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北·含山
佛教自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二年)傳入中國后,其影響日漸擴大。我國民間的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花朝節(jié)、觀音會、浴佛節(jié)等節(jié)日以及素食、放生、朝山、赴廟會、吃臘八粥等風俗習慣,無不與佛教信仰有關(guān),另外,佛教與茶文化的關(guān)系也很密切。
唐朝以前的僧侶,最初是將茶葉和桔皮、桂花、生姜一同煮飲,謂之茶蘇。唐代禪宗大盛,寺院講究飲茶,大多在寺內(nèi)專設(shè)茶堂供眾僧辯論教義時品用。寺廟的法堂西北角均設(shè)置有茶鼓,以擊鼓為號召集眾僧飲茶。寺院僧職人員中設(shè)有茶頭,專司燒水煮茶和待客獻茶,另外還有各司其職的種茶僧、制茶僧、施茶僧(供應(yīng)過往行人茶水)。寺院內(nèi)供奉佛、菩薩、祖師的茶稱為奠茶,依據(jù)僧人受戒時間長短先后飲用的茶叫做戒臘茶,一般僧侶煮飲的茶稱為普茶。禪僧早起盥洗后,先飲茶,然后再禮佛。每日均要在佛前、祖前、靈前供奉茶湯,稱作為尊茶。僧侶們平時坐禪分為六個階段,每個階段焚香一支,每焚完一支香,寺院監(jiān)值都要打茶,“行茶四五匝”,以清心提神,消除長時間坐禪產(chǎn)生的疲勞和困頓。長此以往,我國僧人逐漸飲茶成風,與茶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據(jù)《新唐書·陸羽傳》里記載,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叛,陸羽(733-804年)離開故鄉(xiāng)湖北天門縣,到浙江湖州西南13公里的妙西鎮(zhèn)西南杼山的妙喜寺,與僧皎然“結(jié)成緇素忘年之交”,時年23歲。他遍訪了湖州及附近山水,考察茶山,親躬茶事,游覽寺觀,采茶品泉,用五六年時間進行調(diào)查研究,在30歲時寫成了世界第一部茶業(yè)專著《茶經(jīng)》。陸羽的《茶經(jīng)》是劃時代的,它標志了中國茶文化的誕生,歷史也把湖州推上了中國茶文化發(fā)源地的位置。
陸羽說:“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他在《茶經(jīng)》中記述了三個與飲茶有關(guān)的佛教信徒,分別是《晉書》中的單道開,《續(xù)名僧傳》中的釋法瑤和《宋錄》中的曇濟道人。文中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從而使我們知道佛教徒飲茶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代?!稌x書·藝術(shù)傳》是這樣記載的,敦煌人單道開生活在東晉穆帝時期,永和二年(346年)住在后趙都城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他在昭德寺內(nèi)坐禪修行,晝夜不臥,不避寒暑,誦經(jīng)四十余萬言,除了吃一定的食物和藥物外,“時復飲茶蘇一二升而已”。雖然那時茶葉尚未單獨飲用,但已表明佛教徒飲茶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坐禪修行。《續(xù)名僧傳》中所說的釋法瑤乃北魏僧人,他曾到江南避難,住在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zhèn))的小山寺中,嚴持戒律直至暮年,長期過著素食的清苦生活,用膳時只飲茶。吳興在三國時已出產(chǎn)御荈(貢茶),可見那時已經(jīng)是茶葉產(chǎn)地?!端武洝分兴涊d的曇濟道人則是著名高僧,長期住在八公山東山寺,八公山鄰近壽州(今安徽淮南壽縣境內(nèi)),是古代名茶壽州黃芽的產(chǎn)地。南朝宋孝武帝的兩個兒子到東山寺去拜訪曇濟時喝了寺里的茶,大為贊賞,稱為甘露,這是我國寺院以茶敬客的最早記載。關(guān)于壽州黃芽,早在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中就有記述:“壽春之山(霍山曾隸屬壽州,故稱壽春之山)有黃芽焉,可煮而飲,久服得仙。”如今霍山黃芽仍是黃芽茶中的名品,與四川的蒙山黃芽齊名。
在唐代,飲茶是一種高雅文化,所以每次詩會也就是一次茶會,詩茶交融,詩韻茶情,可以算作是詩茶結(jié)緣了,文人名流的聚散使茶道也逐漸傳播開去。杼山是夏朝的巡狩之地,杼山出名,緣于“山有梁時妙喜寺,亦名妙喜山”,更緣于茶圣陸羽應(yīng)妙喜寺方丈皎然之邀而居此,考察長興顧渚山等地茶葉,與皎然一起品茶研茶。
唐宋以后禪宗得到迅速發(fā)展,強調(diào)坐禪,飲茶也就成為禪僧們不可或缺的生活大事,逐漸形成了一整套莊嚴肅穆的茶禮,成為了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北宋詩人林逋(967-1028年)又稱和靖先生,他通曉經(jīng)史百家,性喜恬淡,隱居杭州西湖,結(jié)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與高僧詩友相交,從而留下了“春煙寺院敲茶鼓,夕照樓臺卓酒旗”的詩句。
