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碧疆
(廈門古龍食品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00)
醬油起源于中國,是一種具有獨特醬香的調味品。醬油中含有多肽、氨基質[1]。目前,我國的醬油生產工藝主要為低鹽固態(tài)發(fā)酵法和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法[2]。低鹽固態(tài)法釀造的醬油具有生產周期短、產量大等特點,占我國醬油產量的90%左右。高鹽稀態(tài)法釀造的醬油采用控溫發(fā)酵并在發(fā)酵過程中添加外源菌種,發(fā)酵周期一般為4~6個月,品質優(yōu)于低鹽固態(tài)發(fā)酵醬油,是釀造中、高品質醬油的發(fā)展趨勢[3]。然而,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法與傳統日曬夜露釀造法(6~12個月)相比縮短了周期,因此醬油的色澤、風味等仍存在一定差距[4]。傳統釀造過程中醬醪發(fā)酵采用高鹽稀態(tài)、日曬夜露和微生物復合發(fā)酵,醬油具有色澤紅褐、體態(tài)濃稠、醬香醇厚等特點[5]。本文對醬油日曬夜露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過程中的品質變化規(guī)律及其抗氧化特性進行了系統研究,以期為生產高品質醬油提供一定的理論和技術指導。
黃豆:福建北大荒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食用鹽:福建鹽業(yè)有限責任公司;2,2-聯苯基-1-苦基肼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鄰苯二甲醛(OPA)、9-芴甲氧羰基(FMOC)、氨基酸標準品、菲咯嗪:Sigma公司;磷酸氫二鈉、四硼酸鈉:Aladdin公司;乙腈、甲醇:Fisher Scientific公司;水楊酸、硫酸亞鐵: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米曲霉菌種:實驗室保藏。
PHS-25C pH計 上??祪x儀器有限公司;UV180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 瑞利公司;WYT-4糖度計 泉州中友光學儀器有限公司;MA45水分測定儀 美國OHAUS公司;1260高效液相色譜儀 美國Agilent公司;Kjeltec凱氏定氮儀 丹麥FOCC公司。
1.3.1 醬油的制作工藝
醬油生產工藝流程:黃豆→去雜→浸泡→蒸煮→冷卻、出鍋→加種曲和面粉→裝匾制曲→曲室培養(yǎng)→入陶缸日曬夜露發(fā)酵(發(fā)酵1年成熟,抽油沉淀殺菌即為成品)→發(fā)酵過程中抽油取樣于4 ℃冰箱貯藏待測→過濾(快速定性濾紙)→指標檢測。
1.3.2 基本理化指標的測定
pH:每次測定前采用標準液(pH 4.01~7.00)校準,3次讀數取平均值。
色率:參考孫宇霞和李丹等的方法[6,7],使用最小二乘方回歸法得到標準方程:y=0.2672x-0.0493(R2=0.9994),式中:y為色率,x為吸光值A0。樣品測定時將醬油原液稀釋到一定倍數k,用分光光度計,以蒸餾水作為空白,測定樣品在520 nm波長下的吸光度A0,將A0值乘以稀釋倍數k后帶入上式得色率。
色深物質含量:參考李瑩等[8]的方法,將醬油稀釋至一定倍數,測定其在420 nm處的吸光值A420,將A420乘以稀釋倍數得色深物質。
紅色指數和黃色指數:參考鄭海燕和秦祖贈等的方法[9,10],將過濾后的醬油樣品稀釋10倍,分別在波長460,510,610 nm下測定吸光值A1、A2、A3,紅色指數由10×lg(A2/A3)表示,黃色指數由10×lg(A1/A3)表示。
鹽度:參考GB 18186-2000《釀造醬油》中氯化鈉的測定方法。
可溶性無鹽固形物:參考胡志芬等[11]的方法,采用糖度計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并減去氯化鈉含量,即為可溶性無鹽固形物含量。
總酸:參考ZB/X 66037-87《總酸測定法》測定。
氨基酸態(tài)氮:采用甲醛滴定法[12]。
1.3.3 游離氨基酸的測定
參考安捷倫HPLC氨基酸分析方法。具體步驟為:準確吸取500 μL醬油樣品于2 mL離心管中,加入等體積的10%三氯乙酸(TCA)震蕩均勻,水浴30 min后12000 g離心15 min,上清經0.22 μm濾膜過濾,樣品經過鄰苯二甲醛(OPA)和9-芴甲氧羰基(FMOC)在線衍生后供高效液相色譜分析。色譜條件:色譜柱條件:AdvanceBio-AAA(4.6 mm×100 mm),粒徑2.7 μm;流動相A:10 mmol/L磷酸氫二鈉和10 mmol/L四硼酸鈉,pH 8.2;流動相B:甲醇∶乙腈∶水為45∶45∶10;流速1.5 mL/min;柱溫40 ℃;檢測波長338,262 nm。脯氨酸檢測波長為262 nm,其他氨基酸檢測為338 nm。標準曲線的制作:將氨基酸混合標準品(2.5 mmol/L)用0.1 mol/L的HCl稀釋成0.1,0.5,1,2.5 mmol/L的混合標準溶液,經在線衍生后供高效液相色譜分析。
