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銘蔚
[關鍵詞]學校適應;自尊;公正世界信念;榜樣作用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19)06-0071-02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不管是在本地成長的孩子,還是因父母工作原因,跟隨父母來到異地的兒童。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在在學校表現良好,哪怕是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課、學習,能夠適應學校最基本的生活。目前很多兒童都存在學校適應問題,他們或同伴關系不良、師生關系不好,或者是校園欺凌的發(fā)起者或受害者,最終導致學習成績不佳。那些本身性格軟弱內向或者反抗性較強的兒童,學校適應不良會對其未來人格發(fā)展產生負面影響。面對學校適應不良,作為家長,不能一味地指責孩子,這樣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導致問題激化。父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應從家庭教育人手,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和改善兒童的學校適應問題。
學校適應是學生社會化過程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格構建、思維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適應”一開始作為生物學概念是指生物為了生存在競爭過程中不斷適應環(huán)境而形成特定性狀的現象,適應是生物為了生存在遭遇壓力情況下發(fā)生的一定適應變化的行為。在心理學研究中,“適應”是一個雙向過程,是指在不斷變化的生活環(huán)境中,通過不斷地調節(jié)、改變自身來適應以及突破環(huán)境的變化或限制,與此同時對環(huán)境產生一定影響的過程。當環(huán)境指向學校的時候,即為學校適應。學校適應良好的兒童,能夠積極地融入班集體當中,擁有良好的同伴關系,暴力傾向和破壞傾向也較弱。而適應不良的兒童,容易走向兩個極端,即軟弱型和叛逆型。軟弱型兒童在遭遇同伴孤立時,本能地退縮,因此受到老師的忽略,在腹背受敵的狀態(tài)下,常引發(fā)嚴重的心理問題;叛逆型兒童在遭遇不公事件的情況下,會產生敵對情緒,在校園里進行各種與學習無關的事情,通常會欺凌他人,不服從老師管理。以上兩類兒童,都屬于適應不良的兒童。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因為適應不良導致的學習成績下降或者無心學習,家長們應及時給與關注,從兒童每天的表現以及與老師的溝通中,發(fā)現苗頭,對癥下藥,防微杜漸。小學階段的兒童思維發(fā)展還不是很成熟,三觀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家長在此時進行科學的家庭教育,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一、提升孩子的自尊水平
詹姆斯提出自尊是個體對于自己抱負所實現的程度的感受,認為成功與自尊是成正比的。我國學者辛自強則認為,自尊的高低影響了個體與社會建立的聯系的程度大小,也影響了個體對于社會規(guī)范的認識以及掌握能力。琚曉燕認為,在社會適應性的發(fā)展中,自尊有著關鍵影響。馬靜等人利用自尊問卷、初中生學校適應問卷等研究了自尊與學校適應之間的關系,得出自尊對于學校適應起到了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論。小學階段,孩子剛剛進入真正的學習環(huán)境,面臨學業(yè)壓力,如果在學業(yè)上頻頻受挫,得不到老師的表揚,也得不到同伴的重視,可能就會產生自卑心理,自信和自尊水平都會因此下降。對低自尊的兒童,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完成一些任務,例如努力做好某項家務活,并且培養(yǎng)他們的一技之長,例如學習書法或者繪畫,使兒童在內心認可自己,在學校的活動中有展示自己的機會,通過參加各項活動,獲得同伴的認可和老師的關注。家長要懂得另辟蹊徑,按照兒童自身發(fā)展特點為其量身制定培養(yǎng)計劃。當兒童自尊水平提高之后,會更好地融入集體;當兒童意識到自己是個被集體需要的人的時候,會激發(fā)其自尊和自信,也會推動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成績反過來又會增強兒童的自尊和自信。所以,家長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養(yǎng)和維護兒童的自尊,多給與表揚,即使在學業(yè)上并不出眾的兒童,也可以在學校中獲得高自尊,擁有良好的校園適應能力。長遠來看,人才的種類是多樣的,適應能力強的兒童,未來更易獲得全面的發(fā)展,更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潛力。
二、培養(yǎng)孩子的公正世界信念
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Lerner首次提出公正世界信念,其核心理念為:“在這個公正世界里,人們得其所應得,所得即應得”。Dalbert提出其三個功能:“公正世界信念使個體相信他人以平等相待,而自身不會成為未知災難的受害者;幫助個體形成直覺框架,以解釋生活事件;公正世界信念代表著個體對自身責任的約束”。周雅頌在研究中表明,具有公正世界信念的個體擁有較好的學校社會適應,會用更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挫折,也會向著目標更好地前進;在性別上,男生較女生而言有較低的公正世界信念,且外化問題更多,可能是由于社會對于男女角色定位的不同導致的,同時公正世界信念對于內、外化問題都具有顯著負相關,這與公正世界信念對學校適應的積極作用有關。很多有反社會行為的成年人,究其原因,往往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尤其是小學時期。小學四年級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期,思維的轉變會導致兒童形成嶄新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三觀會影響一個人的行事風格。如果一個兒童在學校里面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自認為不公正的待遇),遭到同伴的欺負、老師的冷落,叛逆型兒童就可能形成反社會的人格,懦弱型兒童可能就此消沉。兩種極端最終都會導致嚴重的學校適應不良。
所以,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經常詢問兒童在學校發(fā)生的事情,引導兒童主動講出每天最開心的三件事和最難過或者最氣憤的三件事,讓孩子說出自己的困惑和問題。一旦發(fā)現孩子在學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要及時與老師溝通;如果發(fā)現是由于兒童本身認識世界和問題不夠全面導致的,那么家長要進行及時的引導:一方面,要解除兒童委屈的心結;另一方面,可以引用中國經典故事,幫助兒童樹立科學的價值觀,讓兒童明白,可以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讓自己獲得更公正的對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男性更具有攻擊力和易沖動,并且思維更容易產生盲點,所以,家長要格外關心男孩的情緒,家長可以從老師那里獲得信息,通過幫助孩子建立公正世界信念,培養(yǎng)其男子漢氣概和胸懷。
三、家長在生活中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應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為兒童樹立學習的榜樣。成人在工作中難免會有不順心、不如意之處,請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不要怨天尤人,讓兒童形成命運無常、人生艱難的觀念。一些父母喜歡在工作生活中,運用一些非正常手段去處理問題,那么也會讓兒童覺得世界并不需要公平,不需要腳踏實地做人。同時,父母作為成年人,也不應該因為挫折郁郁不滿或者對于任何事情都志在必得,導致兒童對自己的期待過高,不能接受挫折,不能接受失敗。家長應該擁有一顆豁達的心,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形成公正世界信念,擁有健全人格,更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