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未君(石家莊)
《藝術中國》上刊有許多刻銅收藏的文章,是收藏愛好者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我經常學習翻閱,也偶有小文在上面發(fā)表。欣逢《藝術中國》創(chuàng)刊十周年華誕慶典,可喜可賀。今天,我把這幾年來所收刊物都找了出來,攤開來鋪滿了書案,一冊冊翻閱,遙頌祝福。翻看著這些裝幀典雅、印制精美、編校嚴謹的書頁,心潮起伏。從文獻收藏的角度說,《藝術中國》刊物本身就是收藏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發(fā)顯得珍貴,值得永遠珍藏。
作為一項社會文化活動,今天的收藏和過去有了很大的不同。傳統(tǒng)的收藏,重在“藏”,收而藏之,秘不示人,欣賞和傳播的圈子很小,有較高的門檻,有很大的局限性,社會影響也很有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收藏這件事到了當下,呈現出了諸多不同以往的特質,比如圈子擴大,交流便利,入門容易,有了速成的可能等等。其中,最突出的特質,是不再秘而藏之,把“分享”提到了很高的高度,重視分享互動,使更多的人能參與討論,交流提高。時下的“收藏”,從字面上看,已不是“收而藏之”,反倒是“收而秀(show)之”。
這個變化細思極有趣味。我一直以來是把收藏這一文化活動總結成“八字方針”的,這八個字就是“收集、整理、研究、分享”,也就是說,分享很重要。
我收藏近現代的小東西(如郵票、文房雜項、舊紙頭、小名家書畫等)好多年了。性耽文史,愛好掌故筆記,很在意古物背后的故事,因此我收藏舊物,大都有一個潛意識里的標準,就是寧可抱殘守缺也要有趣,有古趣,有文氣,有不太俗的知識點和趣味點,最好能寫成幾行未經人言的文字——歸根結底,讀書寫作是積習且不改——還是把“分享”明確提了出來。也許有人會說,什么“分享”,不就是“顯擺”嘛!是啊,“顯擺”也有積極的、正能量的一面,更需要勇氣,更使人進步,更有助于文化的層層積累。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雅集,展覽,發(fā)微博、朋友圈,出版書籍等,都很好,都是收藏圈喜聞樂見的方式。這其中,最基礎、最方便、最可身體力行的,就是針對藏品寫成文章發(fā)表,把感受付諸文字。收與寫互為因果,“收學相長”,以讀書指導實踐,以實物佐證書本,促進讀書?!白x讀寫寫”,讀和寫是分不開的,所以我一直把收藏和寫作有意識地捆綁在一起,時常動筆。
近年來我主要的收藏精力大都放在了近代銅刻文房上,從從實物到文獻,從隨喜偶得到鎖定追求,沉溺其中,樂此不疲。也許,草根收藏不能奢談“使命”,但“牢記初心”還是有的,這初心還是要寫文章,把藏品的趣味和個人心得記錄下來。文章寫出來是讓人看的,并且希望更多的人看到。如今網絡發(fā)達,自媒體流行,我也很早就開設了博客,在收藏論壇上也發(fā)言活躍,但還是很看重紙媒。在我看來,雖然媒體的構成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紙媒的存在不容忽視,精品紙媒的成長乃至復興仍是大勢所趨。
我第一次在藝術中國上發(fā)表的文章,是2011年第9期上的《明月松風,歲月悠長》,介紹的是同古堂出品、陳師曾親筆的《明月松風墨盒》,這件藏品是金石學家易均室、徐無聞遞藏的,在文章中分享了收藏的精品意識和重視著述、傳承有序的理念;2012年第6期《說不盡的陳寅生,謎一樣的陳寅生》,開啟了我爬梳鉤沉陳寅生史料的漫漫征程;2014年1月開始,我陸續(xù)寫了總標題為“云在堂識小”的系列掌故文章,也主要是以刻銅史料收集和陳寅生研究為重點,包括《陳寅生與謝松岱》《陳寅生上舍》《陳寅生藍印小紙》《印人陳寅生》和《陳寅生也是收藏家》等文章。這些文字記錄了我讀書收藏、案牘勞形的幾度寒暑,其中的甘苦如魚飲水,冷暖自知。
《藝術中國》關注銅刻收藏,發(fā)表銅刻研究鑒賞方面的文章由來已久,大約從創(chuàng)刊初期就開始了。其設有“文房清玩”專欄,給文房收藏留有一席之地。墨盒鎮(zhèn)尺等刻銅作品,屬于文房的一種,是新興的類別,是小眾收藏,有“新、近、小”的特點。說其“新”,是因為這項專門收藏歷史很短,大約從1980年代才興起;說其“近”,是指收藏的標的年代晚近,多是清末民國的物件;說其“小”,是指參與的人數比起集郵、書畫、瓷器收藏等大項要少得多,差好幾個數量級。《藝術中國》之所以能夠獨具慧眼,持續(xù)關注、報道刻銅活動,是與主政者本身就是資深收藏家、對收藏有很深刻的理解有關。我們說,“細分即高手”,能把收藏細分出小眾,總結出小眾收藏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本身就是資深的體現。其次又能在諸多的小眾收藏項目上有所側重,發(fā)掘出文化內涵,不流于時俗、庸俗,這既需要眼力,也要有情懷。從刻銅收藏本身說,更需要受到媒體關注、支持,以擴大影響,增強自信。
