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銘鈺
摘要:近年來,隨著中俄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兩國在文化、科教等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密切,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赴俄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對于赴俄留學的中國學生具有重要意義。文章以吉林大學物理學院俄羅斯班為例,通過問卷調查分析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現(xiàn)狀與問題并提出有效的學習策略,旨在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適應性及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形成善于溝通、交往并主動融入異文化的個性,提高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俄羅斯 文化 交際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6-0087-02
全球化是當今時代的基本特征,人類社會在其影響下跨越國家和地區(qū)界限展開全方位交流,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科技等多層次、多領域的聯(lián)系與合作日益加強,因而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進行順利有效的溝通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和文化的相互聯(lián)系與相互作用是跨文化交際的基礎。[1]不同民族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首要條件是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然而單純依靠語言很難做到彼此完全理解,因為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取決于很多非語言因素:交際條件和交際文化、禮儀規(guī)范、面部表情、手勢、隱含的文化背景知識等。所以,在跨文化交際范疇內文化因素有時甚至重于語言因素,正如Prosser指出:“盡管個人的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也確實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重要的障礙,但語言問題沒有其他的文化障礙那么嚴重?!盵2]因此,外語學習不應該局限于新的符號和新的思維表達方式,還需學習相關的文化知識,以文化為底蘊,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
人的交際行為不僅反映其民族傳統(tǒng)與歷史,還蘊藏著該民族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中國學生初到俄羅斯,在日常交往中會逐漸意識到俄羅斯人的世界觀、性格及心理特點、禮儀乃至生活方式等與自己習慣的母語文化是完全不同的。從一種熟悉的環(huán)境突然進入另一種陌生的環(huán)境,潛在的文化差異必然帶來文化沖突,從而導致大量的交際失誤,造成彼此間的誤解與隔閡,并最終形成交際障礙。所以很多學生在抵達俄羅斯最初一段時間內無論學習還是生活都夾雜著抵觸與抗拒的情緒。為了解學生在與俄羅斯人交往過程中存在哪些具體困難,我們在吉林大學物理學院俄羅斯班的部分學生當中進行了問卷調查,參加人數(shù)35人。在問卷調查中根據(jù)學生日常交往范圍大致劃分出八種語境(見下表),試圖弄清兩個問題,一是各種語境下哪些因素導致交際困難:言語表達、非言語表達(指俄羅斯人的面部表情、手勢、姿勢及動作等身勢語)還是跨文化因素(俄羅斯人的性格、心理、價值觀、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方面);二是請學生指出交際困難的性質,詳細回答并舉例說明。
問卷調查中將交際困難分為四種程度:沒有任何難度、輕微難度、中等難度和很大難度。結果表明只有6%的學生沒有任何難度,10%的學生為輕微難度,而18%的學生感到很大難度,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感到中等難度的學生,66%,其具體數(shù)據(jù)現(xiàn)于下表:
感覺中等難度的學生在各種語境下的數(shù)據(jù)對比
學生感到比較容易溝通的語境是購物和做客。購物時商品陳列一目了然,只需要最基本的詞匯與手勢即可,而且售貨員出于賺錢目的對學生比較有耐心。如果俄羅斯人邀請中國學生去做客,很可能是因為他們想要學習漢語或者了解中國,那么在交流中俄羅斯人通常盡力去理解和提示學生,所以學生感覺溝通順暢。與任課教師或相關管理人員的溝通一般不存在明顯障礙,但前提是他們“語速適中、態(tài)度溫和,不會使人感到緊張”,與俄羅斯同學則很少打交道,因為“他們看上去總是很匆忙的樣子”“似乎沒有耐心聽我們說話”。而且俄羅斯年輕人經(jīng)常說俚語、粗話,中國學生往往不懂,因而產(chǎn)生交際困難。學生最擔心的是在街上遇到警察,在俄羅斯其實警察攔住路人查看證件是很正常的,但中國學生對此非常不適應,面對警察總是心里緊張,自然會影響言語表達。其他場合,如診所、火車站、機場、國家機構、影劇院等語境下雖然存在一些學生不明白的專門術語、慣用語,但更多的交際困難仍是由于中俄完全不同的社會文化和日常習俗所導致的。尤其在影劇院,無論是歷史劇還是現(xiàn)當代劇都和一定時期的文化背景緊密相連,再加上演員豐富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有時過于夸張的表演往往使學生很難真正理解劇情。
學生在問卷調查中指出了俄羅斯人一些負面的性格特征,如:“不茍言笑、陰郁冷漠、沒有耐心、易怒多疑、很多女孩子吸煙酗酒”。但同時他們也看到俄羅斯人性格當中好的一面:“坦率直爽、求知欲強、善良好客、熱愛藝術和運動”。學生還大致列舉出一些他們不理解的風俗習慣,如“在教堂女性必須戴頭巾、所有人長時間站立祈禱”“不能穿著外套進入室內場所”“過于頻繁的收禮和送禮”,等等。
表中數(shù)據(jù)顯示,學生在言語表達、非言語表達和跨文化因素這三個方面感到困難的比例大致相同,這恰恰符合心理學家的觀點——在人們的互動過程中只有40%的交際行為依靠純言語表達來完成,所以在跨文化交際中單一的語言能力并不具備絕對優(yōu)勢。
在跨文化交際中, 良好的目的語語言能力是進行有效溝通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學習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打好語言基礎。除此之外,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點應在于熟知俄羅斯文化,所以文化知識的導入與滲透應該始終伴隨俄語學習。一是要從整體上認識俄羅斯,包括政治制度、地理歷史、民族意識(包括民族心理、思維方式、民族個性等)、宗教信仰、文學藝術、傳統(tǒng)風俗及生活方式等內容。通過對俄羅斯進行整體認識,才能正視和理性分析文化差異及其產(chǎn)生的背景原因,從感情上接受異文化并與中國文化進行對比,從而提高跨文化意識。二是要了解當代俄羅斯社會。這有助于學生認識全新的課本上沒有的俄羅斯,從而加快跨文化適應過程。俄羅斯民族有著獨特、深厚的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繪畫、音樂、文學等傳統(tǒng)藝術形式對俄羅斯進行整體了解,也可以利用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wǎng)了解當代俄羅斯社會。這對提高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有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Тер-Минасова С.Г.Союз нерушимый языка и культуры: проблематика межкультурной коммуникации в теории и практике преподавания РКИ [J].Русский язык за рубежом,2011,4.С.93.
[2]Prosser,M.The Cultural Dialogue[M].Boston: Houghton Mifflin,1978:10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