因為茶可提神,有助禪事,也由茶之德生發(fā)出了禪宗茶道。僧人開始種茶、制茶、飲茶并研制名茶,為中國茶葉生產(chǎn)的發(fā)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了功勞。陸羽之所以能寫成《茶經(jīng)》,除了得益于他長期生活在茶區(qū),最主要的還是得益于他的佛門經(jīng)歷,甚至可以說《茶經(jīng)》就是中國僧人種茶、制茶、烹茶、飲茶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中國茶道在寺院香火中熏過一番后,便有了三分佛氣,古代的多數(shù)名茶都與佛門有關(guān)。
唐朝人封演在他所著《封氏聞見記·飲茶》一書里說:“開元中(713-741年),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wù)于不寐,又不餐食,皆許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遂成風俗。”浙江余杭的名剎徑山寺始建于唐,位于余杭、臨安交界的天目山東北。徑山有五峰,群巒環(huán)繞,泉水清洌,林木蒼翠,寺周種茶。徑山茶湯色碧,香氣清雅,不同凡響,為朝廷貢品。南宋時,徑山寺是經(jīng)常舉辦茶會招待諸方僧侶和施主香客,并品賞鑒定各種茶葉優(yōu)劣,謂之斗茶。該寺僧人還發(fā)明了把幼嫩芽茶碾成粉末用開水沖泡,名曰點茶,從而完成了由煮茶到泡茶的改革。宋代日本僧人來寺掛單,逗留數(shù)載,后攜帶徑山茶籽及茶具歸國,茶遂傳入日本。
北宋禪門巨匠圓悟克勤(1063-1135年)俗姓駱,字無著,四川郫縣人,他先后弘法四川、湖北等地,晚年住持成都昭覺寺,去世后謚號為真覺禪師,他是“茶禪一味”的關(guān)鍵人物。明代初年,日本禪僧一休宗純渡海來華,深悟茶道中有禪法,并獲得克勤大師手書“茶禪一味”墨跡,一休宗純視為至寶,回國后住持京都大德寺,和日本茶道開山祖師村田珠光一起闡揚茶禪之道。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圓悟克勤給村田珠光寫了一幅字托人帶到日本,這張圓悟克勤的紙本行書長52.4厘米、寬43.9厘米,現(xiàn)藏于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也是現(xiàn)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禪僧墨跡。內(nèi)容述及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以至宋代分為各派的經(jīng)過,且說明了禪的精神需嚴格修行而達到淡泊意趣,自古以來被茶道佛家視為禪僧書跡之首。
名山出好茶,目前我國群星璀璨的名茶中,大部分是曾經(jīng)在名山古剎中種植的。例如我國第一座茶史陳列館所在地四川蒙頂山,唐代時便是一座梵宮禪院林立的茶山,至今尚存唐宋遺跡甘露寺、天蓋寺、永興寺、千佛寺等古剎,該地所產(chǎn)的蒙頂名茶,相傳是西晉時期甘露寺普慧法師所手植,唐宋時期一直被列為貢茶,史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譽。福建崇安所產(chǎn)的武夷巖茶最早也是武夷山僧人所制;北宋時江蘇東山水月庵僧尼于碧螺峰山石壁間采得野茶制成水月茶,后康熙南巡太湖時將此茶改名為碧螺春;明代隆慶年間皖南僧人所制的大方茶,至今仍為安徽綠茶中的珍品;浙江云和惠明寺所產(chǎn)的惠明茶,色澤碧綠光潤,飲之余香滿口,1915年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金質(zhì)獎?wù)?。另外,云南大理雞足山感通寺的感通茶、四川峨眉山的峨蕊綠茶、江西廬山東林寺的云霧茶、安徽休寧松蘿山禳福寺的松蘿茶、浙江定海普陀山的佛茶、浙江天臺山的羅漢茶、浙江杭州法鏡寺的香林茶、浙江樂清雁蕩山的毛峰……也都是僧眾辛勤勞動的結(jié)晶。俗話說“天下名山僧占多”,故好茶多與佛教有緣。
隨著各國佛教的交流,我國的茶文化也傳播到海外。據(jù)《漢書》《后漢書》《三國志·魏志》等諸多史籍記載,中國茶葉早在漢代就傳到了日本,隋唐以后,隨著中國佛教大規(guī)模傳入東瀛,寺院僧人的飲茶方式也隨之傳入日本。南宋時,日本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榮西(1141-1215年)兩度來華,先后參學于浙江天臺國清寺、寧波阿育王寺、天童寺和江西廬山的寺院,后他攜帶茶籽歸國栽培,并著有《興禪護國論》《吃茶養(yǎng)生記》等書,把飲茶與參禪、養(yǎng)生結(jié)合起來,被日本人尊為茶祖。
佛教寺院提倡飲茶,同時也主張農(nóng)禪并重的思想,因此許多名山大川中的寺院都種植茶樹,并采制茶葉。著名的青城山和峨眉山是僧人道士修行的絕佳之地,那里峰巒疊翠、霧雨蒙蒙的天然環(huán)境也是茶樹生長的理想之地,早在唐宋,蒙頂山、青城山、峨眉山就已盛產(chǎn)名茶,幾乎是與佛教、道教的興起和傳播同步發(fā)展的。史料記載,清代嘉慶年間名山的寺院有72座之多,寺院僧人分為種茶僧、薅茶僧、制茶僧、看茶僧,且各個寺院也有分工,其中靜居庵負責采茶、千佛寺負責茶園、智炬寺負責制茶、天蓋寺負責評茶,他們各司其職,管理井然有序,對茶葉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寺院僧人在長期種植和飲用茶葉的過程中,對栽培、焙制茶葉的技術(shù)也有所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