1.3.4 醬油產物分子質量分布的測定
醬油樣品分子量的測定參照GB/T 22729-2008《海洋魚低聚肽粉》中測定多肽分子量的方法。其中,標準樣品為:小清蛋白,11950 Da;多肽, 5618 Da;桿菌肽, 1423 Da; GGAT, 451 Da; 酪氨酸,181 Da。色譜條件:所用色譜柱為TSK gel G2000 SWXL (7.8 mm×300 mm);流動相為乙腈∶水∶三氟乙酸為45∶55∶0.1;進樣體積為10 μL;流速為0.5 mL/min;柱溫為30 ℃;檢測波長為220 nm。所得數據應用GPC Offline軟件進行分析,確定樣品分子質量分布范圍。
1.3.5 醬油樣品抗氧化的測定
DPPH自由基(DPPH·)清除率的測定:參照Intarasirisawat等[13]的方法并稍作修改,400 μL醬油稀釋樣品和400 μL 0.1 mmol/L DPPH溶液混勻后避光保存20 min,反應結束后5000 g離心10 min,吸取上清在517 nm處測定吸光度。其中,對照組以去離子水代替樣品,空白組用無水乙醇代替DPPH。EC50(mg/mL)表示DPPH·清除率為50%時所需要的樣品干燥物濃度。計算公式:DPPH·清除率(%)=[1-(A樣-A空)/A對]×100,式中:A樣為樣品組所測定的吸光度,A空為空白組所測定的吸光度,A對為對照組所測定的吸光度。
·OH清除能力的測定:參照Saidi等[14]的方法并適當修改,取200 μL樣品、200 μL 9 mmol/L FeSO4、200 μL 9 mmol/L水楊酸和200 μL 8.8 mmol/L H2O2,定容至2.0 mL后于37 ℃條件下反應10 min,測定波長為510 nm。IC50(mg/mL)表示清除50%的羥自由基所需的樣品干燥物濃度。計算公式為:·OH清除率(%)=[(A對-A樣)/A對]×100,式中:A樣為樣品的吸光值,A對為對照組的吸光值。
1.3.6 感官評定
參考馮杰等[15-17]的方法,感官評定由8名實驗室專業(yè)人士組成,分別從色澤、氣味、滋味和體態(tài)方面進行評分,評定過程為先觀色,再聞香,后品味,最終取8人評分結果的平均值為試驗結果,感官評定的項目權重和評分分值范圍見表1和表2。
表1 醬油感官評分項目的權重分配Table 1 Weight allocation of soy sauce sensory scoring items %
表2 醬油感官評定評分表Table 2 Soy sauce sensory evaluation scale
由GB 18186-2000《釀造醬油》可知,色澤、可溶性無鹽固形物、鹽度、氨基酸態(tài)氮等指標是評價醬油等級的重要指標。
醬油發(fā)酵過程中色澤指標變化情況見表3。
表3 醬油釀造過程中色澤指標變化情況Table 3 Changes of color indexes in soy sauce brewing process
注:表中均值上標不同字母表示均值差異(P<0.05)。
由表3可知,醬油的色率、色深物質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而不斷增加,紅色指數在發(fā)酵前3個月增加明顯,3個月后增加不顯著;黃色指數在發(fā)酵前5個月增加明顯,后期增加不明顯(P<0.05)。醬油蛋白質分解主要在第1個月,且醬油發(fā)酵過程被分解的還原糖、氨基酸、肽及蛋白質反應生成氨基糖,并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最終生成呈現棕紅色的類黑色素。
醬油發(fā)酵過程中理化指標變化情況見表4。
表4 醬油釀造過程中基本理化指標變化情況Table 4 Changes of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indexes in soy sauce brewing process
注:表中均值上標不同字母表示均值差異(P<0.05)。
隨著發(fā)酵時間從1~12個月,氨基酸態(tài)氮略微增加但不顯著(P<0.05),可能是醬油中蛋白質的分解主要發(fā)生在1個月內??偹崧晕⒃黾拥伙@著(P<0.05),發(fā)酵前5個月pH明顯降低后變慢(P<0.05),可能與日曬夜露為敞開式發(fā)酵,發(fā)酵過程中空氣中的野生型乳酸和酵母菌等耐鹽耐酸型菌落在發(fā)酵前期逐漸增多,產酸菌產酸有關。該醬油為日曬夜露式發(fā)酵,發(fā)酵過程中水分不斷蒸發(fā),并不斷補充食鹽水,故醬油的鹽度逐漸增加。在補鹽水過程中,鹽度增加,可溶性無鹽固形物略微降低[18]。
不同釀造階段醬油中的氨基酸含量變化情況見表5。
