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艷
“月亮光光,月亮球球,那邊奶崽放水牛,這邊奶崽放黃牛。水牛過江,踩死螞蝗,螞蝗告狀,告給和尚,和尚念經(jīng),念給觀音,觀音煎個(gè)蛋,給我寶寶送炒飯……”小時(shí)候,在湘南的大山深處,夏夜里月光懶懶地灑落,四周蟲子唧唧唧地奏樂。奶奶把弟弟放在膝上,坐在門前梨樹下唱著她的歌謠。靜謐的夜,高高的山,潺潺的溪水,我的童年聽著奶奶的歌謠漸漸遠(yuǎn)去……
“碓頭跶米碓頭量,你說我偷米養(yǎng)爹娘,我家少了哪一樣?金包柱子銀包梁,金打鉤子掛水桶,銀打鉤子掛菜籃……”是哪家的小姐在婆家受了委屈在奶奶的歌謠里如泣如訴,如此肝腸寸斷?那些清風(fēng)徐徐的夏夜,門口的梨樹葉沙沙沙……這是為哪家小媳婦兒鳴不平呢?
“妹子的衣裳穿得青,你搖搖擺擺過田埂,你搖搖擺擺調(diào)戲我嘞,你曉得老子沒討親……”總有些自以為是的后生家唱歌時(shí)不忘占便宜。而接下來,奶奶的歌謠是那么地出彩:“大河漲水小河流,騾馬牲口坐船頭,我想扯把草給你吃,船兒走來水也流……”小伙子們被嗆得一時(shí)沒了詞,那些羞紅臉的大姑娘,被奶奶的回歌笑得喘不過氣來。
“紅籽籽,個(gè)個(gè)紅,我娘養(yǎng)女許得窮。大的許到瓦房里,小的許到茅草屋。風(fēng)吹瓦房叮當(dāng)響,風(fēng)吹茅草滿天飛,飛到娘前娘落淚,飛到姐前姐傷悲。姐啊姐,你莫心酸,我在山里吃馬糠……”奶奶們的青春歲月,沒有自己的選擇,那怨那恨那無奈,在奶奶的歌謠里,悲悲切切,讓人聽了淚眼婆娑。
在我童年的記憶里,無數(shù)個(gè)那樣的月夜,姑娘小伙、大媽大爺和孩子們,在村里的曬谷坪上,孩子們鬧,大人們開心唱歌打俏,而聽奶奶的歌謠,是村里很多人最美好的享受。四周的靜,月亮的明,歌謠或悲或喜,滄桑也好,俏皮也罷,那都是奶奶情感的抒發(fā),是村民們心底的共鳴。
月亮又圓了,這個(gè)夜晚沒有風(fēng)。我在高樓林立的城里,努力尋求寧?kù)o,尋找我記憶中的月夜,尋聽奶奶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