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儲望華鋼琴作品選》是上海音樂出版社“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系列叢書,記錄了儲望華先生不同時期的鋼琴作品和音樂感悟。本文主要以文化解讀和美學闡釋的形式,從“脈絡清晰的文化圈層”與“別具一格的美學闡釋”兩大方面深入探討了該書的出版價值。
【關 ?鍵 ?詞】儲望華;鋼琴作品;文化解讀;美學闡釋
【作者單位】孟夢,麗水學院。
【中圖分類號】G2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08.029
《儲望華鋼琴作品選》出版于2010年8月,是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作品中一部規(guī)模宏大、極具學術價值的系列叢書,對當代鋼琴創(chuàng)作與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該書不僅記錄了儲望華波瀾起伏的人生經(jīng)歷,更展現(xiàn)了其精深的音樂造詣及其對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掌握,是當代藝術領域的傳奇豐碑。
作為“十一五”國家重點圖書項目的重要成果,《儲望華鋼琴作品選》收錄了儲望華一生各個時期的主要作品,將各地區(qū)代表性民歌民俗予以融合,創(chuàng)新運用西方鋼琴技法加以解讀重構,彰顯了中國傳統(tǒng)藝術與民族審美的獨特價值,對當代音樂創(chuàng)作與全民審美塑造有著極大的啟發(fā)。通過閱讀《儲望華鋼琴作品選》,讀者得以認識到儲望華先生孜孜不倦的創(chuàng)作品質,更能感受到其藝術人生的獨特魅力。本文將從“脈絡清晰的文化圈層”與“別具一格的美學闡釋”兩大方面探索《儲望華鋼琴作品選》的出版價值。
一、脈絡清晰的文化圈層
從文化學視角來看,在《儲望華鋼琴作品選》所呈現(xiàn)的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族戲曲元素的運用有著表象與內涵兩大不同層次的文化體現(xiàn)。
1.表象文化的解讀
《儲望華鋼琴作品選》中的表象文化主要體現(xiàn)為不同視角下的元素構成狀態(tài)。
首先是微觀音樂元素的運用。微觀音樂元素指的是微觀視角下戲曲音樂自身狀態(tài)的元素構成,包括節(jié)奏、旋律、音色等?!秲νA鋼琴作品選》中,鋼琴改編曲《太陽出來喜洋洋》結合了川劇與山歌“啰兒調”的節(jié)奏,從樂曲的開始到尾聲都始終以右手八度“F”音作為伴奏聲部,旋律上也將川劇中的轉調、音型維持了上方八度的伴奏聲部。整體來看,《太陽出來喜洋洋》以戲曲音樂的打擊樂伴奏作為主要節(jié)奏,既保留了原曲的活潑靈動,又通過恒定的動力節(jié)拍強化音樂的戲曲特色,實現(xiàn)了鋼琴音樂與戲曲元素的完美融合。此外,在《劉??抽浴分?,儲望華以微聲微音模擬花鼓戲音樂的典型特征,并創(chuàng)作出同名伴音小二度疊置的音型來襯托花鼓戲的地方特色,再利用旋律與音調的配合將南方地方音樂中的委婉曲折之感予以展現(xiàn)。這種微觀層面下的元素運用既體現(xiàn)了儲望華高超的音樂創(chuàng)作能力,又彰顯了中國鋼琴音樂中戲曲元素的特殊魅力,讓西方鋼琴音樂文化與東方民族戲曲文化在歷經(jīng)融合創(chuàng)新后呈現(xiàn)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
其次是中觀音樂元素的運用。中觀音樂元素是指以較高層次看待戲曲音樂的表現(xiàn)方法所劃分出的音樂元素,主要以變奏元素為主。以鋼琴作品《在那遙遠的地方》為例,儲望華在原有民歌旋律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融入京劇旋律,利用京劇“緊拉慢唱”的搖板形式將整曲的旋律放慢,讓原曲在戲曲元素的加持下呈現(xiàn)一種綿綿不絕的韻律感。變奏的基礎是利用民族戲曲元素的運用改變鋼琴音樂的旋律形式,再結合節(jié)奏、音響效果進行整體升華,讓原本單一的旋律線條呈現(xiàn)立體化特征,展現(xiàn)鋼琴音樂的動感層次。中觀音樂元素并非單一元素,而是由多種單元素組成的集合體,如變奏包含了旋律、節(jié)奏與音響效果。