表5 發(fā)酵階段醬油中的游離氨基酸組成分析Table 5 Analysis of free amino acids in soy sauce during fermentation g/dL
續(xù) 表
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醬油中游離氨基酸的總量不斷上升,12月份的值最高,含量均在8 g/dL以上。該結果表明醬油中蛋白質的分解主要發(fā)生在1個月內,后期增加不顯著。同時,天冬氨酸、谷氨酸、絲氨酸、甘氨酸、蘇氨酸、丙氨酸、酪氨酸、纈氨酸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逐漸增加,組氨酸、精氨酸和賴氨酸則減少。為了進一步探討醬油的呈味性,對鮮味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甜味氨基酸(絲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蘇氨酸);苦味氨基酸(組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纈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異亮氨酸、亮氨酸)進行分類討論[19]。結果發(fā)現發(fā)酵1~12個月,鮮味氨基酸含量呈波動式上升,總增加20.45%,占總氨基酸的比例由16.00%增加至18.60%;甜味氨基酸含量呈上升趨勢,總增加16.00%,占總氨基酸的比例由21.21%增加至23.74%;而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3.98%,占總氨基酸的比例由48.72%降至45.14%,降低3.58%。此結果表明,在發(fā)酵過程中,醬油的滋味變好。
采用高效凝膠過濾法對不同釀造階段的醬油進行分子質量分布測定,并應用GPC Offline軟件進行分析。
表6 不同釀造階段醬油分子量分布Table 6 Molecular weight distribution of soy sauce at different brewing stages
結果顯示,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醬油多肽的變化不明顯,各月份醬油多肽小于1000 Da均大于95%。該結果表明日曬夜露釀造醬油過程中,大豆蛋白的分解可能主要集中在第1個月內,結果與氨基酸態(tài)氮、固形物、氨基酸含量變化一致。
DPPH可用來評價抗氧化物質的供氫能力,在517 nm處有特征吸收峰,可根據吸光度值來評價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圖1 不同釀造階段醬油的DPPH·清除率(A) 和·OH清除率(B)變化情況Fig.1 The DPPH·scavenging rate(A)and·OH scavenging rate(B)of soy sauce at different brewing stages
由圖1中A可知,日曬夜露高鹽稀態(tài)釀造醬油具有較強的DPPH·清除能力。隨著釀造時間的延長,醬油產品DPPH·清除率逐漸加強。DPPH·清除能力的EC50由1個月時的1.66 mg/mL降低至0.66 mg/mL。同時,·OH清除率研究表明隨著醬油釀造時間的延長,IC50下降明顯,由1個月的0.50 mg/mL降至12個月的0.20 mg/mL。該結果表明日曬夜露釀造的醬油具備較好的抗氧化性。
對不同發(fā)酵月份的醬油進行感官評分,評分結果見表7。
表7 醬油的感官評價特性Table 7 Sensory eval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y sauce
注:表中均值上標不同字母表示均值差異(P<0.05)。
結果表明,隨著發(fā)酵時間的延長,醬油體態(tài)愈濃厚,色澤鮮艷度及光澤度愈好,醬香及酯香愈濃,滋味鮮美,醇厚度愈好,評分結果同色值、色率、紅色指數、黃色指數及鮮、甜味氨基酸含量隨釀造時間延長總體上升趨勢相一致。
日曬夜露式高鹽稀態(tài)釀造醬油在發(fā)酵過程中,醬油的色率、色深物質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紅色指數在發(fā)酵前3個月增加明顯。在發(fā)酵前5個月,黃色指數明顯增加,且pH明顯降低(P<0.05)。氨基酸態(tài)氮及總酸略微增加但不顯著(P<0.05)。
日曬夜露高鹽稀態(tài)釀造醬油,對比發(fā)酵1個月的原油及發(fā)酵12個月的成熟原油,鮮味氨基酸含量增加20.45%,甜味氨基酸含量增加16.00%,苦味氨基酸含量降低3.98%,醬油滋味變好,與感官評價結果一致。
隨著發(fā)酵時間增加,日曬夜露高鹽稀態(tài)發(fā)酵法醬油DPPH·清除能力的EC50及·OH清除率的IC50降低明顯,體外抗氧化能力逐漸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