《藝術中國》不僅在專欄上重視刊發(fā)刻銅收藏的文章,團結了一大批寫刻銅收藏文章的作者,還從2012年起,配合“中國刻銅藝術同仁雅集”出版???,除2012年第11期長沙雅集外,目前還有蘇州雅集???016年第10期)、保定雅集???018年第4期)等。??辛恕端囆g中國》辦刊的一貫風格,風標藝林,言之有物,集中刊載了一系列刻銅專項的研究論文,為當代的銅刻收藏及時做出了階段性總結。
近年來《藝術中國》在收藏界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有目共睹。2017年,《藝術中國》名列全國數字閱讀影響力海外排行第25名。這是官方的榮譽。來自民間的、市場的認可更有說服力?!端囆g中國》的讀者大部分是自己花錢訂閱,不僅如此,在舊書刊收藏市場上,近期的其他書刊大都打折出售,而《藝術中國》的舊刊,沒過幾年就有升值,特別是《刻銅雅集專刊》,由于資料的獨家和珍貴,隨著藏友隊伍的不斷擴大,花高價淘書的是大有人在的。
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按髮W之大不在于大樓之大”,依我看來,刊物之大也可作如是觀?!端囆g中國》是刻銅愛好者心目中的“大刊”,而這“大刊”背后的設計策劃、辛勤耕耘者,就是當之無愧的“大出版家”“大編輯家”。
“大義編刊是書生。冬寒夏暖真不同。此集版面無余處,留與刻銅獨自行。
六合賢士會長沙。秋晚又來觀落霞。人間尚有清君子,不愛金元愛墨匣。
——賀《藝術中國》刻銅??咧袊蹄~藝術同仁第三屆長沙雅集召開,成俚句二首呈雋平先生教?!?/p>
這是北京周繼烈先生2012年為《藝術中國》主編曹雋平先生的題辭(刊于2012年11期刻銅雅集??轫摚W屛覀円源嗽姽餐8!端囆g中國》雜志越辦越好,前程錦繡,更上層樓!
藝術之樹常青 書法 楊福音
楊福音
1942年出生,湖南長沙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曾任廣州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湖南師大美術學院客座教授,現任楊福音藝術館館長。
隨時盡日聯 書法 楊劍
楊劍
1960年9月生,江西廣豐人。先后師從陳振濂、韓天衡先生?,F為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計量大學客座教授、江西省書協副主席、江右印社社長、上饒市文聯副主席、上饒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吳俊發(fā)藝術館館長。2004年應泰國政府之邀,在曼谷成功舉辦書法篆刻展。2019年4月應邀在央視書畫頻道進行為期半月的電視篆刻教學。
藝以弘道 書法 葉培貴
葉培貴
1968年生,福建人,文學(書法)博士,師從歐陽中石教授?,F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書協理事、北京書協副主席,第四屆“全國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獲得者。
書法 于建華
于建華
1962年9月生。工書法篆刻,富書畫收藏,精書畫鑒定;研究佛學,參修禪宗;善詩文,多著述。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宗教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原印社副社長、漯河觀音閣書畫院院長、大河鑒寶書畫鑒定專家。已出版《洪丕謨年譜》《洪記書坊》《平常心是道》《近代名家書畫藻鑒》等。
桃李江湖聯 書法 張波
張波
《書法報》編輯部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書法篆刻委員會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流印社秘書長,湖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秘書長,湖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唐詩選粹 書法 張國才
張國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書法研究生班畢業(yè),現為湖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郴州市書畫院副院長。1994年獲中國書協舉辦的“中國書壇精英獎金獎”,被“書法導報”評為全國唐詩書藝100強。作品入選“中國常德詩墻”“吉林孔子廟碑林”,書畫頻道一、二屆迎春書畫展,中國與日本等國聯展。
二月報得春消息 國畫 張淑平
張淑平
本名樹平,號緣起居士,法號佛平。攻花鳥,擅羅漢,精扇面。 現為山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山東濰坊市濰城區(qū)美術家協會秘書長、濰坊市美術家協會理事、濰坊對外書畫藝術交流協會理事、山東當代花鳥畫院理事、濰坊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會員、濰城區(qū)菩提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