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民族戲曲元素運用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文化運用,是通過在鋼琴音樂作品中不斷融入鮮明的戲曲文化元素,使之具備民族音樂特色。儲望華的鋼琴作品大多通過對地方音樂、民族戲曲元素的吸收而自成一脈,通過“直接運用”“模仿效用”或“動機運用”等方式實現(xiàn)文化的互融。因此,看待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民族戲曲元素運用,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從音樂過渡到文化才是正確的解讀方式。
最后是宏觀層面的音樂元素表達。宏觀音樂元素是指以宏觀的視角審視戲曲音樂整體與藝術形式后進行劃分的藝術元素,包括題材與戲劇內涵。在《儲望華鋼琴作品選》中,《猜調》融合了云南彝劇、《江南情景組曲》借鑒了昆曲與揚劇、《海淀是個好地方》包含了河北梆子、《太陽出來喜洋洋》源于川劇、《劉海砍樵》吸收了湖南花鼓戲,等等。正是各種地方劇與眾不同的題材特色,才激活了儲望華鋼琴作品中的戲曲價值,讓各種鮮明的戲曲音樂題材不斷與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新融合,從而實現(xiàn)兩者的“和合之美”。戲劇內涵是我國民族戲曲文化的重要特征,主要表現(xiàn)為矛盾與沖突,這在儲望華鋼琴作品中也有著較為直觀的體現(xiàn)。如前所述,在鋼琴改編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中,儲望華在保持原曲質樸曲風的同時,利用京劇“緊拉慢唱”的搖板形式將器樂伴奏與聲樂伴奏進行快與慢的處理。這種看似矛盾的音樂表達形式實際上豐富了情感表達的層次,讓鋼琴音樂在快與慢的矛盾沖突中呈現(xiàn)音樂的層次美,從而增加韻律感。宏觀視角下,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民族戲曲元素實際上是文化題材與文化內涵的融合創(chuàng)新,作為“舶來品”文化代表的鋼琴音樂與傳統(tǒng)民族文化融合提升了其“親民性”魅力,而作為傳統(tǒng)文化代表的戲曲音樂與鋼琴音樂文化的結合則增加了其時代審美魅力。
2.內涵文化的孕育
中國鋼琴音樂中民族戲曲元素的運用實際上是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多元審美創(chuàng)新。從文化角度來看,《儲望華鋼琴作品選》中大量民族戲曲元素的運用體現(xiàn)了中國現(xiàn)當代音樂多元審美的文化價值觀。一方面,大量的鋼琴技法體現(xiàn)了西方鋼琴技藝的精湛,另一方面,民族戲曲元素的融合增強了中國鋼琴音樂的民族性特征,兩者共同促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多元審美文化標識。細化來看,作為西方音樂文化的代表,鋼琴音樂風格多變,演奏技術、表現(xiàn)方式與審美標準呈現(xiàn)現(xiàn)代化特色,尤其是在音樂敘事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其傳播范圍廣,傳播影響力大,已然成為現(xiàn)代音樂形式的“中流砥柱”。而作為東方傳統(tǒng)的古典主義文化代表,我國的民族戲曲凝結了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念,深受各族人民喜愛。在當代“和合”文化理念的作用下,中國鋼琴音樂與民族戲曲元素的結合實際上代表了西方文化審美與東方文化審美的融合。事實上,這種融合是通過兩種文化的交流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造出更高級的審美價值。從這個層面上看,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民族戲曲元素運用反映了多元文化審美價值觀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我國“和”文化理念的本質要求與直觀體現(xiàn)。