又立正,
見了國人連訓帶斥亂咋呼。
有個婦女她丈夫被洋人的汽車給軋死,
實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來做主。
哪知道中國巡警不但不把肇事的洋人來懲處,
反倒訓斥她,說她丈夫不該擋了洋人的路。
圍觀的中國人直氣得一個一個的緊攥拳,
可是在租界里,只能是不敢言來光敢怒。
通過這次進租界,
對‘中華不振這四個字的含義我有了領悟。
中國人要想不被帝國主義來欺凌,
必須走中華崛起的復興路。
同學們讀書有了才干,
我們就要做救國救民的頂梁柱。
咱們中華民族要崛起,
中國人決不能再受帝國主義來欺負。
我們要做頂天立地的中國人,
為振興中華哪怕是赴湯蹈火不含糊。
這就是今天我的回答,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一番話,
同學們不住地點頭都佩服。
魏校長帶頭來喝彩:
“好一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周生少年有壯志,
堪當大任有前途。”
霎時間,教室里掌聲四下起,
群情振奮在歡呼。
這就是少年壯志書一段,
周恩來胸懷大志有抱負。
現(xiàn)如今中國進入了新時代,
走上了中華復興路。
讓我們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
團結拼搏都把干勁來鼓足。
為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
在追夢路上邁闊步!
點評:
趙學聲先生是優(yōu)秀的曲藝作家,作品頗豐。除了山東快書、山東大鼓、山東琴書等山東特色的曲藝形式外,他還用心學習,嘗試創(chuàng)作相聲、單弦等,這種求索精神是我們廣大曲藝工作者應該具備的。他的作品在嚴格遵循曲藝藝術特性的基礎上,更有一股干凈蓬勃的味道,這大約與他長期奮戰(zhàn)在公安戰(zhàn)線分不開,《少年壯志》就很好地體現(xiàn)了他這種風格。
該作品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山東快書作品,非常適合青少年兒童演唱,極具教育意義。作品依托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名言展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催人上進的勵志故事。在點明“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主題后,作者再一次把我們帶回“中華不振”的年代,描述了租界內洋人的趾高氣揚和華人的悲涼處境,用寫實的內容進一步夯實了主題,表現(xiàn)出周總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積極意義是“我們要做頂天立地的中國人,為振興中華哪怕是赴湯蹈火不含糊”。其教育意義極為突出。
白璧微瑕,這個作品還有提升的空間。作品中用“四字咬尾句”偏多了一些,我個人認為盡量去用“三字咬尾句”比較適合,而且更能朗朗上口,“四字咬尾句”偶爾出現(xiàn),能有畫龍點睛之功效,但連續(xù)出現(xiàn),作品稍顯松散,青少年兒童表演時可能不易把握。
(點評人:中國曲協(xié)山東快書藝委會秘書長 陰軍)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